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瀾:做有格局的父母

楊瀾:做有格局的父母

楊瀾是誰?大家知道的楊瀾是著名主持人,傳媒企業家,在大眾的眼中,她是國民女神一樣的存在,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這些光環之外,她還是一位堅持母乳餵養的負責任的媽媽。她的大兒子如今也正在媽媽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楊瀾不僅是一位超級成功的職業女性,她在子女教育上也是一位智慧通達的媽媽。

最近,在「問校友家長學院微課堂」迎來開課一周年之際,我們為大家請來特別嘉賓——楊瀾女士,請她來分享作母親的經驗。她選擇了 「做有格局的父母」這一話題。

嗯,做父母和幹事業一樣,也需要有格局。下面是楊瀾「如何做有格局的父母」的思考與分享:

做父母需要終身學習

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快速迭代的時代,這個時代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能都在爆炸式地發展,我們必須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那麼,對我們怎麼樣做一個父母這件事來說,是不是也需要終身學習呢?還是僅僅依靠我們的本能就夠了,或者只需要一次學習就可以受用終身?

我想,我們同樣需要一直不斷地學習,甚至是和孩子之間相互地學習,才能做到一個足夠好的父母,這是身為一個現代父母應該有的基本態度。

有些人常常會說:我們的祖輩或者父母輩,可能生七八個孩子,不是也帶大了嗎?那個時候孩子都是散養的,家長可能不是不想管,是根本就管不過來。

現在我們知道了孩子什麼時候發育運動的能力,什麼時候發育語言的能力,情感的成長在哪個階段最重要,社交的事情在什麼時候會最困擾孩子。當你了解越多,對孩子的成長規律認知越多,也就越有可能成為一個更好的父母。特別是,這些知識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和更有針對性地來陪伴孩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個孩子在自己出生的時候,就會帶有自己的精神胚胎。同樣的父母,同樣的生長環境,孩子們的形成的性格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同樣的基因也會有不同的演變,所以要接受每個孩子會有自己不同的精神特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兩個部分,既有自然的部分,也有教育的部分,而我們作為父母很有幸在這兩個方面都對孩子會有重要影響。

做父母要有格局

做父母要有格局。父母既要讓孩子們在身體上健康地發育和成長,給他們吃穿,供他們上學,更要在精神上去陪伴和引導孩子的成長。但是做過父母的都知道,孩子觀察我們的言行,要比聽我們的說教更多。

很多父母可能自己完全沒有讀書的習慣,成天在搓麻將,看各種視頻,打著遊戲,但卻催促孩子回房間里讀書。這時候的孩子往往是充滿委屈和不甘的,他心裡會嘀咕:為什麼爸爸媽媽不去學習,而讓我去學習呢?他自己對學習的興趣,自然也就降低了。

這說明父母有什麼樣的人生格局,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會對我們的孩子耳濡目染,有最深刻的一種影響,甚至會影響他們將來戀愛和結婚過程中去複製這種親子關係。

有一種說法,任何戀愛都是親子關係的某種複製。那麼今天的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展現自己,我們有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就尤為關鍵。

很多父母有送孩子去國外讀書的打算,這樣的家長就應該知道:國外的中小學,在送孩子去讀書的時候,他們不僅會面試孩子,也會面試家長。有的時候,家長的急功近利,或者是一些三觀不正的表現就會讓學校給孩子相應的減分。因為他們認識到如果一個家庭的價值觀是扭曲的、狹隘的,那麼其實學校對孩子的影響會很受限制,所以說父母的格局與人生態度,對於你的孩子能否進入那些好學校也十分關鍵。

講到父母的格局,我想用幾個問題來貫穿一下。這些問題都是我們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不時地問一下自己的:

1、你打算怎麼度過這僅有一次的自由而珍貴的生命?

據說這是哈佛在畢業生紀念簿上會印上的一句話,目的是讓這些年輕人在即將踏上社會的時候,重新考慮一下人生的目的,讓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會更有方向感,不會輕易地迷失。其實這樣的問題,在我們中國的教育體系里是很少會去問孩子的。父母的成長過程中,也缺少這樣的自我詢問。作為父母也好,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也好,我們都應該自問一下這個問題:你打算怎麼度過這僅有一次的自由而珍貴的生命?

如果我們大人都對這個問題糊裡糊塗,那麼就很難讓孩子去理解,我們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學習,所有的用功,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是我們要在問孩子之前,必須自問自答的一個問題。

2、孩子是誰的?

面對這個問題,很多父母會說,孩子是我生的,當然是我的呀。但是孩子真的是你的嗎?

其實這個世界上,父母的成功和其他的成功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的成功都意味著你佔有或者持續地佔有某些資源,但是父母的成功卻是讓孩子有一天可以成功地離開我們。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就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是上天的禮物,他們通過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但是並不真正屬於我們。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寫過一首詩《致孩子》,其中有這樣幾句:

你的兒女,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在這首詩的最後,紀伯倫還說:

孩子就像是一支遠遠射出去的箭,奔向自己的靶心

而父母則像張開的弓,把孩子目送出去

而上帝既愛射出去的箭,也愛張開的弓……

我們回答了以上兩個問題,其實就找到了「父母的格局」的核心之處,那就是我們怎樣看待孩子,我們又怎樣看待自己。當我知道我們的人生是要自己負責的時候,我們也就減少了孩子要代我們去實現人生理想的那種壓力,同時也會尊重他們作為獨立個體自由選擇的權利,這在他們進入青少年之後,會顯得格外重要。那種無視孩子的隱私,認為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給的,孩子就應該完全聽自己的話不然就是不孝的想法,其實是父母們的煩惱之源。

還有一些問題也是重要的:

3、你願意幫助他人改善世界嗎?

