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桐城出名,樅陽出人」

淺談「桐城出名,樅陽出人」

桐城派,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旅,清代最大的文學流派,更是桐城文化景象中最恢宏的一幕。作者如雲,如方以智、錢澄之首開桐城派先河。繼之戴名世發韌桐城派文論。方苞則揭櫫「義法」之說,奠定了桐城派的基礎。後經劉大櫆的承先啟後,至姚鼐而集大成,使桐城派理論臻於完善。姚鼐之後,又有「小戴(均衡)、方(東樹)、劉(開)姚(瑩)」立世。作品充棟,連綿延續,獨領風騷,雄峙清代文壇二百餘年,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末,文化領域掀起新舊嬗遞的鬥爭。桐城派受到新文化的猛烈衝擊,有識之士紛紛轉向新學。

歷史進入二十世紀30年代,桐城開始以新文學成就引人注且。新月派青年詩人方令孺、方瑋德在文壇嶄露頭角,搏采中西文化之長的朱光潛、方東美,在美學、哲學領域獨樹一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問,一大批遠離鄉關的縣籍優秀青年黃鎮、葉丁易等又積極投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藝活動,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桐城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前赴後繼,毀家紓難,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建國後,全國各地的桐城籍老一輩學人碩果累累,貢獻卓著。音韻學家方孝岳、歷史學家嚴耕望、文學家馬茂元、散文家張漱菡、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等數百名教授。研究員、編審、藝術家一如星漢燦爛,光彩奪目。桐城人民又以前所未有的奮鬥精神,投身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熱潮中,使桐城大地舊貌換新顏。現如今,躬逢盛世,桐城正以全方位的改革開放大好局面,迎來了全方位的發展和繁榮。

桐城歷史悠久。周置桐國,為楚附庸。秦為舒縣地,隸九江郡。漢魏六朝時期,先後稱舒縣、樅陽縣、陰安縣和呂亭左縣,隸盛唐郡,此為桐城縣名之始,沿用至今未變。宋代歷屬同安郡、德慶軍、安慶軍。元代屬安慶路。明初屬寧江府,後屬安慶府。清代屬安慶府。民國3年(1914年)屬安慶道,17年屬安徽省笫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2月桐城解放,析東南鄉大部地區為桐廬(後改為樅陽)縣。1952年始,隸屬安徽省安慶地區。有回、壯、滿、苗、藏、彝、達斡爾、土家等少數民族,其餘均為漢族。

桐城素來重讀尚文,濃郁的書香氛圍催動著恢宏的文化景象和浩大的文學聲勢不斷萌生。明清兩代,邑人競相以科舉起家。一邑之地中進士者240人(其中武進士3人),舉人640人,貢生509人。詩壇藝苑,群芳雲集,學林宦海,鴻儒薈萃。何震、左光斗、錢澄之、方以智、齊之鸞、何如寵、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張英、張廷玉、姚瑩、方東樹、等等。人人握靈蛇之珠,個個抱荊山之玉,或以文章書畫播名,或以氣節道德著世,一時「文章甲天下,冠蓋滿京華」

人傑地靈,翰墨飄香。桐城的青山秀水孕育了如許的才人俊傑,歷代名流大家則又給桐城留下了豐富瑰麗的文化遺存。珠聯壁合,相得益彰。距縣城不遠的龍眠山,峰奇嶺峻,鍾靈毓秀。北宋繪畫大師李公麟息身休泉的龍眠山莊,明大司馬孫魯山的別業椒園,清大學士張英的賜金園舊跡仍依稀可辨:石門沖半壁排空,石放流泉,披雪瀑蒼岩飛練,跌珠濺玉,可謂「造化鍾靈道不得,泉如瀉酒山如杯」,瓔珞岩、碾玉峽、椒子岩,繞雲梯衝、玉龍峽等勝景遍布,刻石摩岩,曲徑幽谷。位於羅嶺鄉洪桂村的小龍山,岩媚壑跡邃,竹翠林幽。「吾欲鞭龍起,為霖遍九州」是王守仁寄情此地風景的名句「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則是此處人文盛況的寫照。

桐城縣是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薈萃之地,古典佳構和現代建築交相輝映,各顯神韻。城內有宏偉壯觀風嗚鐸響的文廟,有五孔四垛古樸典雅的紫來橋,有保存完好古意盎然的東、南大街古建築群,有飛檐翼角造型奇特的半山閣和告春及軒,還有方以智、左光斗、張英、張廷玉、姚鼐、姚瑩、吳越等諸多名人的故居或遺存,以及婦孺皆知傳為美談的投子山、仙姑井、六尺巷等等。凡此不勝枚舉的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摩岩石刻、著述字畫。革命紀念地,無不閃耀著桐城歷史文化的輝光,無不回蕩著桐城歷史前進的腳步聲。

