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自1962年創立以來,獎勵了無數華語優秀電影和電影工作者。

也留下了不少蘊含深意、極具設計感的海報。


第55屆金馬獎(2018年)

海報設計:方序中

設計理念: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55屆主視覺海報

海報以本屆金馬四個代表人物李安(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主席)、侯孝賢(金馬電影學院院長);

鞏俐(金馬獎評審團主席)、小野(金馬創投會議評審)的側臉剪影為元素,組合成層巒疊嶂的山峰。

一部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不論台前幕後,都不可或缺。


第54屆金馬獎(2017年)

海報設計:方序中

設計理念:致敬[春光乍泄]、 「Happy Together」——電影之樂,樂在一同

2017年正值[春光乍泄]問世20周年,方序中從這部電影中找到靈感設計海報。

最後,由王家衛親自挑選其中兩張,作為本屆金馬獎的兩款主視覺海報。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54屆主視覺海報「影痴版」

這版海報將[春光乍泄]里的瀑布畫面,投映到形態萬千的布幕上。

方序中表示:「對我來說,電影就像一場夢,而主視覺中出現的那個瀑布,就象徵著夢境。

在創作時我將自我投射成主視覺中的人物,而瀑布代表著夢想的世界,兩者從小到大,建構出完整的電影感。」

另一款海報則是,張國榮、梁朝偉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天台上。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此款海報被稱為「粉絲版」

海報設計除了致敬[春光乍泄],金馬執委會也有心借其英文片名「Happy Together」之意,傳達「電影之樂,樂在一同」的概念。


第53屆金馬獎(2016年)

海報設計:黃海

設計理念:致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之光

黃海曾為[黃金時代]、[一代宗師]、[太陽照常升起]、[尋龍訣]等影片設計海報。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53屆主視覺海報

他以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靈感,選定當年14歲的張震抬頭以手電筒照亮空中的影像。

除了向經典致敬,也帶出「電影之光:回看來時,照亮前行」的期許。


第52屆金馬獎(2015年)

海報設計:張叔平

設計理念:致敬[俠女]

1975年[俠女]在第二十八屆戛納電影節奪得技術大獎。

這不僅是華語電影的里程碑,將武俠類型成功推向國際,也讓[俠女]的身影成為經典。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52屆主視覺海報

海報用燙金的「金馬52」大字,搭配簡約筆繪勾勒出的俠女形象。

其中「52」融合了電影由「膠捲」步向「數位」的概念,既復古又充滿現代感。


第51屆金馬獎(2014年)

海報設計:蕭青陽

設計理念:金馬即經典

由於蕭青陽念念不忘兒時,金馬獎得主手握獎座的欣喜姿態以及朗朗上口的「金馬奔騰」旋律。

他決定要找回印象最深刻但近年較少被用在主視覺上的金馬頭Logo,並賦予它全新的意義。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51屆主視覺海報

「5」字內的金馬圖騰紋樣,「1」字最頂端金馬頭,儼然一支尊貴馬頭權杖,彰顯著其在電影領域的權威性。


第50屆金馬獎(2013年)

海報設計:聶永真

掌鏡:夏永康

50周年的主視覺海報,簡約不失典雅。

得到了主席侯孝賢和學美術出身的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大力讚賞。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50屆主視覺海報

兩條線條勾勒出類似放映機投射光線的效果,放映機投射成的「5」字,暗喻馬的幾何抽象形;

而「金馬50大使」張曼玉的影像被局部切割,搭配「50」字樣更顯韻味悠長。


第49屆金馬獎(2012年)

海報設計:幾米

設計風格:簡單童趣、生機勃勃

繪本作家幾米相隔十年再次為金馬創作主視覺,採用油畫的方式創作。

那時的金馬還沒有走性冷淡風,偏愛可愛掛。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49屆主視覺海報

主圖一匹駿馬載著小男孩,跨越山河大海,追逐光與影。

兩幅小圖是一對盛裝打扮的辣馬與帥馬,幾米笑稱他們為參加金馬影展盛裝打扮。


第48屆金馬獎(2011年)

海報設計:林小乙

設計理念:展現電影靈魂

八九十年代,手持攝影成為藝術電影的主流拍攝方式。

這種不斷手動上發條和更換底片的舊時機器,「強迫」拍攝者更加專註於霎那間的凝視。

隨著兩千年後,攝影進入便利的數字化時代,手持攝影貌似成了一門「陳舊的技術」。

但設計師林小乙認為,與數字化攝影技術相比,舊式機器讓她覺得更接近電影的本質,最能展現電影的靈魂。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48屆主視覺海報

海報中的男生,手持攝影機,拍下屬於電影的質感。


第47屆金馬獎(2010年)

海報設計:王志弘

設計理念:靜止「動」圖

本屆金馬獎主視覺海報需要在一張靜止的海報中呈現「動」的概念。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47屆主視覺海報

