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比特幣泡沫的兩種未來:破滅,或「包裹住」整個人類

比特幣泡沫的兩種未來:破滅,或「包裹住」整個人類

編者按:去年冬天,比特幣一度達到了每個比特幣20000美元的高點,而到了這個夏天,其價格已經回落到了6000美元,而媒體的關注度也已經顯著下跌。那麼比特幣是不是存在泡沫?如果是的會不會破裂?如果不是的話又會出現什麼樣的走勢?比特幣及其相關技術對未來技術和社會的影響又會如何?科學家兼科幻小說作家Erik Hoel用龐然之物(hyperobjects)以及托勒密周轉圓來分析和預測比特幣的走勢。

聖誕前幾天聽到那個獨特聲音的人不止好幾個。這是網上的空靈痙攣發作時發出的聲響,在默默地下著雪的2017年12月22日那一天,就算是在現實世界裡也幾乎能聽得見。那一天,隨著比特幣的價格從20000美元一下子跌倒10500美元,那個壯觀的加密數字貨幣泡沫怦然爆裂。不過市場似乎馬上就恢復了過來,價格一度接近歷史高點。但此後,市場進入深度的熊市階段,跟之前堅挺無比的牛市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僅僅幾個月之內就損失了70%的市值。

對於比特幣的持有者來說最糟糕的時刻是否已經過去?還是說尚未到來?這個問題值得退後一步先問問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為什麼去年價值20000美元的一個比特幣今年夏天僅值6000美元?

答案是不是僅僅用泡沫兩個字就可以概括?對於那些沒有注意到2017年加密數字貨幣之瘋狂的人來說,不妨考慮一下去年任意一天給人帶來的吃驚程度——這可以是天氣稀鬆平常的任何一天;或者是不值得關注的任何一天——每一天都有人贏得或者失去財富,經歷痛苦或者狂喜,這一切都是通過他們面前的屏幕。對你來說平常的一天可能就是他們的天堂或者地獄。

不過在這市場的歇斯底里與瘋狂之外,要想真正理解比特幣大起大落,你得先了解一點它的底層技術,因為它的很大一部分可能都跟比特幣協議的新穎性有關。

比特幣有一個根本性的不同,這種不同又被它想要實現的東西的絕對規模放大了。現在說這些實體,這些加密數字貨幣,是千禧一代最有趣的技術對象,這已經不是牽強附會的說法。甚至對我們未來而言,這都算是未來主義的。在了解它們的過程中,你會進入到一個突然墜落的奇境當中,在那裡,你最熟悉的、最不可或缺的東西,貨幣本身,正在接受審問。

作為龐然之物的比特幣

哲學家Timothy Morton用了一個術語來描述「過於複雜、在時間和空間上太過分散,以至於人類無法控制的事件、系統或者流程。」他稱之為龐然之物(hyperobjects)。Morton繼續解釋道

黑洞是龐然之物;鈾、鈈這樣有著漫長半衰期的的核材料是龐然之物;全球變暖和大規模物種滅絕是龐然之物。這些現象的局部效應我們都知道,都經歷過,但是基本上這些東西已經超出我們的認知範圍。

比特幣就是這樣一種龐然之物,是它這類龐然之物中的第一個。比特幣的擴張跨越了時空,這是一條不斷增長的、有序的、由兆大小區塊構成的鏈條,它既無影無形又無所不在。它那變幻不定的肉身自萌芽以來就不斷吞噬著廉價的電力,冰冷的倉庫堆滿呲呲作響的熱得發燙的精靈,它們要破解只是為了玩毫無意義的猜謎遊戲而存在的計算難題。它的那些輸入/輸出埠,像交易所,點對點銷售,或者接受比特幣的商家,一個個就像植物卷鬚一樣從比特幣真正存在的那個難以名狀的地下世界慢慢地向上攀爬。圈內人把比特幣協議稱為是「蜜獾」,因為它根本不會死。這一切都源自一個內容複雜不過Excel文檔的分散式賬本。

