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貴州篇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貴州篇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湖南、雲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早在24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已發現石器時代文化遺址80餘處。貴州歷史文化悠久,特色美食數不勝數。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1. 絲娃娃。

絲娃娃(別名素春卷) [1] 在貴陽是一種常見的地方傳統小吃之一,只要在貴陽各地每一處街上,幾乎都能看得見。而此菜素菜脆嫩,酸辣爽口,開胃健脾。猛一看頗似產房裡初生的嬰兒被裹在「襁褓」中。「襁褓」是用大米麵粉烙成的薄餅,薄薄如紙卻有—只手掌那麼大。再捲入蘿蔔絲、折耳根(魚香菜)、海帶絲、炸黃豆、脆哨、糊辣椒等。又名素春卷。當地人吃時,當然少不了注入酸酸辣辣的汁液。這蘸水就是絲娃娃的精髓。在貴州省會貴陽市眾多絲娃娃小食攤多沿街而擺,頗具特色,有一二十個品種。菜絲切得極細,紅、白、黃、黑等各種色彩相間,十分漂亮。素菜脆嫩,酸辣爽口,開胃健脾。貴陽特產,是流行於貴州各地的名小吃。

絲娃娃

很多時候當人們第一次聽聞它的大名---絲娃娃,不禁讓人聯想到「死娃娃」或者「撕娃娃」,當然,這些都是地方口音的誤解。絲娃娃小吃的場面是宏大而繽紛的。數個長桌拼成一個巨長的攤子,上面擺滿了各式粉絲(此絲非彼絲),紅黃藍綠青紫黑,相輝交映、此起彼伏、來路不明。 而桌邊坐著各色可疑人士,人們無不面色紅潤、表情慷慨、手腳利落、嘶嘶有聲地忙碌地咀嚼著。場面的確令人嚮往並躍躍欲試。一般在友人的循循善誘下,將信將疑地坐下並笨手笨腳地包裹著、慌慌張張地澆灌著,呲牙裂嘴地吞吃著,然後心滿意足地辣得跳將起來。它就是這麼吃的。當你坐了下來,熱情而油漬漬的攤主會問你:「要多少?一份兩份?」當然你是茫然的。面對花紅柳綠的這麼一桌,一份是什麼意思?從哪下口問題是!?其實一份就是十個,十張皮!現在你明白,要吃這堆來路不明的東西,你的確是需要個容器,不是碗盤,是皮子。誰的皮?當然是面的皮,不是你想的餃子皮,當然這個餃子也不是大家認識的那個蒙古餃子。提到餃子是讓大家的思路回到麵皮這件事上。它是很淺薄的麵皮,薄到餃子皮橫向切十份,或者更多,就那麼薄。皮到手了,攤主會給大家一個小碗,裡面裝的是醬油、醋、辣椒、花椒、蔥、蒜、香油、還有的就是每家不傳的秘方了,反正一家的生意好不好,他們的秘方是很重要的。大家是不是在想前面提到的長長的桌子上有什麼了。基本上,一人的面前是應該有二十個以上種類不同的碗碟的,初次見娃的人無不為眼花繚亂而歡呼。

2. 泡椒板筋。

泡椒板筋是一道非常典型的黔菜,具有咸鮮、微辣的味型特點。泡椒板筋必須選用新鮮大豬通脊肉內筋(當地又稱背柳肉)為主料,在烹飪前進行腌制,配以酸、辣適中的泡椒作為輔料。在烹飪時講究現切、現腌、現炒這三大原則。色澤紅亮,酸辣爽口,滑脆鮮嫩。但炒出來的泡椒板筋的板筋光嫩是不行的,還要糯香。泡椒也必須是軟中帶脆,並且菜肴還是清質亮油,裝盤後有形、有色、有味,此為貴陽獨有選料方法烹制的特色菜肴。

泡椒板筋

紅紅的泡椒讓大家望而生畏,其實泡椒是酸味多過辣味。一般大眾都能接受。不過買時也要注意,如果你買的是泡小米椒。那也會辣得夠嗆。

3. 狀元蹄。

狀元蹄,是一道地方傳統名菜,屬於黔菜系,取十餘種名貴中藥入味,經文火溫煨,精心滷製,吃時再輔以青岩特產的雙花醋調製蘸汁,入口肥而不膩,糯香滋潤,香氣四逸,妙不可言。