王志弘選擇用一秒可連續拍攝十張照片的高速攝影機,拍攝玻璃破碎的瞬間。

再加入一個由播放(Play)與暫停(Pause)鍵所組成的識別符號,分別代表了「動」與「靜」。

回歸電影本質:每秒24幀的畫面。


第46屆金馬獎(2009年)

海報設計:王志弘

設計理念:致敬攝影師

本屆金馬國際影展主題是「致敬攝影師」,王志弘從攝影大師李屏賓拍攝的照片中,找到了靈感。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46屆主視覺海報

一個穿著禮服的「攝影機人」,跑出主畫面,凸顯了電影節的概念主題。

其身後是一群工作人員,為了場景遷移扛著電影機器,在荒漠中移動。

這就是電影工作的真實寫照。

第45屆金馬獎(2008年)

海報設計:聶永真

設計理念:抽象極簡

從50周年的海報就可以看出聶永真的風格,是返璞歸真的極簡風。

他拋棄了前幾屆視覺較繁複的畫法。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45屆主視覺海報

用簡單色塊、幾何圖形,打造出一幅抽象感極強的海報。


第44屆金馬獎(2007年)

海報設計:River Kuo

設計理念:飛向未來

本屆金馬國際影展以「從叛逆、重生到融合─飛向未來」為主題。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44屆主視覺海報

由不同電影人組合成的海報主角,與各種物件連結成超現實畫面,右上角的金馬頭也隱藏其中。

展現「融合」與「重生」的內涵,「叛逆」與「革新」的精神。


第43屆金馬獎(2006年)

海報設計:聶蕙雲

設計理念:致敬台灣電影50周年

台灣電影50周年,海報回歸傳統中國風。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43屆主視覺海報

寫實的花卉與想像的刺繡花卉,一併插入瓷瓶中。

身著民國、清代、唐代服飾的當代電影角色依靠其中。

一隻台灣藍鵲棲在花枝上。

「繁花盛開」的主題不言而喻。


第42屆金馬獎(2005年)

海報設計:吳孟芸

設計理念:分享盛宴的喜悅

每年冬天,華語電影圈的目光會逐漸聚焦在金馬獎上。

這種齊聚一堂分享盛宴的喜悅,便成為插畫家吳孟芸設計的起點。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42屆主視覺海報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42屆電影人版海報、兩者互動版海報、觀影人版海報

拍攝機器、膠片、放映機等影像製作播放相關的抽象元素,拼貼成一個具象的人形輪廓。

強化「眼睛」這一元素,強調觀影者與電影人的溝通。

頗有歐洲蒸汽朋克風的感覺。


第41屆金馬獎(2004年)

海報設計:陳炳旭

設計主題:光影與夢想

金馬執委會被陳炳旭筆下夢幻的插畫作品吸引,覺得他作品中超現實題材與電影意境非常貼近。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41屆主視覺海報

海報以象徵夢想的彩虹為主題,站在彩虹上的人懷抱彩虹。

而台北和台中的影展時間與電影院地址,都被巧妙點綴在遠方的虹彎上。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41屆海報頒獎典禮版

這款海報中的人站在放映機箱上,彩虹的光譜則是放映機射出來的光影。

陳炳旭覺得,彩虹即夢想,電影人從事將夢想變為現實的工作,觀眾則透過電影的放映體驗了夢想。


第40屆金馬獎(2003年)

海報設計:不詳

設計理念:現代與傳統的結合

海報將現代與傳統結合,向經典致敬,充滿民族文化與不同時代的特點。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40屆主視覺海報

金馬獎海報中的人物、汽車和高樓,體現出了一種現代的社會氣息。

而傳統風格的建築,及建築上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猛龍過江]等電影畫面,又呈現著經典的烙印。


第39屆金馬獎(2002年)

海報設計:幾米

這是金馬影展第一次採用插畫為海報設計。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39屆主視覺海報

簡單的電影院看電影日常,海報下方還開了一道小門。

勾勒出其樂融融觀影氣氛的同時,也指出了電影模糊現實與虛幻的魔力。


第38屆金馬獎(2001年)

海報設計:張治倫

設計理念:創作不易

2001年開始金馬執委會找張治倫設計主視覺海報。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金馬獎第38屆主視覺海報

用前衛的懷孕母親,暗喻電影創作過程的不易與辛苦。

因為這款海報,在當時頗受好評,此後每年都會有設計師、插畫師等藝術創作者參與到主視覺海報的設計中。

2001年之前的金馬海報,資料略少也缺乏設計感。

就把找到與大家分享一下。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第28屆台北金馬影展海報(1991年)

這一年最佳劇情片獎得主非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第26屆台北金馬影展海報(1989年)

侯孝賢憑藉[悲情城市]拿到最佳導演,張曼玉靠[三個女人的故事](又名[人在紐約])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影后。

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

▲第17屆台北金馬影展海報(1980年)

這一年的侯孝賢還是最佳影片[早安台北]的編劇,轉年他就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就是溜溜的她](1981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周刊 的精彩文章:

電影毒播|良心國產漢化劇
保護月之前,國產片還會突圍嗎?

TAG:看電影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