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亦著《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出版暨自序、後記

曾亦著《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出版暨自序、後記

《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

作者:曾亦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8年

【作者簡介】

曾亦,男,西曆1969年生,湖南新化人。曾任職於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經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復旦大學儒學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儒學研究會副會長。

著有:《本體與工夫—湖湘學派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共和與君主—康有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春秋公羊學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主編《何謂普世?誰之價值?》(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自序】

自晚清以來,隨著中國傳統政治的崩潰與古代社會的轉型,以經學為代表的傳統學術亦遂為廢止。可以說,此後中國經歷了一個傳統學術到現代學術的轉變,其間對古代社會與儒家倫理的研究,雖不乏卓見,然亦不免偏差。

從本質上說,現代學術不過脫胎於古希臘和基督教的思想,其中蘊涵的那套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理解事物的方法,實與經學相去甚遠,就此而言,現代學術對中國古代社會和儒家倫理的研究,其實並不具有正當性。

那麼,我們現在應當以何種方式從事中國古代社會與儒家倫理的研究呢?

首先,我們應當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這主要指清人的成果與方法。目前,經學的復興正處於方興未艾之際,我們期待著這種趨勢為將來中國學術的重建和發展,能夠提供更為豐富、更具建設性的資源。

其次,我們應當借鑒其他文明的成果和方法進行比較性研究,這始終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今人比清人站得更高更遠並有可能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優勢所在。

這一百多年來,我們大都是站在西方思想的角度對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思想進行比較性研究,但問題在於,西方思想對近現代中國雖然影響巨大,遠非其他外來思想可比,然而,就傳統中國思想的理解和詮釋而言,這個視角卻未必是最恰當的,畢竟中、西思想之間的相似度實在太小了。

可以說,這一百多年來中西思想的比較研究,完全走錯了方向。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傳統思想及其研究也漸次得到復興。此間無論是反哺大陸的港台新儒學,還是後來持續關於儒家與宗教的討論,其中都有一個基本的參照系,這就是古希臘和基督教思想。

對於其後的大陸學者來說,要麼運用西方的概念和問題意識來理解和建構中國思想,要麼基於基督教對神的理解而否定儒家的宗教性,兩者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因為他們都試圖通過一個最遙遠、最少相似度甚至完全異質的西方思想來理解和詮釋中國思想。

當然,我們若從西方文明對近現代中國的巨大影響來重建現代中國思想,或許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因此延伸到對古代中國思想的理解和詮釋,則完全沒有合法性可言。

那麼,這個理解和詮釋的恰當角度應該在哪裡呢?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儒學是一種真正面對現實的經世致用的學說,即通過正視現實中的方方面面問題,並且有能力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這才是整全的儒家。

我們越來越確認這樣一點,即歷來學者對於儒家「經世致用」的特質,雖不無認識,然都過於膚淺。因為儒家作為「經世致用」的學說,根本在於其整全性。相反,時下那些藉助西方哲學和基督教的視角,僅僅將儒家理解為某種哲學或者個體自我完善的道德學說,顯然是極其片面和狹隘的。

這種認識最終導致了對孔子的矮化,即僅僅視為某種道德完滿的聖人,而不是視為文明的開創者和立法者。在我看來,只有公羊家對孔子的理解,才能真正理解儒家「經世致用」的特質。

其實,我們不妨換一個參照系,譬如將伊斯蘭教作為考察儒家的參照系,或許會更為合理一些。

為什麼呢?無論是孔子作為改制立法的教主,還是通過《春秋》以垂法萬世的法治精神,以及歷朝法律的儒家化,包括執行這些法律或依據經義決事的儒家學者,都非常接近伊斯蘭教。

並且,就其立法的內容而言,道德與純粹宗教的內容僅僅不過十分之一而已,這也是與儒家法律非常接近的。相反,依照基督教為參照系來理解的儒家,則僅僅變成一個解決安身立命的道德學說。

換言之,基督教無論在其源頭上,還是在歷史的流變中,從來沒有試圖取代政治國家來解決現實的種種問題,反而始終保持某種相對於世俗世界的超越性,正因如此,基督教從來沒有試圖發展出一套完備的宗教律法來取代世俗國家的律法,他們的訓誡始終停留在道德律令的層面。

對於儒家來說,道德法則如果不同時成為現實社會中的律條,則永遠是軟弱無力的,也談不上真正的「經世致用」。

因此,自漢以後,儒家通過學校和科舉,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掌握《禮》與《春秋》的學者,而且,儒家基於對經義的理解,制訂了一套具體、完備乃至瑣細的律條,並在實踐中積極執行和運用這些律條,從而使儒家成為類似「歐萊瑪」那樣真正掌握世俗權力的專家或學者。

可以說,古代儒家無須通過實踐經驗來訓練自己治國理政的能力,而只是訴諸對儒家經義的深入理解,就足以處理包括法律、教育、社會乃至經濟等各方面的複雜現實問題。

是為序。

丁酉年夏序於滬上四漏齋

【目錄】

自序

第一講 尊尊與親親

第二講 宗法與喪服

第三講 喪祭與鬼神

第四講 天人與感應

第五講 仁德與孝親

第六講 道統與異端

第七講 道理與法制

第八講 良知與至善

第九講 天理與人慾

第十講 性命與福德

後記

【後記】

數年前,我在復旦大學講授《中國社會思想史》、《中國古代社會》與《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等課程,所編《中國社會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社會思想史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已先後出版。

兩書均以時間先後為順序,而以人物或著述為中心,講述了先秦至清末的傳統社會思想。另有《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講義,前後共十講,其體例迥異,蓋採取專題討論的方式,講述了儒家倫理的基本概念和重大問題,然一直無緣付梓。

年前,得蒙王卓婭女士的熱忱支持,遂將此講義稍事修訂,交由上海三聯出版社刊行,感恩莫名,茲並致謝焉。

曾亦記於滬上四漏齋

責任編輯:重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家網 的精彩文章:

儒家領袖與儒家民主
積極運用儒學資源以重建和鞏固政治合法性

TAG:儒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