狀元蹄

相傳:宋淳祐四年,同里人魏汝賢高中狀元。魏狀元特別喜歡吃紅燒蹄,到了清光緒年間,退思園主人任蘭生因仰慕魏狀元,特聘名廚燒制紅燒蹄,作為家宴主菜,雅稱「狀元蹄」。當時,狀元洪鈞及妾賽金花等人常來品嘗。如今的狀元蹄雖然在做法上和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在口味上卻是更勝一籌。生產狀元蹄的原料規格一般在1—1.25公斤。「先是把蹄髈放水裡煮,去毛後加入18味中草藥煮開,然後用文火燜燒。一個大鍋一次可以煮80隻蹄髈,大概需要4個小時。"狀元蹄」製作時,煮蹄髈一定要用鐵鍋,鐵鍋能夠吸收燒煮過程中產生的水分,另外,還能把蹄髈中的脂肪蒸出來,這樣燒出來的蹄髈才能食而不膩,酥而不爛。「別小看那18味中草藥,它們還能起到防腐的作用!至於蹄髈的食用方法,直接把真空包裝好的蹄髈連袋子一起放在水裡煮開即可食用,這樣湯不容易燒乾,還更入味。

4. 戀愛豆腐果。

戀愛豆腐果是貴陽有名的風味小吃,屬於黔菜,現今在簡稱「豆腐果」豆腐,菜品表面微黃,辣香嫩燙,開胃生津。先經鹼水洗泡發酵,然後切成長方形小塊,用無味的柏木鋸面作燃料,烤至兩面發黃,食用時用薄竹片將豆腐當腰剖開,添進由胡辣椒、生薑米、點蔥、蒜泥、醬油、醋、味精等調製而成的佐料,趁熱吃下,咸辣爽滑、滿口噴香。

戀愛豆腐果

「戀愛豆腐果」是烤豆腐果的雅號。它之所以有這樣一個雅號,是因為它的流行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浪漫故事有關。1939年,我國北部、東部、中部的大片國土已淪喪日本侵略軍鐵蹄之下,為進一步擴大侵略,日軍還對西南大後方進行空襲。當時,貴陽也是他們襲擊的重要目標。貴陽自被空襲後,警報頻繁,有時一天幾次。市郊東山、彭家橋一帶是人們躲避空襲的藏身之地。彭家橋附近有一對年近半百的張華豐夫婦,在菜地里搭了數間茅屋,作為製造「烤豆腐果」場地,在這裡做好的烤豆腐果拿到別處設攤和沿街叫賣。空襲開始後,這幾間茅屋成了避空襲的場所,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張華豐夫婦因為空襲也不上街做買賣,他們發現躲警報的人往往腹中飢餓,又無法回家就餐,就將這幾間作坊辟成店鋪,向躲警報的人出售烤豆腐果。由於烤豆腐果速度快,吃起來簡單,價格便宜,又能充饑,很快就打開了銷路。

5. 黃粑。

黃粑,一名黃糕粑,但直稱黃粑為多,是貴州、四川等地非常有名的特色傳統小吃,貴州有清鎮黃粑,四川有瀘州黃粑,做法雖不一,但主材料均為糯米和粳米。黃粑呈黃色,與加入其中的紅糖有關。若用白糖,則呈白色。

原料:優質糯米、粳米、紅糖或白糖。以良姜葉包裹成長方體形狀,大小不拘,視個人喜好而定,以撕成細線的棕櫚樹葉捆紮,蒸熟後可食。其色澤黃潤、味道清香、口感軟糯。涼後,黃粑乾結變硬,經蒸煮、油炸、煎炒或微波加熱而變軟,口味因烹飪方法不同而各具特色,是營養豐富的食品。瀘州人過年有做黃粑的習俗,隨著經濟生活的發展,平時也可以買到,平時也可以吃,但過年做黃粑,不僅添一份闔家歡樂的喜氣,也為過年走親訪友提供禮品。

黃粑

時間一直追溯到三國時期,那時的貴州,還被稱作夜郎。據說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當時正率兵平定孟獲,在夜郎國與那黔中洞主作戰。一日,蜀軍正埋鍋造飯,突然探子來報,說有蠻軍臨陣。諸葛亮一聽,於是下令出戰,沒幾下,便打退了黔國洞主的人馬。也不知這諸葛軍師是何用意,你說勝了就勝了吧,可他既不顧窮寇莫追的忌諱,也不顧這幫軍士的飯還沒吃,下令大軍乘勢窮追蠻軍上百餘里。這一追倒也沒什麼,可就急壞了這軍中的火頭軍了,久等部隊不歸,可這煮著的豆汁兒和米飯不能浪費呀,本來就沒帶多少糧草,怎麼辦呢?諸葛軍師一看這情形,只好命將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兒與米飯摻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內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餿。等大捷而歸的士兵回營,這被豆汁兒摻和過的米飯已足足蒸煮近兩日,又累又餓的士兵們急忙分食,誰料這米飯已成另一番模樣,不但色澤黃潤,而且味道甘甜香軟,吃起來更有一番滋味,士兵們還以為是軍師用來犒勞他們的美味,三下兩下便讓幾甑佳饌見了底。碰巧勞軍當地百姓遇到,見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製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續下來,這不,蜀南便又多了這麼一道美味———黃粑.

