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你不在的時候,寶寶可好帶了|為啥帶娃最用心,孩子對我卻最鬧騰?

你不在的時候,寶寶可好帶了|為啥帶娃最用心,孩子對我卻最鬧騰?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




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昨天分享了關於破解孩子入園焦慮的方法,戳->紐約幼兒園園長分享|破解入園焦慮,這些準備工作現在做最有效,留言里收到好幾條媽媽們的「倒苦水」,暑假孩子在家時間更長了,都是長輩帶著的。據老人說,孩子一整天都很乖的,唯獨媽媽回來後就各種鬧騰。





有個媽媽留言說,白天外婆帶,外婆上廁所,和她說一聲,她就乖乖自己玩;她一回家,同樣上廁所,她是一定要跟著進來,有時還要坐在她大腿上的,完全一刻不能離開。只要稍微說一聲,你和爸爸外婆先玩著,媽媽馬上就回來,孩子就開始眼淚汪汪,繼而變成大哭大叫。




長輩們和隊友經常把這個定性為,「你看,我們寶寶媽媽不在的時候可乖了,就是你慣出來的」。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其他人帶都挺好,媽媽帶就不好了呢?



這種情況挺普遍的,比如上了幼兒園,老師反映在學校很獨立,但是回家就完全「兩面派」了,各種鬧各種作。很多媽媽都會為此質疑,是不是我還沒有給足孩子安全感呢?




每個父母都知道安全感的重要性,但安全感看不見摸不著,常常讓我們很迷茫,於是我們就走入了這樣的一個模式,孩子出現任何和我們心理預期不一致的行為,特別是大哭大鬧,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安全感出問題了?




大家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把孩子哭鬧粘人就等同於安全感缺乏。

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和John Bowlby曾經通過「陌生情境」實驗指出,低幼年紀的孩子在媽媽離開時和回來時都會哭,

孩子哭不哭和安全感沒有直接聯繫,孩子捨不得我們的情緒就是真實存在的。




孩子和母親的聯結是與生俱來的,因此他們對我們的依戀會更加強烈。

即使不少孩子已經適應了媽媽上班的節奏了,在他們心裡仍然非常非常想念我們。但

這個年紀的孩子還無法很好地表達思念,

他們就會用這些我們成人眼裡的「不乖」行動來表現。




比如,有的孩子早就不需要夜奶了,又出現夜奶需求了;媽媽去接幼兒園放學的路上,總會出現孩子蠻不講理,非要這個那個,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亦或者就像開頭留言的例子,變的特別特別粘人,不講道理的粘人。




這些真的不是他們不乖,而是他們很想念我們,他們也想知道我們也是這樣想念他們的。但很多時候他們感受不到,於是他們就只能用這些行為來試探。






當孩子極度「妨礙」到我們時,當外界評價對我產生壓力時,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我希望他不粘我,我希望他不哭不鬧」。 




於是,

孩子的情緒沒有被看到,

他表達了自己的想念,卻沒有得到媽媽的反饋。

沒被看到的孩子只能進一步用各種「作」來強化自己的情緒表達,來試探媽媽到底有多愛他、多想念他。

其實大家可以自行回憶一下自己或者隊友當年戀愛時的情況,鬧小脾氣時很多都是和這有共通處的。




這時,我們最該做的是

,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回饋孩子的這份情緒

「寶寶,媽媽好想念你啊,你有沒有想媽媽,來讓媽媽抱抱親親」,

用語言、用肢體動作

大聲地向孩子表達出,「我也想你,我很想你!」




面對家人的評判,我們需要

給孩子撐腰,

「寶寶是想念媽媽了對嗎,因為一天沒見到媽媽,所以想每時每刻都要和媽媽在一起呢。媽媽也是的」。

其實孩子比我們想像的容易滿足,但很多當下,

我們總是高估了教育的力量,低估了愛的力量。




我們這一代從小缺失情感教育,

即使學過再多育兒知識,也會出現道理都懂,現場就忘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時刻提醒自己,給自己一個緩衝時間,不要馬上跳入「我要矯正他這個行為」的思維慣性中。

先解決情緒,情緒解決了,那些所謂的「壞行為」自然就容易解決了。







為什麼花心思教育越多的一方,孩子更經常發脾氣?





小D個性倔強,我日常帶她真的挺費勁的。周末有時隊友給我放假幾小時,我出門還總不放心,趕回家一問,隊友總是一臉傲嬌地說,挺好啊,特別配合,哪有你說的那麼多事?




