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視力表是誰發明的?角膜移植術咋做?一文讓你了解眼科醫生

視力表是誰發明的?角膜移植術咋做?一文讓你了解眼科醫生

當清晨的第一縷曙光飄灑到你的窗前,當你睜開雙眼感受這明亮的美好,或許你記住的只有光明,然而,世間仍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黑暗的世界裡痛苦徘徊,於是,有那樣一些人,他們以光明為己任,願為這世間驅散黑暗,留下光明,他們就是——眼視光專家。

向醫生致敬,健康時報帶你了解眼視光專家背後的故事。


眼視光專家:

中國眼視光學開拓者、原溫醫大教授 繆天榮

繆天榮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眼科醫師,是我國第一個眼科光學研究室的創辦者,是領先國際的「對數視力表」和「五分記錄法」的發明人。

在眼科臨床領域,人們首先會遇到的問題就是視力檢查,上世紀50年代,我國採用的是小數制的「國際標準視力表」,但在實踐中,人們發現「國際標準視力表」存在不少缺陷,繆教授「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五十年代,整個國家都正處於困難時期。為制定更適合於應用的視力表標準,繆教授只能憑藉自己深厚的專業功底和良好的外語素養,去從事視力表的研究。他每天翻閱和收集大量國內外文獻書籍,查閱辭典,經過不斷地推導、論證、提煉和總結,花了整整3年時間,他才制定出《標準對數視力表》標準草案。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半個多世紀的追求歷程傾注了繆教授畢生的心血。1959年,他發表第一篇關於對數視力表的文章,引起了眼科界、生理學界的高度重視;經過20多年的潛心研究,他的《標準對數視力表》在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90年《標準對數視力表》在全國頒布實施;2004年又由溫州醫學院負責再次進行修訂,此時的繆教授已過耄耋之年,但他都不曾放棄在此項工作上的投入。

繆天榮教授把畢生精力都投入了眼視光學,為當代中國眼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現在人們體檢時,看的視力表就是我父親1958年研製的。而4.0或5.0這樣的視力數值,用的就是他發明的五分記錄法。」繆天榮長子繆曉勝介紹。

眼視光專家:

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眼三病房副主任 劉馳

在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眼科,劉馳是一名普通醫生,對於她來說,無論是出門診,進手術室還是查房,基本上時刻處於「戰鬥」狀態,而每次「戰鬥」過後,眼睛總是酸澀、乾燥,不住地流眼淚,因為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的精細用眼工作。

劉馳每周二、四齣診,而對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劉馳都要為其進行眼底鏡和裂隙燈檢查。

眼病問題各種各樣,不過,無論哪個患者,眼科醫生都要對其進行詳細檢查。「平時正前方,盯住光亮」劉馳為一位老年白內障患者檢查眼底時說,劉馳為其檢查眼底就檢查了十分鐘,「因為很多老年人眼底不太好看,所以花費時間按較長。」檢查眼底過後,劉馳又為其進行了裂隙燈檢查,兩隻眼睛用了5分鐘左右。

整整一個上午,從早上八點出門診,到中午12點休息,門診來了35名患者,每位患者的兩隻眼睛都要進行詳細檢查,劉馳整整檢查了70隻眼。而4個小時的門診過後,劉馳明顯感覺眼睛疲勞過度。

對於眼科大夫來說,由於長時間精細用眼,他們也是眼病的高發人群,可是忙碌的工作卻讓他們很少顧忌。

眼視光專家: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角膜病臨床中心主任 陳蔚

為解決山區貧困白內障患者的白內障致盲問題,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角膜病臨床中心主任陳蔚將滿腔熱血傾注於醫療事業,他不畏寒暑艱險,走進千家萬戶,只為篩選貧困眼病患者,幫助患者找回那一片失落的光明。

多年來,陳蔚在雲南昭通、貴州畢節、陝西延安、重慶巫山等多個地區開展公益角膜移植手術和白內障手術,並為當地培養了幾十位能獨立開展白內障手術的醫生,他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窮人的光明使者」。