6. 腸旺面。

腸旺面是貴州極負盛名的一種傳統風味麵食。在貴州眾多的小吃中,以色、香、味「三絕」而著稱,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湯鮮的風味和口感,以及紅而不辣、油而不膩、脆而不生的特點。

腸旺面

腸旺面始創於晚清。據說在一百多年前,貴陽北門橋一帶肉案林立。橋頭有傅、顏兩家麵館,他們用肉案上的豬肥腸和豬血旺做成腸旺面,以招徠前來買肉買菜的顧客。兩家麵館互相競爭,使腸旺面的質量不斷提高,最後在貴陽賣出了名氣。 腸旺面又稱腸益面。「腸」即豬大腸,「旺」則是豬血,加上麵條,三者相加便相得益彰。 腸旺面是貴州極負盛名的一種風味小吃。在貴州眾多的小吃中,腸旺面有山西刀削麵的刀法,蘭州拉麵的勁道,四川擔擔麵的滋潤,武漢熱乾麵的醇香,以色、香、味「三絕」而著稱。

7. 花溪牛肉粉。

花溪牛肉粉發源地貴陽花溪地區,是貴州的一道特色名小吃,製作原料主要有牛肉、酸蓮花白、蕪荽等。由多種名貴中草藥精心嚴格製作,做出的牛肉粉與眾不同,湯鮮味美,肉香。吃過的人讚不絕口。

花溪牛肉粉選用上等黃牛,精製米粉,多髓牛骨,熬成鮮濃原湯,加上爽滑的蒸氣米粉,配以醇香的牛肉,添上開胃的泡酸菜,點綴以新鮮芫荽,如果您能吃辣,加上貴州特有的香炒辣椒面,一碗熱氣騰騰、色香味俱全的牛肉粉躍然呈現。

花溪牛肉粉

花溪是貴陽的一個地名,當地人喜歡食辣椒,更喜歡食這個花溪牛肉粉。這粉,其實就是加了牛肉的粉,只是煮時有講究:將牛肉洗凈切成大塊入鍋煮至半生撈起,用凈鍋加水、糖色、香料燒開放入一半牛肉煮至熟透,撈出、切成5厘米長、3厘米寬的薄片;另一半牛肉切成見方小丁用小火燉,泡的酸蓮白切成長塊狀,芫荽切成節待用;米粉放入開水鍋中燙透,撈入面碗內,再將切好的牛肉片和燉熟的牛肉丁、酸蓮花白、蕪荽放於粉上,舀入原汁湯、混合油、味精、花椒粉、胡椒即可。原料及調料新鮮黃牛肉1000克,米粉按人配需要量、泡酸蓮白、酸菜(用青菜或白菜製成)、牛油、蔥、花椒、八角、山奈、草果、沙仁、香葉、回香、桂皮、鹽、干辣椒、蕪荽、味精等適量。

8. 酸湯魚。

酸湯魚,是黔桂湘交界地區的一道侗族名菜,與侗族相鄰的苗、水、瑤等少數民族也有相似菜肴,但其中以貴州侗族酸湯魚最為有名,據考證此菜肴最早源於黎平縣雷洞鎮牙雙一帶。製作原料主要有魚肉、酸湯、山倉子等香料。成菜後,略帶酸味、幽香沁人、鮮嫩爽口開胃,是貴州「黔系」菜肴的代表作之一。這道菜通常先自製酸湯,之後將活魚去掉內臟,入酸湯煮制。

酸湯魚

黔東南地處山區,由於受交通運輸條件和對外交流不便等因素的影響,嚴重製約了商品的貿易交換。生活用品的短缺,特別是食鹽的匱乏,促使人們不斷地去克服、去創造,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飲食文化。久而久之,這裡的人們便創製出一種「以酸代鹽」的飲食調味方法。「以酸代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食鹽短缺的困境,也豐富了飲食的品種。特殊的地域條件,傳統的民族飲食習慣,釀構了黔東南自成一體的酸系列飲食文化。

最初的酸湯是用釀酒後的尾酒調製的,後改用熱米湯自然發酵或者用食材本身的酸味來調製。而用酸湯烹制魚餚,是貴州人最愛,很久以前就逐漸形成了。隨著酸湯魚店生意的火爆,酸湯豬腳、酸湯排骨、酸湯牛雜等也應運而生,大大繁榮了餐飲市場。

以上配圖並非官方,如有出入敬請見諒0.0

聲明:以上內容部分選自百度,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方一水 的精彩文章: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東北篇

TAG:一方一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