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戰備物資應處於備戰狀態

戰備物資應處於備戰狀態

《孫子·軍爭篇》提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從古至今,戰備物資對於戰爭勝負的意義都是決定性的。不過,一支箭的最大威力不是藏於匣中,而是處於引而待發之時。也就是說,戰備物資處於備戰狀態,才能做到「敵未動我先知,敵欲動我有備」。

關於戰備物資的釋義,有一條是:「目的就是要體現部隊能快速投入到戰鬥中,確保部隊能拉得出、跟得上。」新條令也明確:「應當結合日常訓練、正常供應周轉和重大戰備行動,進行更新輪換,使其處於良好狀態。」軍隊是要打仗的,戰備物資最良好的狀態,毫無疑問就是備戰狀態。為什麼說「核武器的最大威力在發射架上」?就是因為,再先進的武器,再精良的裝備,如果不能隨時應戰、決戰決勝,就如同一堆廢銅爛鐵。

戰備物資,為戰而備。然而,現實生活中,個別單位的戰備物資備戰狀態不佳。有的因為保養不善而發霉變質,有的因為維修不力而時常「趴窩」,有的因為「深藏閨中」而拉動困難,有的因為注重形式而成為擺設。比如,有的戰備器材該整件放的拆開放、該按建制放的集中放,十分不利於戰備訓練。難怪有官兵說,我們的職能就是提高警惕保衛「槍」。

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因素。無論什麼裝備,都要由人來操作使用;無論什麼給養,都要由人來維護存儲。人的狀態決定著戰備物資的狀態。官兵枕戈待旦、盤馬彎弓,戰備物資就會張弓滿弦、動若風發。如果一支軍隊麻痹鬆懈、忘戰怠戰,即便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導彈、艦艇,也難以形成超級戰力、邁向世界一流。

前不久,一段以色列空軍用導彈打擊敘利亞軍隊「鎧甲」系統的視頻在網上傳開。按理說,以軍使用的「黛利拉」巡航導彈,速度比一些靶機飛得還慢,而敘軍的「鎧甲」系統則較為先進,發現並攔截「黛利拉」應該毫無壓力,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從視頻中看到,敘軍的「鎧甲」停放於開闊地,沒有掩體,沒有偽裝,戰士在一旁交談。「鎧甲」沒有鎧甲,這樣的備戰狀態,瞬間被毀也就不足為奇了。

未來戰爭進入首戰即決戰、發現即摧毀的「秒殺」時代,對戰備物資的戰備狀態提出更高要求。沒有快速反應、迅即回擊、高效制勝的狀態,難免要被動挨打吃敗仗。有備方能無患,無備險象環生。只有強化憂患意識,完善戰備方案,加強實戰演練,把「箭在弦上」當成一種常態,把「引而待發」練成一種習慣,把「百發百中」養成一種本能,方能確保戰備物資隨時能動、隨即能戰、戰之必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