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智慧城市之PATH:用前沿的科技,打造有溫度的城

中國智慧城市之PATH:用前沿的科技,打造有溫度的城

城市的變遷總是悄然無聲的進行著,不經意間,「智慧城市」這一概念已經來到了大眾身邊,進入到規劃和落地的階段。

歷史的車輪推動著人們不斷向著紐約、巴黎、北京這些都城遷徙。在這一過程中,科技在自發地幫助世界中心們擴容。智能化手段正在幫助全球的超級大都市們進化成更便利、更宜居、可持續化發展的城市。

有效的改良循環往往會最先作用於交通、社會保障、生活娛樂等等領域。

一方面,人們會不自覺的探索和應用任何能給自身帶來「好處」的科技手段。另一方面,現代科技給城市的規劃者們指引了進化方向。

這兩方面牽引、推動,形成了一種勢能,不斷促使城市進化。

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意識到城市「智能「的重要性,並將智慧城市納入到頂層設計中。根據德勤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已啟動或正在建的智慧城市已達1000多,其中僅中國在建城市就達500個。

那麼,究竟是誰在推動這些進化?如何廣泛地定義智慧城市?超級智能城市們又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

為了理清智慧城市發展的脈絡,接下來,我們將盤點全球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智慧城市大項目和樣本,比較他們各自特徵和重點落地領域。

在的梳理過後,我們發現,科技巨頭毫無疑問是「智慧城市」概念的先驅者。但在落地過程中,忽略了城市自進化性和排他性的IT廠商們卻陷入了泥淖,吃盡了苦頭。

反而,一旦當城市自身意識到了新興科技的重要性,本土化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商們往往能夠以服務者的身份融入城市。這是一種與傳統的「灌輸概念、銷售配套產品」商業模式所不同的路徑,也開闢出了一條新賽道,並湧現了中國平安這種實力強勁的跨界玩家。


全球智慧城市們的不同發展路徑

起源:歐美

由IT巨頭推動,「智慧城市」概念浪潮最初從歐美興起。這其中,最經常被人拿出來立標杆的就是IBM智慧星球計劃。

2008年,IBM正式公布「智慧星球」計劃,此舉也被廣泛定義為智慧城市的開端。十年過去了,IBM似乎是起了個大早,卻趕了晚集。在「智慧城市」的探索上,IBM並沒有成為絕對的領導者。

在提出「智慧星球」計劃後,IBM一度大力推廣智慧業務,並在2010年推出智慧城市智能控制中心。但隨後不久IBM城市系統建模就收到了各城市的冷落。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早期技術下建模比較粗糙,達不到效果;第二,捆綁式銷售、價格昂貴,市政府不願意在現有條件下花費大筆財政預算;更重要的是政府不願意交出核心數據。2012年,毫不氣餒的IBM再度推出城市控制系統,但依然不受市場歡迎。

值得肯定的是,作為先驅者,IBM有著超前的意識,在不斷變化著對智慧城市的理解,其解決方案也從最初的試圖通過分析數據「控制」城市思路開始向利用人工智慧「輔助」城市發展轉變。

就算是改良為「提供平台服務」這一思想,仍然打不破各個國家豎立起的政策屏障。沒有任何一個政府機構願意將核心數據交給一個商業機構來運行、決策。

領導一個城市發展的,應當是市民、城市的領導,而不是商人。可以說,由於「身份」原因,「商人角色」下的IBM智慧項目,並沒有被城市接納。

吸收了IBM的教訓,2013年,微軟提出未來城市(citynext)計劃,主打「以人為本」的理念。微軟選擇的策略是,希望市民通過微軟的應用和設備,與城市政府建立互動和聯繫。但現實是,在中國,Citynext推進速度仍然緩慢。

其他科技巨頭例如甲骨文、SAP、西門子等等,也都在全球各地推廣「智慧城市」。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是由廠商推進的「智慧城市」無論是在方法論上,還是在落地階段,都頗有停滯之感。

不過,近些年,以IBM為首的廠商正在順應時代轉變策略,從硬體、軟體廠商向著人工智慧、雲計算服務商轉型。這也給中國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商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發展:新加坡

但在新加坡,以國家意志為載體的智能化革新,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智慧城」的概念在新加坡原地升級為「智慧國」,以國家意志的形態呈現出來,廠商在此地,扮演了「工具」、「合作夥伴」的角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由於面積狹小,自然資源有限,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資源成為了新加坡的出路。從1980年代至今,新加坡政府以「十年」、「五年」為單位,先後提出了「國家電腦化計劃」、「國家IT計劃」、「IT2000——智慧島計劃」「智慧國2015」、「智慧國2025」等項目計劃,逐漸將新加坡從一個勞動密集型國家打造成一個先進的信息化國家。