長流不息的文化之河淵源於教育事業的靈泉活水。桐城人極重課讀,素以「窮不丟書,富不丟豬」垂為家訓。《桐城耆舊傳》載,明清兩代桐城是「城裡街衢曲巷,夜半誦聲不絕,鄉間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口播筆耕,教學相長,彼此傳承,革故納新,贏得了科舉上的極大成功。私塾城鄉遍布,形式不拘一格。書院始建於明嘉靖初年,先後有毓秀、培文、無城、白鶴峰、豐樂和桐鄉書院名聞遐邇。縣學始建於元延佑初,大批縣學學生從這裡踏上科主之路,過關奪隘,名題金榜。清末廢科舉,興學校,教育家吳汝綸自日本考察新學歸里後,以倡導中西合璧、培養濟世之才為宗旨,創辦了桐城中學堂,此為安徽省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也就是後來聞名全國的桐城中學。此後,新學便如雨後春筍,遍布全縣城鄉各地。1996年桐城縣撤縣設市,由安慶市代管。

樅陽縣位於安徽省西南,依山傍水,襟江帶湖,東臨蘇、浙、滬等經濟發達地區,西接漢、渝等中西部的重要區域,是溝通華東、華中兩大經濟板塊,連接長三角經濟區、武漢經濟圈、長珠潭經濟圈、南京經濟合作區、合肥都市圈的橋樑和紐帶。在中國多源一體的文明架構中,樅陽處於皖江水化的源頭,是八百里皖江長廊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長江以她浩蕩博大的情懷和洶湧澎湃的慷慨,造就了這裡的美麗富饒,使這塊土地蘊藏著一種神奇的力量,構建出樅陽極具個性的「詩人之窟、文章之府、氣節之鄉」的文化內核。

2016年1月,安徽的區劃調整後,樅陽縣劃給銅陵市管轄,脫離了安慶市,這樣就與桐城市分割開來了,桐城市是由桐城縣改為縣級市,由安慶市管轄。過去樅陽縣和桐城市都歸一地管轄,桐城派就一直圍繞出生地、籍貫等的名人,議論糾紛,論述不斷,現在就兩地各分安慶市、銅陵市管轄,多數人認為是好事,樅陽是國定貧困縣,人口群多,資源有限,地方財政困難,是吃飯財政,無力拿出更多的精力和財力,發展樅陽的經濟。加之安慶市的地域寬廣,領導人精力有限,轄縣(市)較多,貧窮人口太多,自身財力有限,也很難顧及樅陽。銅陵市是個小市,地方財政收入很好,也需要發展壯大,需要更大的區域和空間,加之安徽過去有撤巢湖市,分別劃給合肥、蕪湖及馬鞍山管轄,使蕪湖、馬鞍山跨江發展,兩岸齊頭並進的成功先例,樅陽劃給銅陵管轄,一方面增加了銅陵市的區城面積和人口,增強了銅陵的地方實力,另一方面安慶雖然減少了一個縣,同時也少了一個貧困縣的壓力,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也使得銅陵市跨江發展成為了現實,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為安徽全面脫貧做出貢獻。

樅陽與銅陵有安徽皖江笫一橋——銅陵公路長江大橋的連接,公路交通十分便利,還有合銅黃高速連接,同時與合肥都市圈的省會城市合肥相連通,加速了經濟互通與發展。銅陵市是解放初期,以銅而興的工業城市,也是移民城市,有很大一部分樅陽籍的人是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到銅陵市就業,還有一部分部隊轉業和退伍的軍人安排到銅陵工作,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後,大批樅陽籍的人士在銅陵就業,樅陽的親朋好友在銅陵市工作和學習,這樣,樅陽就有很多人願意劃給銅陵管轄。當然,由於樅陽縣的地形是長形東西長南北窄分布,加之縣城駐地又靠西邊,離安慶城區較近,遠離銅陵城區,對黨政機關行政人員不方便去開會和辦事很不方便,這是事實。但大多數樅陽的老百姓還是歡迎加入銅陵的,銅陵市轄縣少,原來只有銅陵縣一個縣,劃轉後兩個縣,而安慶市轄縣(市)多,財政收入少,很難顧及樅陽。還有對樅陽的公職人員最直接的利益就是增加收入,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收效並不明顯。不過,樅陽劃給銅陵管轄是最近幾年的事,整體交通現狀有所改善,目前還缺鐵路,市裡也加大了樅陽縣級財政的投入,各項社會事業不斷改善。我相信在銅陵市委和政府的指導下,在樅陽縣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級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努下,樅陽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關於「桐城出名,樅陽名人」也是在1949年2月桐城縣分為桐城、桐廬兩縣之後的事,人們議論紛紛,報紙,雜誌等新聞媒體多次爭論。桐廬縣轄區即今樅陽縣,1951年改桐廬縣為湖東縣,可能是桐城菜子湖或白盪湖的東邊的緣故,縣府所在地住湯溝鎮,由於1954年長江發大水,湯溝鎮被淹,又遷到項鋪鎮,最後縣治遷入樅陽鎮,1955年恢復漢時縣名——樅陽縣。樅陽自西漢建縣,早在唐末便文風日盛,宋、元、明、清文人輩出,遂成文化之邦。明代抗倭英雄阮鶚,政界名流左光斗、何如寵為樅陽鄉邦賢豪。明末清初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方以智就出生、多年活動並安葬於樅陽。桐城文派「三祖」均出生於樅陽,他們的先師錢田間及後學吳汝綸、姚瑩等數百名學者、詩人、名士都出生於樅陽。桐城派世代相傳,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影響之久,為中國文學史上罕見。太平夫國後期陳玉成、李秀成曾於縣城內召開了著名的「樅陽會議」。樅陽縣東境周家譚各鄉自古就有習武傳統,清代曾留下「三十六名教大鬧九華」的壯舉,武林高手名震大江南北。辛亥革命前後,吳樾、光明甫、李光炯、房秩五等一批樅陽籍革命家、教育家積極創辦學校,出版報刊,鼓吹民主革命,勇敢地站在反清反袁鬥爭的前列。清末民初,一批有識之士提倡新學,大辦新式學堂,童鑒泉創辦樅陽公立小學,吳芝瑛捐辦鞠隱國民小學堂,倪梅軒創辦化俗女子學堂,李光炯創辦宏實小學,疏孟濤創辦南陽疏束氏高等小學,房秩五創辦浮山公學,等等。載入史冊的現代樅陽人士則有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章伯鈞,抗聯領袖童長榮,著名的外交家、將軍、書畫家黃鎮,實業家方履中及巾幗英傑吳芝瑛、施劍翹等。民國年間,樅陽學子紛紛走出國門,學習西方文化,朱光潛、方東美博採中西文化之長,成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上世紀30年代以前,留學國外的就有31人。新中國建立以後,樅陽教育成績斐然,成為我省乃至全國的教育大縣,人才倍出,享譽海內外。

