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人,這麼過才是高質量!

一個人,這麼過才是高質量!

年輕的時候,總是嚮往著高大上的名利場,總是急於融入充滿利慾的社交圈,結識很多高端人士,尤其是名人、富翁、有權勢的「朋友」。但其實,在這樣的圈子裡,更多的是爾虞我詐,利欲熏心,有的只是點頭之交,很難形成一個真正有效的朋友關係。

越是高端的圈子,越是充滿了名利、勢利和世俗的氣息。雖然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能滿足的無非就是自己的那一點小小的虛榮心,付出的代價和所需承受的卻多出了好幾倍。

在那樣的社交場上,人們一般都會這樣相互介紹。

某某某,是誰的朋友。

而只有那極少數已經擁有了一定地位的人,才會是:

某某某,獨立撰稿人、導演、富豪、政府官員。。。

因此,沉浸在這樣的社交圈,為了讓自己也有如此的名聲,便削尖了腦袋攀權附貴,慾望不斷膨脹,最終喪失自我。

曾有個朋友這樣問我,我參加了不少社交,接觸的都是精英人士,看似朋友不少,可總覺得很孤單,直到今天,都找不出一個能夠真正幫助我,可以講些知心話的人,難過。

我說,如果自己不夠強大,那些社交實際上沒有什麼用,只有等價交換,沒有交心的相處。

真正強大的人,不會一味地在後面追逐攀附這樣的社交圈。對於他們來說,社交只是水到渠成的附屬品,因為,在他們看來,真正的強大並不是在與他人交往中得來,而是從高質量的獨處中獲得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所以,放棄那些無用的社交,提升自己,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大。

獨處,才能寧靜致遠

儒釋道三家對於修身,都重視一個「靜」字。

靜是思考的根本,只有在靜中思考,才能將事情考慮周到完善。

佛家修禪定,實際就是練就「心靜」的本領。只有在禪定中,才能得到覺悟。

三國時期,諸葛孔明認為,人想成才成事,必須要靜。

學習做事的根本在於靜,正所謂「寧靜致遠」,只有在靜中,才能獲得更多。很難想像,一個人,驕躁、急功近利,能夠最終成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越是在危急的時刻,越是要心靜淡定,靜往往是解除危機的關鍵。

三國時期,劉備駕崩後,魏、蜀兩國聯合南蠻等少數民族,分5路大軍進攻蜀國。50萬兵馬五路來犯,蜀國聽聞此訊,上下惶恐不安,覆國之危,迫在眉睫。而就在舉國終日不得安寧,焦躁不安之時,諸葛亮卻推病不上朝,數日閉門不出。這更加急壞了眾臣。

後來劉禪親自去丞相府探望,卻見諸葛亮在池邊悠然地觀魚。原來,這幾日的閉關讓諸葛亮考慮出了退兵良策,他告訴焦急萬分的後主:「陛下不必擔憂,四路大兵我已退了。唯東吳一路,我正考慮派誰作使者前去,退之容易。」劉禪聽後大悅,這才放下心來。

在所有人都因亡國之危而陣腳大亂時,諸葛亮卻選擇獨處,用安靜的力量幫助他想出了應對之策。一場氣勢洶洶的五路來犯,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軍師兵不血刃地消解於無形之中了。

慎獨,真正的修行

《禮記·中庸》中提到:『君子慎其獨』,意思是,君子在獨處、無人注意的時候,也要小心謹慎,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

慎獨,不僅是個人的修行,更是中國兩千多年延續下來的修行精神。

常言道:「舉頭三尺有神明。」 先不管你是否相信,但人如果能做到慎獨,心裡自然會平靜、安定、富足。

所有聖人之道幾乎都以養心為主,可見養心才是獲得生命快樂的根本和關鍵。

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關鍵的了。而養心最要做到的,就是慎獨。

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會感到愧疚,絕對不會有令自己悔恨的行為,就不會有恐懼退縮的時候。人沒有愧疚之事,面對天地鬼神都能神色泰然,這樣才能時常擁有愉悅平和的好心情。

心平氣和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強大內心的源頭,是最好的藥方,是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

有了這樣的能耐,哪怕外界變化之快,惡言惡行之多,也能做到心無掛礙,泰然處之,自然也就遠離糾結愁苦了。這才是真正強大的,能夠不為所動的心性。人也就真正能得到長久的快樂。

著名作家周國平曾說:我身上有兩個我。一個好動,什麼都要嘗試,什麼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

由此可見,社交更多的是帶來表面的浮華,只是個人世界中的附屬品。真正能夠讓自己升華充實的,還是來源於獨處。獨處能夠給予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時間,能夠讓人在靜中獲得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感悟。也能真實有效地提升自己。

獨處中,慎獨,就是對知識最好的消化,對自我最好的審視,也是對智慧最好的滋養。

一個人時,才更能擁有高質量的精神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GL果粒君 的精彩文章:

TAG:NGL果粒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