在第一個階段(1980-1990年),新加坡提出「國家電腦計劃」,開始了信息化的規劃與建設。在這一階段,新加坡在全國的公司、工業、政府推進電腦的應用。經過這十年的祭奠,電腦在新加坡的普及程度極高,為之後的信息化騰飛奠定了基礎。

在第二個階段(1991-2000年),新加坡著重解決互聯互通的問題,通過「國家科技計劃」、 「IT2000——智慧島計劃」消除信息孤島,在行政和技術層面上解決城市信息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的問題。

在第三個階段(2000年至今),隨著基本網路設施的建成,新加坡政府將「智慧」這一方針拔高到建設立國之根本上,新加坡也由此正式邁進了國家信息化的階段。

新加坡給我們的啟示是,往往由本地(本國)行政機構或企業所提出來的頂層設計,才是最具效率、最容易落地的方案。

未來:中國

智慧城市在中國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式。

中國地大物博,無法實施新加坡這種強政策的模式。但在吸取上述經驗之後,中國的「智慧城市」正朝著一個更符合城市發展規律的路線前進,同時,也在探索的過程中湧現了平安這類實力強勁的跨界玩家。

圖源@視覺中國,中國平安參展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

一方面,各級政府不斷牽引,激發城市自主走上智能化道路。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頂層設計即鬆散又緊密,各級省市都在因地制宜地制定智慧城市發展方向。

「伴隨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市民、企業、政府、環境、新技術等要素構成了一個日趨複雜的系統,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城市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需求。智慧城市是需要專業的機構從頂層設計、系統建設到落地追蹤,方方面面都精心設計的系統工程。」 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表示。

任匯川補充道,我們需要從城市歷史、產業、人口、經濟等特點出發,結合城市周邊地緣經濟的優缺點,因地制宜的設計城市頂層設計規劃方案。雖然無論從頂層設計還是從落地來看,都是是一大挑戰,但同時又帶來了創新的機遇,更是我們能夠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而另一方面,本土化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商們往往能夠以服務者的身份融入城市,這些服務商們即順勢、又造勢,因此才能夠從根本上助推智慧城市的發展。

第一,覺醒的服務商類型眾多。從業務結構上來說,構建智慧城市時,離不開以下幾大入手點:通信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醫療和能源。因此,提供這些領域的技術、服務商們更容易把握智慧城市架構。而隨著業務的完善,不僅僅是IT巨頭們能夠提供技術,來自其他領域的龍頭企業們同樣具備了很強的技術實力。

第二,本土化企業積極性更高。在構建智慧城市時,不能忽略城市自發更新的力量(這其中必然包括本土企業的力量),更不應該忽視城市領導者——通常是市政機構的力量。正如文章開頭所言,城市的排他性才是導致「外來的和尚反而難念經」的根源。

不僅僅是IT廠商發現了「智慧城市」的重要性,平安集團這種大型民生機構,同樣發現了加速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他們看上去是跨界的玩家,但實際上更能夠從城市自身的需求入手,幫助城市實現自我更新,更符合城市發展規律。就拿平安來說,智慧城市的各個分支包括「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政務」、「智慧財政」等等,而這些都是匯聚了平安集團旗下各專業子公司過去 30 年伴隨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而成長時所獲得的核心資產。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平安、阿里、騰訊及華為四大解決方案供應商為首,開啟了一條「中國的智慧城市之路-PATH」。


「中國的智慧城市之路-PATH」

「中國的智慧城市之路-PATH」是以企業特質劃分,P-平安對應全面,A-阿里對應商業,T-騰訊對應連接,以及H-華為對應基礎。

P——平安,對應全面。

平安優勢一在於全面,二在於抓住最核心領域—財政和醫療(城市的生死和人的生死)。作為本賽道的新玩家,平安集團聚焦「大金融資產」和「大醫療健康」兩大產業,平安智慧城則緊靠平安主業,依託智能認知、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四大核心技術,構建了「1+N」平台體系。

平安的另一大優勢是熟悉地方政府的真實需求和工作方式,實戰經驗豐富。特別是在IBM和微軟吃過苦頭的數據安全方面,平安下了苦工,打造出適合中國本土的智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該體系由地方政府主導,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數據安全保障。