那些內容——裡面的信息——也把它標記為龐然之物。就像其他的龐然之物一樣,區塊鏈違反了一般規則,超越了舊的悖論。比方說,一些思想哲學家曾經想要弄清楚為什麼一個像大腦這樣的物體能夠包含無法被觀察者主觀解讀的信息。但從跟不上來說區塊鏈的信息內容似乎是固定的,並且用一種大多數其他信息所沒有的方式加以定義的。分散式賬本由錢包組成,而且他們的持有者有著特定的共識——所有人都同意——而且這種共識還用工作量證明來確保。也許一種比較奇幻的假設是,其實大腦本身的機制也有點像有機的區塊鏈,複製著自身和世界的模型到它的兩個半球和各個模塊之中,而意識則是目前對這一模型狀態的分散式神經共識。

甚至單個比特幣的實際價值也把該協議表示為龐然之物。它的二元性令人著迷。跟分散式賬本裡面可觀的真實信息不一樣的是,那本賬本的價值完全是主觀的。除非現實世界也追隨,一堆賬戶實際上毫無意義。這其中的悖論是,比特幣的成功取決於它自己的成功。如果整個比特幣協議被當做全球的頭號貨幣而看重,那它就會有著高得出奇的市值,而且一天之中的波動性必然也會很低。波動率低是有用貨幣的必需。所以比特幣的市值越高,對於購買和定價來說它就會變得越有用,這再次形成銜尾蛇式的循環,這是龐然之物的標誌。

為了進一步討論起見,姑且假設比特幣的終極夢想成真(這只是假設)。在這個夢想中,比特幣最終會取代美元成為全球儲備貨幣以及全球的價值儲存手段。如果誰認為這是痴心妄想的話,儲存總值方面,去年比特幣就已經進入前20大全球貨幣的行列。如果位列第一的話,一個比特幣的價值也許能達到30萬美元到50萬美元之間——甚至數百萬美元都不稀奇。

乍看之下,這種看法似乎十分荒唐。一個抽象的貨幣單位怎麼可能值這麼多錢?尤其是它還那麼新,還沒有經過足夠檢驗?可是貨幣本身不就是這樣的嗎?

貨幣是社會建構的計量單位。它是一把標尺。但計量是雙向的。所以我們可以把類似汽車、房子、計算機這樣的物體當作是計量設備,去製造貨幣而不是實際價值的客體。如果我們採取這後一種看法的話,貨幣就會被理解為價值本身。所以,當有人創建了一種新的貨幣的高級形態時,並且結果表明我們之前所指的「貨幣」需要往這種新形態轉移時,則它的價值就是舊貨幣之總和。

相應地,在其價格行為中,比特幣有一種根本性的龐大,這會標記它為一種龐然之物。就好像大到無法將其對焦一樣。近距離觀察下,去年比特幣每天之間的價格波動都非常巨大(可以是今天漲15%,第二天就跌10%)。然後,再把鏡頭拉遠看的話,月度之間的波動周期也會更長。比特幣可以在一個月之內漲3000美元,然後次月又跌了1800美元。但即便這些周期還能勉強維持一段時間,最終走勢總是不可避免地向上。這張圖就是這一相當驚人的進程在崩潰前一天的樣子。

比特幣價格走勢

但我們還可以把鏡頭拉得更遠一些。從周期交替的角度來看,目前消極的價格走勢似乎並不比那種比特幣可以一天漲15%次日跌10%的進程費解。從這個距離來看,這種逐日和逐月的高低起伏可以概括為大圓之內(一年為一個周期,有時候甚至是2到3年)的托勒密周轉圓。其實很簡單:你沒法按照直線從極低的價格走到極高的位置,哪怕參與的每個人都堅信結果是天命。

