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7.4秒一次家暴,全球1/3的女性都活在恐怖片里

7.4秒一次家暴,全球1/3的女性都活在恐怖片里

最近兩年,「家暴」已然成為高頻詞。

現在去度娘搜索這個詞。

家暴新聞以小時為單位更新。

前不久某位男明星又被曝出「家暴女友」的黑歷史,暫且不說新聞真實與否。

就這粉絲反應,著實震懾毒藥君的三觀。

啥?「顏即正義」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了嗎?

別嫌毒藥君說話難聽,我只想問那些高喊「快來家暴我」的女孩兒一句:

你究竟是抖M體質?還是真的不知道「家暴」的嚴重性?

不要緊,看電影學知識。今天,毒藥君小課堂就來推薦一部去年威尼斯電影節引起廣泛關注的「家暴題材」影片。

當家庭倫理變成恐怖驚悚的時候,你還會覺得家暴是兒戲嗎?

《監護風雲》

JJusqu』à la Garde

影片一開始,男主、女主便對峙公堂,以爭奪11歲兒子的監護權。

雙方各執一詞。

女方強調了男主的暴力傾向。

女方控訴男主多次毆打女主,以至於女主最終忍無可忍,帶著11歲的兒子和18歲的女兒凈身出戶。

不僅如此,女方還送上一份驗傷報告,指控男主毆打女兒,導致女兒手臂扭傷。

事實上,女兒和父親的關係已經步入僵局,原因是:男主極力反對女兒戀愛。

女主說,女兒已經十八歲,應該有戀愛自由,而男主的暴力干預是切斷父女關係的利刃。

法庭上,這場官司的主角,11歲的兒子並未到場。

他的想法以信件的形式由法官宣讀。

在這封信里,兒子表達了對父親的恐懼和厭惡。

他稱父親為「那個人」。

他甚至希望父母離婚。

法庭表示會聽取並尊重當事人,也就是11歲小兒子的意願。

當我們以為,整個案件似乎將要毫無懸念地以女方的勝利告終時。

男主律師開始了她的反擊。

她一口咬定,女主對兩個孩子進行洗腦。

因此,兩個孩子的證詞才這樣具有明顯的傾向性。

與此同時,他強調,除了那張隨時可以造假的「驗傷」報告之外,女方拿不出任何有利證據可以證明男主曾經實施過家暴行為。

另外,男方律師提供了外界對於自己當事人的評價,他們普遍認為這個男人「親切和善」、「個性慷慨」。

男方律師甚至質疑女方離家出走的行為,實際上是蓄謀已久的手段,而「家暴」不過是欲加之罪,不然她為什麼不在第一次遭受毆打時就報警呢?

然後,律師開始打感情牌,闡述這位父親是如何如何愛孩子,如何希望參與孩子的成長等等。

在整個看似巧舌如簧的律師嘴裡,我們不難發現,「家暴」事件本身存在的隱形恐怖因素。

第一、女性在報警之前,通常遭受過多次家庭暴力

第二、取證困難。

第三、家暴者難以界定,家暴者本人在社會生活和家庭關係中的性格未必一致。

回歸劇情。

法院最終宣判,兒子跟女主住在一起,每隔一周的周末則跟男主住(女兒年滿18歲,不需要監護人了)。

而宣判之後,沒有硝煙的戰爭才正式開始。

第一個周末,男主來女主父母家接兒子。

女主不想交齣兒子,並謊稱兒子生病。

男主氣惱,威脅女主再不交齣兒子,自己就去法院上訴。

兒子無奈,只能走出房門,跟隨父親度過周末。

在父母的鬥爭中,11歲的兒子是無奈的,他討厭父親,卻也不自覺地成為母親的盾牌。

在整個惡性的家庭關係中,母親的逃避、不作為,也在迫使孩子獨自面對父親,成為父母之間的傳聲筒。

某種程度上,於孩子而言,懦弱的母親也是無意識地成為精神暴力的幫凶。

當然,這是後話,在之後的故事情節里,導演睿智地把這個辯證思考加入其中。

影片中,男主決心成為一個慈愛的父親,他親吻兒子,噓寒問暖,試圖挽回兒子的心。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兒子表面應和,心裡卻偷偷盤算著下周如何逃離這種「形式化」的父子關係。