一度我挺心塞的,我帶小D花的心思最多,但是似乎老公帶娃總是比我更順利。隊友經常會質疑我的教育理念,覺得學這麼多「愛與規則並行」有什麼用,整那麼多虛的,還不如他帶娃好呢。




首先,我們要

正確認識孩子的「淘氣不聽話」,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Terrible Two,孩子的第一次獨立宣言,你懂嗎?》很多時候,我們眼中的「淘氣」其實就是孩子在走向獨立之前的過程。

他們通過挑戰權威來了解底線在哪裡,通過破壞來明白自己可以做到什麼,不可以做到什麼。







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挑戰和破壞,是需要很大勇氣的,正因為如此,他們選擇在覺得相對安全的環境進行,而這往往就是

對他更加無條件接納、更加包容、陪伴他時間最久的那個人。





因此,千萬不要以為孩子不喜歡你,或者開始懷疑自己的育兒方式,這恰恰說明孩子和你在一起有更加充足的安全感,

只有當孩子感到足夠被愛被接納被信任,他才願意把他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




心理學上有一類叫「討好型人格」,他們通過取悅他人來贏得關注和愛。對於孩子來說,他未必就是形成了這樣的人格,但是當他感受不到父母另一方足夠的愛和關注時,他就有可能想變乖變懂事來贏得這份愛,這是基本的生存法則,而孩子是很快就會學會的。




千萬不要誤解了我的意思,以為孩子就不需要設置規則。相反,

愛與規則並存是不矛盾的,但這一切一定是基於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的。

不是只是一味要求孩子服從,而是花時間耐心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

教育最終的目標是「不教」, 是喚醒孩子內心想要變更好的驅動力。








美國曾經有個跨度20年的大數據調查,希望可以找出一些規律,成功孩子的父母到底有什麼相似性。其中有一條就是,

父母,尤其是母親的焦慮水平要低,情緒越穩定的母親對孩子的影響越正面。




不得不說,這是最好的時代,我們更便捷地擁有了更多的育兒資訊;但這也是最壞的時代,讓太多媽媽們背負了太多「我做的還不夠好」的壓力。




育兒理念是每個家庭的選擇,沒有絕對對錯。選擇前我們想清楚為什麼我這麼選,那麼選擇後我們就需要堅定地相信。

成為母親,其實最需要的是一顆強大到混蛋的內心,

外界對於我們再大的質疑,對於孩子再大的評判,都可以不亂陣腳,笑著應對,仍然和風細雨地對待我們的孩子。




不管怎麼做,其實總會收到質疑和評價。但我們自己要清楚,

堅持這麼做,不是因為別人覺得對的,而是這是我自己的三觀體現。

有些回應和答案,不急於一時,因為時間看得到。




母親是容器,自己先充盈,自己先穩住,才能承托住孩子。





參考資料:


http://www.northwestern.edu/newscenter/stories/2007/11/duncan.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tachment_theory





大J叨叨叨




和大家分享一個消息,我的第三本新書明天(也就是周三)會開始陸續發貨了。感謝之前所有參與預定的朋友們的耐心等待,因為地區不同,物流會有快慢,大家再耐心等待一下,大部分朋友們估計下周會收到。




打下這些字不由自主地感嘆,因為大家的支持,自己竟然已經有第三本書了,而這次預售的成績依然給力。 很多朋友真的是一路支持和見證,陪伴我和小D一起成長的,所以這次我挺想回國見見你們的。時間還未定,但希望我這次可以成行,等有了確定消息會第一時間和大家說的。




對了,發貨就意味著預售要結束了,今天是最後一天預售了。現在預定的還能贈送《辣媽自我管理精進指南》,之前錯過的,仍然感興趣的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預定,《我的第三本書上市了|一起跟早教專家學兒童潛能開發》。







推薦閱讀



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1、上周文章回顧




  • 從數感到數學,未來好成績從這些日常遊戲做起



  • 孩子被猥褻後說「不是你叫我要聽老師的話嗎」|聽話是最大的教育失敗



  • 從不會讀到玩轉繪本,我靠這些「備課筆記」完成了逆襲



  • 「生下孩子就自然成為父母了嗎」|打罵是教育的無能



  • 孩子總愛摸媽媽乳房,是性早熟還是被慣出來的呢?




2、父母情緒管理




  • 專治「不想吼孩子,脾氣上來忍不住」這種病



  • 總是忍不住對孩子吼,父母情緒修鍊的四層境界,你在第幾層?



  • 你我都一樣,很疲憊總崩潰媽媽的自救手冊



  • 不只是教你偷懶|太累時怎樣帶娃才不容易發火




3、管教孩子




  • 養育孩子過程中,愛與溺愛的尺度在這裡



  • 請不要做卑微的父母,把孩子越養越小



  • 見招拆招|一不滿足就帶著哭腔大叫,再好的脾氣也煩了



  • 「這是我見過最可怕的熊孩子」啟示錄



  • 熊孩子鬧起來戲還很足,這些演技派選手到底想怎樣?!







    • 微信改版了



      想看往期歷史推送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預定了我第三本新書的朋友們請一定進來看一下
當媽太累?那就對了!舒服,是留給後媽的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