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當道的時代,音樂排行榜只是粉絲遊樂場?
新仔
音樂產業收割機,不愛吃火鍋,愛吃底料
我的朋友七狗微信上給了轉來一條微博。
打開一看,是微博大V音樂車禍現場對亞洲新歌榜年度十大金曲發表了自己的疑問。
七狗附議說,我有點覺得這個事和上次跟你聊吳亦凡那個事還挺像,感覺不是聽歌渠道的問題,是真的沒人聽內地歌手的歌了。
「吳亦凡那個事」,說的是我曾經跟他聊過,認為不同渠道導致了不同人群能get到的歌曲不一樣。(參看:普通人為什麼Get不到吳亦凡的歌?)
不過,亞洲新歌榜這個事,還真的不能推導出「真的沒人聽內地歌手的歌了」這個結論。
每個排行榜有自己的遊戲規則,這些遊戲規則決定了榜單的成績。
稍微研究一下亞洲新歌榜,就可以知道,亞洲新歌榜有是一個「流量導向」的榜單,這一方面取決於它的社會化本質,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它的遊戲規則。
來看看亞洲新歌榜的計分規則:
我們可以看到,分享計分是播放的十倍,而且,在計分公式中,分享是v和a參數中的常項。這體現了榜單設計者希望用戶完成更多的分享。
這個遊戲規則決定了只有高流量的歌手才會體現到榜上。
流量怎麼來?無非就是靠人堆,你的粉絲量越高,流量肯定就越高。當然你也可以買水軍來衝量,但這個成本相比擁有自然流量的歌手來說,就太高了。
人家流量歌手的粉絲都是「自來水」,一個人有十幾甚至幾十個小號,還有極強的組織性和機動性。你要砸多少錢建水軍才夠?
那,這是不是意味著,亞洲新歌榜就是流量歌手的粉絲遊樂場呢?是的,沒錯,亞洲新歌榜建榜的目的就是為了活化粉絲,活化用戶,提高微博的活躍度,僅此而已,所以,我們也不要指望亞洲新歌榜能夠反應聽眾的審美趣味。
我也設計過榜單,我很清楚榜單設計的目的性和功能性。下面這個榜單就是我當年牽頭做的。
分享排名之所以佔比很高,就是為了讓更多人分享,讓網站獲得更多瀏覽量。但是,我也清楚流量需要有平衡,所以設計了同樣比重的專業評審團投票。
我離開原單位很久了,就不多說了。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每個榜單有自己的目的,每個榜單有自己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承載的價值不一樣。亞洲新歌榜這麼設計,我認為並沒有問題。我們沒有辦法要求一個社交平台的榜單能夠做成Billboard。
Billboard自己也有問題。
不久前我在華盛頓郵報上讀到一篇文章,文章標題叫《Billboard的榜單曾經是音樂成功的晴雨表,在流媒體時代它們已經變得沒有意義了?》
這篇文章的立足點是Drake和Kanye West的新專輯先後成功「刷榜」——所有歌曲都殺入Billboard Hot100單曲榜,而且Kanye West新專輯所有歌曲都殺入前40名。
這個情況不久前又出現在Travis Scott的新專輯上,Travis Scott新專輯《Astroworld》17首歌全部殺入公告牌Hot 100。
仔細觀察三者的共同點,你會發現,他們之所以能刷榜,都是靠流媒體上的高流量。
從下表中可以看到,今年美國公告牌上首周銷量排名前五的專輯,前四名的流媒體換算佔比都在50%及以上。Drake新專輯高達78.1%。(畢竟是史上第一張首周全球流媒體播放量超過10億的專輯)
Island Records(通常翻譯成「小島唱片」)日前官方宣布,Drake成為第一位流媒體總播放量突破500億的藝人。
對此,外媒提出疑問,Drake的流量那麼高,影響力能跟1960年代的Beatles或1980年代的邁克爾·傑克遜相提並論嗎?
我估計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絕大多數都會說不能。
另外,Pitchfork曾經發文指出,現在很多專輯歌曲數量越來越多,是為了湊流量,好上榜。
所以,《華盛頓郵報》才會質疑Billboard的排名是否還有意義。
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的專家們提到三點:
1.排行榜的成績主要是展示藝人或唱片公司的市場份額和商業影響力。
2.無論結果如何,排行榜始終都具有統計學上的價值,看你怎麼用。
3.音樂價值的衡量維度是多元化的,排行榜只是其中之一,體現的是音樂的短期價值。
關於第3點,專家舉了個例子,Led Zeppelin,沒有一支Billboard Hot100冠軍單曲,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史上最偉大的樂隊,之一。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排行榜的功能性也在發生變化。在前互聯網時代,因為信息的不對等,媒體具備比較大的話語權,媒體通過排行榜來影響到消費行為。
Billboard就是這麼來的,最初是音樂雜誌,仗著自己的媒體影響,開始編製自己的排行榜。消費者在傳統市場下,並沒有太多選擇權,消費行為更容易受到排行榜的影響。
在流媒體時代,消費者獲取音樂的渠道已經非常多樣化了,我們可以按需獲取任何自己想聽的歌,完全不需要參考排行榜。而互聯網上的排行榜,更多是用戶行為的體現,我們可以從中分析相關平台的喜好和趣味,僅此而已。
但如果你想要參照榜單來聽歌,很有可能會失望,因為,數據是非常冷酷無情的,不要指望數據走心。這需要我們調整對待排行榜的心態,降低期待值,不去期望能從排行榜上聽到好聽的歌。
這個時代有太多發現音樂的途徑,我準備給大家好好捋一捋,敬請留意。
話說回來,在商業範疇內,排行榜的價值仍然是毋庸置疑的。哪怕是亞洲新歌榜這樣的流量型榜單,對於藝人來說,仍然具有商業上的參考價值,至少可以說明藝人流量高嘛。
這就是專家說的,排行榜始終都具有統計學上的價值,看你怎麼用。
但是,我還是希望有能力的平台在設計排行榜的時候能夠更加平衡、更多維度的體現音樂價值,而不只是想著吸引粉絲圍榜。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平台對待音樂的方式和態度,會影響用戶行為。
- END -
本文僅在新音樂產業觀察發布,不授權轉載,任何非新觀渠道發布均為侵權
小調查
ref: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arts-and-entertainment/wp/2018/07/05/billboards-charts-used-to-be-our-barometer-for-music-success-are-they-meaningless-in-the-streaming-age/?utm_term=.3d6f2bc5c2bc


※我不是葯神。我是李志
※從A到Z拆解K-Pop的「成功之道」
TAG:新音樂產業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