近期由跨學科研究人員撰寫的一篇論文分析了比特幣的繁榮與蕭條,給相同的大概周期畫了一道數學上的自旋。他們的假設可能有點簡化,認為比特幣的價值可(完全)通過梅特卡夫定律推斷,即一個系統的價值與其連接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但價格走勢往往又會領先於系統本身,實際上,在典型的比特幣泡沫中,價格走勢會變得超級指數性,就好像比特幣要奮力抵達其目的論式的世界貨幣的終極狀態一樣,無論某一刻它的價格處在什麼樣的低點,然後不可避免地又會崩潰回去,因為奇點在現實世界中是被放逐的。蠟做的翅膀熔化了,數十億美元蒸發了。

Wheatley等人論文的數字(左圖:比特幣市值與活躍用戶數散點圖;右圖:活躍用戶數)

這種相同的行為也被說成是比特幣具備分形的性質,也就是慢慢形成泡沫然後破裂。

基本上我對這種行為背後的機制不是特別關心。也許把它表示為分形函數最合適,或者表示成奇點,但不管如何表示,這兩種都符合我所認為的真正的根本原因:一種資產從一美分的價格發展到要取代貨幣本身這一路表現出來的波動性已經超出了人類的認知能力和時間尺度。

泡沫會破裂嗎?還是大到能把我們都包裹起來?

結果會怎樣呢?也許比特幣走過的10年到頭來不過是曇花一現,最後變成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妄想之一。但是我有自己的疑慮。現在它背後已經積聚了太多的能量、知識和經濟了。互聯網開始只是遠程計算機之間傳送信息的一種手段。但到最後(或者未必,還將延續)卻演變成重塑(不管是好是壞)我們社會的社交媒體。

加密數字貨幣一開始是遠程計算機之間轉賬的一種手段。它最後又會變成什麼?如果的確會的話,它又會如何重塑我們的社會呢?

可能答案已經在書寫當中。區塊鏈既是資產又是處理彼此互動的社區。貨幣和社區的結合要求一種原政府(proto-government)形式。認為將來的政府本身也要受到這種技術的質詢這種想法真的很牽強附會嗎?如果說區塊鏈解決了信任缺失問題,並且被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而失去信任的銀行體系推上舞台的話,難道在那個領域類似的信任缺失不也在等待著區塊鏈來開拓嗎?

我說的不是漸進性的援助形式,比如記錄區塊鏈上的投票什麼的;我指的是一個仍在萌芽中,但已成熟到展現不可思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某些較新的類比特幣項目)的方向。這就是「數字化聯邦」的想法,其技術和經濟演進以及法律和社區規範都是自治的。這些數字聯邦明確了區塊鏈的力量不在於徹底消除信任,而在於將其形式化。

如果我必須給到我變老的時候重塑我們世界的黑天鵝下重注的話,我會選擇加密化治理的那些稚氣未脫、尚在蹣跚學步的形式。想像在幾十年內在越來越無關緊要的民族國家基礎之上建立起一個全球化的加密新重商主義(neocameralism),我認為對未來的這種嘗試並非不可理喻。

這又引出了這東西為什麼如此有趣。因為這個時代儘管看似很多新東西,但其實新的東西少得令人吃驚。一些人認為世界變化很大,但除去我們兜里的那些小屏幕以外,我們的基礎設施和文化令人吃驚地近乎停滯。大型科技巨頭掙的錢大部分仍然靠廣告。現在的電影基本上都是翻拍。視頻遊戲的圖像更精美了,但編得越來越糟糕。甚至上個世紀那場政治大辯論現在又再度重演。人類跟過去還是一個樣。

所以請賜予我超級高鐵和火箭吧!請賜予我火星殖民地吧!請賜予我全新的治理形式吧!當我們嘗試新型的經濟社區而不是重複過去的錯誤時請讓百花齊放吧。請賜予我電子大腦和人工智慧吧!請賜予我區塊鏈和dApp(去中心化應用)以及全世界任何人都能參與的新市場吧!求你了。我希望我1988年出生時的那個世界在我死的時候能夠永遠一去不復返,只有這樣,到最後我才可以說我真正見證了世紀交替。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YY交友杜慶華:5年創造50億元營收,不會拆分獨立上市
36氪領讀 | 你為什麼沒有靈感,只會抄襲?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