平安致力於搭建信息安全體系。在智慧城市雲平台的建設過程中,需高度重視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切實做到可管可控。落實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增強智慧城市網路基礎設施、重要信息系統、關鍵數據資源及服務的安全保障能力,促進智慧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平安智慧城市信息安全體系規劃的核心指導思路。在實施中需嚴格控制內外部面臨的主要安全風險,完善信息安全整體架構,促進各級安全技術措施的聯動,構建信息安全縱深防禦體系。

智慧城市雲平台建成後應通過國家有關部門信息安全相關認證,參考等保三級要求,完成智慧城市雲平台等級保護定級、備案、測評、整改工作。並有序開展雲安全體系認證和可信雲服務認證等,獲得管理機構認可,形成一套高效的智慧城市安全運營體系。

總的來說,平安是我國三大綜合金融集團之一,接受「一行兩會」的嚴格監管。嚴格執行金融業最高信息安全標準,建立了全球領先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至今為止,從未出現一例公共數據安全問題;平安在「北上廣深」均設有大數據中心,各個城市、金融機構、企業託管給平安的所有信息均設置不同的敏感層級,各模塊之間建立嚴格防火牆,實現物理和網路隔離。

任匯川對鈦媒體記者補充道,平安力求讓新時代智慧城市建設做到頂層設計規劃「說得出來」、建設運營管理「做得出來」、效果監督檢驗「評得出來」,並將這個「認知—實踐—提升」的新模式不斷迭代下去,讓智慧城市變成一個會思考的「智合體」。

相比起其他三大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供應商,平安試圖扮演的角色是城市的守護者。

T——騰訊,對應連接。

眾所周知,騰訊在社交上的地位無人能及,而騰訊的智慧城市也圍繞著社交展開,通過微信、QQ這一承載體,構建恰當的入口。在C端,騰訊以交通移動支付為開端,在B端,騰訊以騰訊云為基礎展開。以連接為核心,騰訊的智慧城市入手點依舊是醫療、社會保障、交通以及警務等城市基建領域。

目前騰訊雲與貴陽、廣州、重慶、寧波、汕頭等多城建立了智慧城市合作,與這些城市共同探索如何通過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方式來提升城市舒適度與便捷度,推動城市建設。

從政務辦公移動化到民生服務,到對產業產生影響,這是騰訊發展智慧城市的主要方向。在這個過程中,騰訊扮演的更多角色是城市的連接者。

A——阿里,對應商業。

阿里巴巴在消費的積累無人可比。實際上,觀察阿里巴巴在智慧城市上達成的合作,其思路也主要圍繞著新零售、雲計算、螞蟻金服展開,其運營智慧城市業務的主力是阿里雲ET大腦團隊。

阿里雲ET城市大腦以阿里雲彈性計算與大數據處理平台為基礎,結合機器視覺、大規模拓撲網路計算、認知反演、交通流分析等跨學科領域的頂尖能力,在互聯網級開放平台上實現城市海量多源數據的收集、實時處理與智能計算。最終目的是通過數據計算出最佳需求匹配最合適的資源,達到既不存在某些地方資源不足也不存在某些地方浪費的最佳狀態。

就在8月16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上海市市長也會見了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阿里巴巴 CEO 張勇等人;同時,上海市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本次合作的重心是:以新零售推動上海打響「上海購物」品牌,以數字經濟力量助力上海建設全球城市,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協同發展——這也是阿里巴巴與上海市開展的最高規格的戰略合作。

在這個過程中,阿里巴巴把「服務商」的邊界擴展了。

H——華為,對應基礎。

華為在做智慧城市是提出的品牌理念是「以新 ICT,打造智慧城市神經系統」。這一設定同樣吻合華為通訊設備商、通信廠商和雲計算服務供應商的角色。在智慧城市中,華為在扮演「建設者」的角色。

圖源@視覺中國

華為也給出了自己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是「一雲、二網、三平台」。

「一雲」指雲數據中心,「二網」指連接人的城市通信網和連接物的城市物聯網,三平台包括大數據服務支撐平台、 ICT 應用使能平台和城市運營管理平台。其中,雲和平台構成了城市的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二網就是周圍神經系統;而上面的各種應用就是在這套神經系統的基礎上生長出來的各種器官,來實現不同的功能。


鈦度總結:

在中國,這些原本就是誕生在城市之間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們,圍繞著自身的優勢產業,再次快速反哺到中國城市。這一過程更加符合一個城市的發展,也決定了他們在智慧城市的落地過程中,面對更少的阻礙和「水土不服」。

隨著一項項戰略的簽約,中國一二線城市基本已被上述廠商搶佔完畢。而下一步競爭是將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下沉至商業、交通、教育等層面,全面改變人類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明年6月份將推出5G手機
高盛重申特斯拉「賣出」評級,稱Model 3交付低於預期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