角膜病臨床中心主任陳蔚為患者做檢查。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供圖。

2012年12月6日,陳蔚懷著對藏族人民的熱愛,對角膜病患者的同情,帶著中美兩國共同捐獻的9個角膜,奔赴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地區播撒光明。

清晨的地面溫度為零下10攝氏度,他到達後努力克服高寒的氣候,來不及歇息,在街上的小麵館吃了碗麵條後,立即趕到甘孜州人民醫院康巴眼科中心為等候已久的患者進行術前檢查。下午3點左右,陳蔚開始了高難度的角膜移植手術,一台接著一台,持續了近7個小時,總共完成了9台角膜移植手術。

在場的美國角膜移植專家蒂芬·沃勒由衷讚歎,他的手術技巧已毫不遜色於美國頂級專家。術後,當一個個患者揭開眼睛上的紗布時,感謝聲充滿了整個病房,家屬們激動得為這位遠方的光明使者獻上了潔白的哈達。

不僅如此,陳蔚是我國最早將一個角膜通過微型角膜刀製成兩個角膜片分別用於深板層移植和內皮移植的醫師,實現了一個角膜片真正復明兩個患者的目的。陳蔚說,他最想做的就是當一名好醫生,給更多的人送去光明。


眼視光專家:

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主任 姚玉峰

醫生的標準有很多,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好醫生得能夠幫患者解除病痛。沒有高超的醫術,好醫生無從談起。

人的角膜約0.5毫米厚,角膜生病後會失去透明,甚至導致失明。只有進行角膜移植,才能復明。1906年,德國醫生施行人類第一例角膜移植,為患者開啟了希望。但是,排斥反應是角膜移植的攔路虎。為解決排斥反應的問題,世界科學家前赴後繼,努力了一百多年,一直沒有攻克這個難關。

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主任姚玉峰的博士課題就是研究排斥反應機理,他發現排斥反應最主要的是針對內皮層,僅有6微米厚,頭髮絲的十分之一,這就是光明與黑暗的距離!

通過一次次的實驗,試了三四十種方法,用了上千隻小鼠,1995年5月,姚玉峰終於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採用最新剝離法的角膜移植手術,術後無排斥反應。接著是第二例、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實現零排異!國際眼科界將它命名為「姚氏法角膜移植術」,寫入美國眼科教科書,中國人的名字第一次載入世界角膜移植髮展史。

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主任姚玉峰為患者檢查。

作為一名眼科專家,姚玉峰為30萬患者重新尋回了光明,而經他手術復明的病人就有近3萬人。

十幾年前,江西一位幼時被炸傷雙眼的患者幾經周折找到了姚玉峰,一個眼睛已經萎縮掉完全喪失希望,另一隻眼在做了多次手術後也已被全國多家醫院宣告沒有希望了,但姚玉峰沒有放棄。

姚玉峰為患者設計制訂了兩期手術方案,對已經被「燒焦」卻還有一線希望的那隻眼,第一期手術是用口腔內黏膜改善她眼睛的「土壤」,並於今年上半年,再為她做了角膜移植術,術後患者的手術眼視力達到0.3,雖然這隻有正常視力的1/3,但卻意味著從六歲就被炸傷的她,用術後的視力已經可以看見自己從未親眼見過的丈夫和孩子。

「作為醫生,就是要對每個生命充滿敬畏!我的這個初心,永遠不會改變。」姚玉峰曾說。

本文參考資料:

《健康時報》2017-11-07《我們身邊的好醫生》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走遍千山萬水,只為找回那一片光明》

《華商晨報》2015-06-24《眼科醫生:出門診一上午看70隻眼》

編輯:鄭新穎

大牌專家問診、貼心健康提醒,盡在健康時報客戶端。移步App Store和各大安卓市場下載,藍色圖標才是官方出品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力 的精彩文章:

當一名宇航員有多困難?除了視力良好,竟還有如此要求
注意!老年人的「視力殺手」竟是這個……

TAG:視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