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路」天台的N種行遊方式

「詩路」天台的N種行遊方式

「詩路」天台的N種行遊方式

天台山算得上是唐朝的「網紅」行游目的地了。尤其是李白、杜甫、孟浩然等大詩人,更是呼朋引伴,把天台山作為理想的詩與遠方,一路吟詠,形成了旖旎的「詩路」——「浙東唐詩之路」。

王哲人/攝

那麼,當時詩人們是以怎樣的目的、怎樣的方式來到天台山的?竊以為,大致有以下幾種: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的境遇總是不能事事圓滿。在人生得意或失意時,總想有一處心靈棲息地可以任由放縱。此理古今皆同。天台山,便是唐朝詩人的心靈棲息地。

從詩人境遇看:

天台山是得意壯遊

失意治癒的心靈棲息地

1.得意壯遊

杜甫的《壯遊》,以自傳的形式描述了年輕時暢遊台越的情景。李白的《送紀秀才游越》,則將一位年輕才子的胸襟抱負直白呈現:「海水不滿眼,觀濤難稱心。即知蓬萊石,卻是巨鰲簪。」在《天台曉望》中,李白更是以一種氣吞山河的氣概,描述了自己年輕時壯遊天台的情景:「天台鄰四明,華頂高百越……雲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任華《寄李白》寫道:「余愛此兩句:登天台,望渤海,雲垂大鵬飛,山壓巨鰲背,斯言亦好在。」貫休《送友人及第後歸台州》:「得桂為邊辟,翩翩頗合宜。嫖姚留不住,晝錦已歸遲。島側花藏虎,湖心浪撼棋。終期華頂下,共禮淥身師。」則細膩刻畫了一位及第才子衣錦還鄉的迫切心情和對天台山的虔誠之心。

2.失意治癒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讀書人歷來首先將理想抱負寄託於朝堂。然而,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讓一些人抱負難展。天台山,便是詩人失意「治癒」的理想地。

人到中年的孟浩然,第一次去長安求官,面見皇帝時一句不合時宜的話語,斷送了仕途前程。從此浪跡林泉,久居天台。佛宗道源的天台山,讓詩人的心平復寧靜。《游精思·題觀主山房》是他最真實的心理寫照:「誤入桃源里,初憐竹徑深。方知仙子宅,未有世人尋。舞鶴過閑砌,飛猿嘯密林。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

李白也是。他被「賜金還山」後,在《夢遊天姥吟留別》里,還處於無奈與悲憤的矛盾糾結中:「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如此孤傲的一個人,竟然在重遊天台,經過這座聖山的洗禮後寫下:「我來正當重九後,笑把煙霞俱抖擻。明朝拂袖出紫微,壁上龍蛇空自走。」(《瓊台》),那種洒脫,無人能比。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語出《孟子·盡心上·忘勢》),是儒家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與道家豁達態度和出世境界的結合。能夠「兼濟天下」自然是最好。但是,失去這個平台,「獨善其身」也需要去處。天台山,便是首選地。

從文人抱負看:

達則赴任必游

窮則退而隱修

1.赴任必游

唐詩中,有許多送友人赴任的詩。這些赴任目的地或為台州郡治,或為可經過台越的南方,即使繞道,這些春風得意的人們也以行游天台山為盼、為樂。

孫逖的《送楊法曹按括州》:「東海天台山,南方縉雲驛……儻尋琪樹人,為報長相憶。」是前往括州(今麗水)赴任的楊法曹,期盼行游東海天台山。

孫逖《送周判官往台州》:「吾宗長作賦,登陸訪天台……日暮東郊別,真情去不回。」 武元衡《送吳侍御司馬赴台州》:「盧耽佐郡遙,川陸共迢迢……余有靈山夢,前君到石橋。」長孫佐輔《聞韋駙馬使君遷拜台州》:「終期促孤棹,暫訪天台幽。」都展現了台州赴任官員,期盼暢遊天台的心境。

2.退而隱修

宋白玉蟾《天台山賦》有云:「吟李白天台之詩,賡張祜天台之篇。」李白和張祜,都是失去政治平台後,隱修於天台山的。

李白《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楚臣傷江楓,謝客拾海月……華頂窺絕溟,蓬壺望超忽。不知青春度,但怪綠芳歇。空持釣鰲心,從此謝魏闕。」借景寄情,抒發自己理想破滅,從此只有來到天台這樣的幽隱之地修仙一條道了。據說當年李白追隨司馬承禎隱修天台多時。如今,華頂山還留有太白讀書堂遺迹。張祜《酬答柳宗言秀才見贈》:「南下天台厭絕冥,五湖波上泛如萍……任子偶垂滄海釣,戴逵虛認少微星。」也表達了相同的心境。

