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位民國建築師的烏托邦之城|大象文摘

一位民國建築師的烏托邦之城|大象文摘

原標題:一位民國建築師的烏托邦之城|大象文摘


文章來源: NanjingYCChen雅築迷思Azuremyst(ID: azuremys)


中國水泥廠今天或許不那麼有名,而在老一輩南京人看來,這個名字絕對是如雷貫耳的;畢竟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商辦水泥廠,也是當時東南地區最重要的水泥廠之一。它的創始人也是一位似乎也不那麼有名,但在近代建築史上卻繞不過去的名字——姚錫舟。畢竟如果你去過南京中山陵,就可能記得中山陵是姚新記營造廠承建的;而這個姚新記營造廠,與水泥廠一樣是姚錫舟的家族產業。

然而這次引起我興趣的倒不是中國水泥廠的本體,而是水泥廠北側的居住區。從衛星圖上看到這個住區時,發現它如同兵營般整齊排布,心想這大約又是乏善可陳的「工人新村」式老住區。



中國水泥廠今貌


然而實地一看後卻頗為吃驚:一條橫貫的巷道把鋼筋混凝土的二層樓分成了前後兩部分,每戶的卧室和廚衛分列巷道兩側,兩邊的部分在二層還有空中廊道連接,在巷道的一端看過去有絕妙的透視效果。整個正立面的窗戶部分,還用混凝土模製出水平線條裝飾帶。


建設新村住宅外觀


這顯然是精心設計的建築,不是六七十年代的粗糙產物。然而卻又處處透出先鋒的現代主義氣息,完全不見五十年代盛行的「民族風格」裝飾。回來翻閱各種資料,85年版中國水泥廠志上有這麼一段話:

「1952年經勞資協商會議決定在廠東北隅新建鋼筋混凝土二層樓10幢(200戶)——建設新村,並由工會推派代表赴常州、無錫、上海等廠礦住宅區進行選樣參觀,最後選定以上海曹楊新村的工房為模式,委託上海汪敏信建築師事務所代為設計,陶桂記營造廠施工,1953年建造竣工並分配到戶。」

一對正是這些有巷道的二層樓。在廠志里把宿舍設計者的名字都寫出來可不常見,這後面的故事一定不簡單。


建設新村及周邊區域老地圖(1980年代初)


心裡這樣想著,便動手去查這個「汪敏信」是誰。原來他是上海英資協泰洋行的工程師,早在20年代他就參與了可能是南京最早的的全鋼混結構建築群——南京下關英商和記洋行的建造。而和記洋行的建設承包商就是姚錫舟的姚新記營造廠。或許正是和記洋行和其他更多我們尚不了解的合作項目,使汪敏信與姚家結下了友誼。


提到姚氏家族的建造物,除了中山陵、和記洋行和中國水泥廠外,不能不提的還有上海西郊賓館裡的那座著名的賴特風別墅「姚家花園」。這座一般認為是由德籍建築師理查德?鮑立克(又譯普力克)和他在聖約翰大學的學生們操刀設計的別墅,署名設計師卻是協泰洋行的汪敏信。


姚家花園入口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汪敏信之前不見得有設計別墅的經驗,姚家花園並非出自他的手筆也不奇怪。然而在眼前中國水泥廠宿舍的立面上,卻是與姚家花園如出一轍的強調水平線條的混凝土裝飾帶。這至少說明,他與姚家花園的關係似乎也不只是簽個名那麼簡單。


已然換了人間的50年代,汪敏信仍在為不再屬於姚家所有的中國水泥廠設計工人住宅,這層關係的深厚早已超出了普通合作夥伴間的友誼。眼前的建設新村,除了行列式的排布外與當時其他工人新村毫無共同點,卻更像上海的里弄住宅——橫跨中間巷道的空中廊道猶如里弄里每間的廂房,給每戶隔出了類似天井的空間;這天井卻並不封閉,而是在地面由巷道連通,模糊了公與私的界線。


建設新村住宅內部的巷道


建設新村與50年代初的所有工人新村一樣,在當時都是標準甚高的住宅。所不同的是相對於常常過度擁擠的城區工人新村,僻處遠郊的建設新村更多地保留了初建時的模樣。汪敏信在這個遙遠的山區復刻了故鄉上海的一角,不知道這是不是他心目中的未來呢?


居住在此的老工人談起當年的「姚老闆」依舊十分激動,他們大概已經不知道汪敏信是誰了。畢竟,時間過去太久了,連烏托邦也長出了青苔。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里。


本文由公眾號「雅築迷思Azuremyst」(ID:azuremys)授權轉載,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訪問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拼團丨1300年歷史的日本美濃燒陶瓷,讓一餐一飯都美成一幅畫
同時開始近代化,為什麼大清陸軍打不過日本陸軍|大象公會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