我們聽說過這樣一些例子,當有的中國孩子到美國好的私立學校去面試,當老師問他:你為什麼這麼用功地學習呢?孩子就把自己平時父母的話原封不動地搬出來說:因為我有一天要出人頭地,因為我有一天要給父母買大房子等等。這些理由不能說不真實,不自然,但是老師們聽起來,就會覺得功利心太強。如果你所有的學習和努力,只是為了讓自己和家庭有更進一步的物質條件,而對這個世界缺少精神上的關照和擔當的話,這個孩子的學習動機和能力就會被懷疑的。

4、你怎麼看待競爭?

如果別人比你更優秀,你會在孩子的面前去說對方的壞話嗎?你自己是怎麼看待競爭的?

我們的孩子往往是在非常大的競爭壓力下長大的,從學齡前到上小學、中學、大學,到將來工作,我們的父母常常習慣拿孩子去跟別人家的孩子對比,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成績比較好,比較乖,各方面能力出眾等等,在無形中會把我們的孩子捲入了各方面對要跟別人攀比的心理狀態中,這是一種很狹隘的格局和心態,會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不斷的煩惱。

當別人比你優秀的時候,能不能欣賞人家,為他加油,向他學習,養成這樣一種開闊的心態需要的是我們家長以身作則,然後才能去要求孩子。如果父母對於在一次考試中成績比你的孩子更好的孩子說一些酸溜溜的話,本想刺激你的孩子更努力,但是實際效果常常是破壞了孩子們之間和諧的友誼。

其實社會上會有很多競爭,我們的孩子也經常要面對別人比自己優秀的情況,那麼這時候有一種平常心來面對別人的成功,看待自己的挫折,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情感適應能力,也是重要的抗挫折能力。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苛責,自己在背後對其他人的酸溜溜的評論,其實是對自己孩子的心理有毒害作用的。

還有一些問題也是父母可以問自己的:

你有對知識的好奇心,並且在不斷地學習嗎?

你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嗎?

如果你犯了錯誤,敢於承認嗎?

你願意和你的孩子一起來學習嗎?

面對困難的時候,你是乾脆放棄,還是嘗試著各種努力呢?

我們的孩子其實是非常聰明的,父母對於以上問題如何回答,如何實踐,他們都是心明眼亮,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的。將來他們要不就是有樣學樣,不會在乎你怎麼說,而是照著你做的一樣在做。要麼就是在某個階段,你再來教育他的時候,他可能反過來嗆你,你自己都做不到,幹嘛要來教訓我!把這些話丟在你面前,會讓你非常難堪的。

我的一個好朋友,是著名作曲家譚盾的夫人黃靜潔女士,她教育孩子的一個故事曾讓我很感慨。她的兩個孩子都還在上學階段的時候,有一次,她鼓勵孩子們獨立做旅行計劃。到了一個地方,他們看地圖覺得路程不長,就決定拉著媽媽從A站走到B站,但是真正走起來,才發覺地圖上的一小截路在現實世界卻要走很長的時間,加上媽媽的膝蓋又不好,所以孩子們走到最後,既累又困,還對媽媽充滿了歉疚。

其實,黃靜潔在孩子們做計劃的時候是知道這條路很長的,但是她沒有去阻止孩子的計劃,而是選擇讓孩子們自已去決定。雖然她的膝蓋不好,走的過程相當辛苦,但還是要按照孩子們的計划走下去。這時候孩子們就會自己學到很多東西,下次再做旅行的計劃時就會有更多的考慮,讓計劃變得更加合理。

我想說,作為一個母親,黃靜潔無疑是非常有智慧的。她的格局,她的眼界讓她不急於替孩子們做決定,允許孩子們去犯錯,從錯誤中去進行有真實代價的學習,而且她還始終陪伴著孩子們,讓孩子們感覺到有愛的力量在陪伴他們成長。

只有當我們不斷地拓展自己的人生格局,我們的孩子們才會沿著我們的人生軌跡,獲得更好的成長,更好地去適應這個社會,也會擁有更具幸福感的充實的人生。

在問校友家長學院微課堂,楊瀾現場還有與家長的更多互動,回答了以下這些問題:

1、你會因為工作太忙,不能陪伴孩子而感到內疚嗎?

2、孩子小的時候,你也會讓孩子學習十八般武藝,去報各種特長班嗎?

3、你認為培養孩子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什麼樣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4、孩子花太多時間玩遊戲和手機,怎麼辦?

5、孩子要出國讀書,什麼時候出去比較合適?

6、全職媽媽怎麼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7、如何讓孩子更有自驅力,為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

8、孩子各方面表現都很出色,就是不太愛說話怎麼辦?

要知道楊瀾是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的?

請掃下方二維碼,關注"問校友家長學院服務號",在左下角的"微課請進"菜單里,點擊"往期微課",就可以找到本堂課,親自去聆聽楊瀾做媽媽的經驗分享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問校友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孩子最好的陪伴?
如何讓寶寶主動去學習,心甘情願放下手機?媽媽一定要學會這些技巧!

TAG:問校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