能與李白之詩相提並論,可見張祜不簡單。張祜字承吉,唐代清河人。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長慶中,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親自起草奏章薦舉張祜。皇上於是把元稹召來,問他張祜的詩寫得好不好。相傳與令狐楚有嫌隙的元稹向皇上進了讒言。因此,張祜寂寞歸鄉。

入朝堂的不得志,卻成就了張祜在詩歌創作上的卓越成就。《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同時,也成就了張祜與天台山的情緣。

《憶游天台寄道流》《寄王尊師》《 酬答柳宗言秀才見贈》等,最為有名的當屬《游天台山》了,在這首五言長詩中,張祜將天台山的勝景、人文一網打盡。可以說,閱一文而知天台。

從目的地吸引物看:

或訪仙修真

或禮佛禪修

或攬勝探幽

1.訪仙修真

孫綽在《游天台山賦》中說:「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皆玄聖之所游化,靈仙之所窟宅。」這裡自古就是仙道聚集的地方。從遠古的黃帝祭天到王喬升仙傳說,再到葛玄、魏夫人等歷代高道在天台修鍊創派,崇道的唐朝,天台山更是備受青睞。

孟浩然《高陽池送朱二》:「殷勤為訪桃源路,予亦歸來松子家。」許渾《早發天台中岩寺度關嶺次天姥岑》:「來往天台天姥間,欲求真訣駐衰顏。……可知劉阮逢人處,行盡深山又是山。」還有朱慶餘《 送虛上人游天台》:「石橋隱深樹,朱闕見晴天。好是修行處,師當住幾年。」唐詩里,太多天台訪仙求仙的詩篇。

而修真最有代表性的是司馬承禎《山居洗心》:「不踐名利道,始覺塵土腥。不味稻粱食,始覺神骨清……若有出俗志,不貪英雄名。傲然脫冠綬,改換人間情……」還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在《七夕》一詩中描寫了在天台山修道的境況:「四海孤游一野人,兩壺霜雪足精神。野人本是天台客,石橋南畔有舊宅。」皎然的《飲茶歌送鄭容》:「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雲宮人不識。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盪憂栗。」將飲茶與修仙融合在一起,使普通的茶飲成了「仙茗」。

2.禮佛禪修

自東晉曇猷來天台山,建起方廣、萬年等寺院後,天台山陸續迎來許多高僧。及至陳隋之際的天台宗誕生,天台山便是佛教聖地,引來僧俗爭相朝拜。

在唐詩中,雖然禮佛的詩篇數量不及訪仙修仙的多。但詩文質量絕不低。釋無可《禪林寺》:「台山朝佛隴,勝地絕埃氛。冷色石橋月,素光華頂雲。遠泉和雪溜,幽磬帶松聞。終斷遊方念,爐香繼此焚。」貫休《送僧歸天台寺》:「天台四絕寺,歸去見師真。」李白《詠方廣詩》:「聖寺閑棲睡眼醒,此時何處最幽清?滿窗明月天風靜,玉磬時聞一兩聲。」都是禮佛禪修的佳作。、

3.攬勝探幽

《游天台山賦》以「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形容天台山盛景,對於唐朝詩人來說,單純的攬勝,也是吸引人的。

陸龜蒙《寄題天台國清寺齊梁體》:「峰帶樓台天外立,明河色近罘罳濕。松間石上定僧寒,半夜楢溪水聲急。」猶如一幅濃淡交融的水墨畫,令人回味。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節選):「天台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峰轉月色,百里行松聲。靈溪咨沿越,華頂殊超忽。石樑橫青天,側足履半月。眷然思永嘉,不憚海路賒。掛席歷海嶠,回瞻赤城霞。」都將天台各勝跡特色展示無遺。

王績《策杖尋隱士》:「策杖尋隱士,行行路漸賒。石樑橫澗斷,土室映山斜。」劉長卿《尋張逸人山居》:「危石才通鳥道,空山更有人家。桃源定在深處,澗水浮來落花。」還有李商隱《訪隱》、高駢《訪隱者不遇》等等,則是為了尋隱探幽而作。

從詩人們的行遊方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於這條獨特的「詩路」,詩人們的目的是如此清晰、直接。天台山是當之無愧的「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是唐朝文人的心靈家園,真正的詩與遠方!

王哲人/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台廣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TAG:天台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