樅陽人是富有智慧和創造力的群體,出外都能抱團發展,同舟共濟。歷史上湧現出許多科技領軍人物和能工巧匠。如左光斗、方以智、方中通、余霖等人。在當代科技領城裡更是群星璀璨,如「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炸藥大王」 汪同光,點燃中國笫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疏鬆桂,低溫聲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倪皖蓀,發現「張衡礦」的王奎仁,研製國際首創閃電探測定位糸統的陶善昌,以及最近中央電視台宣傳的朱樅鵬,均為世人所矚目。

樅陽縣山青水秀,有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級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風景區——浮山,它地處白盪湖之濱的浮山,集文山、佛山、古火山為一體,以108洞和400餘塊古代摩崖石刻著稱於世,有馳名中外的佛教和神秘的傳說,加之「東西南北皆水匯」,構成了「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妙境界,成為安徽五大名山之一,享譽海內外。浮山自古以來吸引了白居易、孟郊、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何如寵、左光斗、袁宏道、袁宗道、鍾伯競等眾多名人騷各競相往來,留下大量詩文題刻。還有白雲崖、青山石屋、岱鰲山、三公山等山水景區。

縣境還有漢武帝射蛟台,陶侃惜陰亭,歐陽修弈棋處,黃庭堅讀書處,元祿祖師塔,方苞養魚植荷池(即蓮花湖),房秩五舊居(雙瞻閣)望龍庵,南山百子庵,渡江戰役中線指揮部,章伯鈞故居,黃鎮故居(大門樓),黃桂元烈士紀念碑等文物古迹眾多,僅名人墓葬就有方以智、劉大櫆、姚鼐、錢田間、王勝、方學漸、阮鶚、吳應賓、吳汝綸、李光炯、房秩五、魯生等,更是不勝枚舉。據統計,樅陽縣已有8處古迹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古迹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多個文化項目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有樅陽的名山秀水和豐富的人文,曾吸引了歷代無數文化名人慕名來訪,如歐陽修、黃庭堅、袁宏道、鍾惺等,他們不僅鍾情這裡的山水,更是被樅陽的文化聽吸引,甚至不遠千里,緔徉於湖光山色之間,切磋文章技藝,闡揚學術文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迹。以及「樅川夜雨」、「白雲青鳥」、「荻埠歸帆」、「竹湖落雁」、「雙溪映月」等自然景觀交相輝映。

因此,我認為沒有必要糾纏不休於「桐城出名,樅陽出人」這句鄉間俗語,只要大家共同努力,雖然處於兩個不同的市,但仍處於安徽省,桐城市是合肥都市圈的成員,樅陽縣也緊鄰合肥都市圈,屬於皖江城市群中的一員。樅陽和桐城過去是老桐城縣,只要大家各自增強信心,發揮各自的優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努力,取得更大的輝煌成績,為兩地人民謀得更好福利。

附件:資料的來源有《桐城縣誌》、《樅陽歷史文化名人》等。

作者簡介:任華勝,男,1963年2月生,安徽樅陽縣人。從事過教師、經濟體制改革、紀檢監察等崗位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香淮南 的精彩文章:

TAG:書香淮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