兒子對男主說,姐姐周末過生日,自己想參加她的生日趴,希望男主允許自己下周不用過來了。

可是好巧不巧,正當男主考慮是否答應的時候,剛好看到了兒子的「家庭聯絡簿」。

父親那一欄里,兒子填了「不詳」。

男主認定,兒子對自己的厭棄和仇恨來自於妻子的挑唆。

他氣急敗壞地對兒子說:「如果你媽媽是個正常的母親,生日趴的事情她應該親自跟我溝通,而不是讓你說!」

此時的女主早已帶著孩子偷偷搬進新公寓。

為了不讓男主找到他們的住處,女主每次都把兒子送到自己父母家,讓男主從這裡接走孩子,如此周而復始。

原以為可以瞞天過海,可是這個秘密最終還是被多疑的男主發現秘密了。

男主脅迫兒子帶自己去他們的新公寓。

「慈父」形象蕩然無存,男主以近乎瘋狂的方式逼迫兒子帶路。

終於,一番周旋之後,男主如願找到了女主新居。

在他看來,母子三人像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不能脫離自己的掌控,所有的不確定都會讓他瘋狂。

當女主打開門,看到兒子和男主站在一起,警醒地後退,盡量控制住自己的恐懼。

而男主卻做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抱著女主痛哭流涕,保證自己已經改過自新,不會再打他們。

可是,就在當晚,男主就跑到女兒的生日趴大鬧,險些掐死女主。

原因是,他看到女主和其他男人說話,認定女主婚前出軌。

影片最後,驚魂未定的女主回到公寓,男主拿著獵槍狂敲門,公寓里的女主一邊報警,一邊和兒子躲在浴缸里等待警察救援,上演「最後一分鐘營救」。

住在對門的老太太看到這一切也默默報了警。

《監護風雲》2017年在威尼斯電影節獲得最佳導演、最佳處女作兩項大獎,並被金獅獎提名。

導演

這是導演澤維爾·勒格朗的長片處女作,而這部電影脫胎自他之前的一部短片作品《末路丟失》。

相較於前作,《監護風雲》更為更熟地刻畫了家庭暴力的不同側面及精神癥結。

比如之前咱們說到了,「女性在報警之前,通常遭受過多次家庭暴力」,電影中,女主是在經歷過多次家庭暴力之後才選擇離家出走。

現實生活中,更可怕的數據是:在中國,家暴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後才報警。

為什麼?

「據全國婦聯的統計,在我國的2.7億個家庭中,遭受過家庭暴力的婦女高達30%,而這個數字只是公開調查的數據,在「男尊女卑」「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文化下,許多受虐婦女只能沉默忍耐。」

研究表明,經濟壓力,法律不完善,社會文化根源等,都是女性遭受家暴而「不離開」的重要因素。

2016年,同樣來自全國婦聯的一組數據:在我國,每7.4秒就有女性被家暴

文化經濟相對發達的美國也好不到哪裡去,在美國平均每年有近500萬女性遭受家庭肢體暴力。

前些年,「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陷入家暴醜聞。

他不以為然,毫不掩飾地分析家暴者心理:

「就像我從小的成長經歷也好,父母從小打擊式的教育也好,就讓我從小對自我認識很差。所以自卑的極端的一個就是自負,對吧,很可能變成自負。」

李陽和影片《監護風雲》中的男主一樣,他們在社會生活和在家庭生活中呈現出不同形象,難以辨認。

家暴者以「陽光」的一面示人,但是陰影的一面又是其近乎變態的自尊心、控制欲。

在影片的第一場戲裡,導演就暗示了,男主在獵槍協會的公眾形象,而最終他又用這把獵槍瘋狂施暴,實在諷刺。

我國的影視作品中曾經多次出現過這種「似曾相識」的男主形象,比如《天水圍的夜與霧》中的李森,

以及童年噩夢《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安嘉和。

「家暴」並非兒戲,家暴本身就是一部「恐怖電影」。

李陽的妻子在曝光丈夫家暴罪行的時候說:

「李陽總是說家庭暴力這是中國文化,他的朋友說這不是什麼大的事情,家醜不可外揚,這種態度導致女性沉默,它甚至讓我保持了數年的沉默,就是這樣的態度, 才把女人置身於危險之中。請不要考慮我個人的處境,請你們鮮明地播出我的話,不要容忍暴力,這句話是我送給所有在沉默中受傷害的女性,也是我的女兒的未來 的禮物。」

在血淋淋是現實面前,「歐巴,快來家暴我」這種話,你還能說出口嗎?

P.s.今晚8點,毒姐將在毒家影壇,邀請《大三兒》製片人黃旭峰、導演佟晟嘉與大家進行微信互動,歡迎大家掃描識別海報中的小程序,填寫資料入群~

近 期 熱 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 的精彩文章:

豆瓣9.1!史上最恐怖紀錄片,你我都在參演
豆瓣9.7,敢自黑到底的脫口秀,周立波這輩子都做不出來

TAG:毒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