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合拍片要想「合拍」,《巨齒鯊》的成功能否複製?

中美合拍片要想「合拍」,《巨齒鯊》的成功能否複製?

《巨齒鯊》

《金蟬脫殼2》

《長城》

《功夫熊貓3》

隨著中美合拍片《巨齒鯊》的熱映,繼票房大賣的《功夫熊貓3》和《長城》之後,中美合拍片這一模式再次受到了業內強烈關注。首先是口碑方面,無論是國內還是北美,都認為《巨齒鯊》這部災難動作片「故事性很強,是《大白鯊》後最好的鯊魚災難片」。

在業內看來,它還代表著另一個勝利,畢竟從中方投資額度、中方演員角色重要程度以及故事場景所佔比例這三大合拍片硬性指標完成度方面來說,中國資本方這次佔據了相對主導的位置,掌握的話語權也相對強一些,起碼「中國演員不再是打醬油」。而它的票房成績同樣令人振奮,至截稿前,該片在國內票房高達9.2億人民幣,全球票房則突破3億美元。它的成功,改變了長久以來人們對於「合拍片多數撲街」的刻板印象。也許能望藉助這部影片的成功,可以進一步加強對中美合拍片的科學良性探索。新京報獨家專訪《巨齒鯊》中方製片人姜偉解讀案例成功背後操作模式,探訪業內專家解析中美合拍片未來發展趨向。

實例解讀

《巨齒鯊》的成功是否具有普遍性?

以往的合拍片面臨著「文化落地」、「題材本土化」的現象,原本應該兼顧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特色,文化相融結合,但是卻往往都變成了青黃不接、不倫不類。大量的質量難過關的合拍作品讓整個市場和觀眾對合拍片一度不看好,甚至認為「合拍片約等於爛片」的刻板印象,久而久之,無論是投資方或者業內都不看好這類影片的發展前景。但就在這個月的《巨齒鯊》上映之前,其實業界並不看好這部影片,對於一部新意欠奉又是「爛大街」的災難題材的電影,市場和業內人士都持保留意見。但該片國內首日上映便票房破億,並連續三天單日破億,截稿前已突破9.2億票房;北美票房高達8600萬美元。據悉,這個成績比之前北美業內預測值翻了近一倍。得益於該片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火爆,該片最新全球票房已經達到了3.1億美元,相較於本片1.5億美元的成本,可以說後續收益非常可觀。

中方深度參與制作,成功並不意外

從以上成績來看,《巨齒鯊》無疑成為近年中美合拍片的一次勝利,若是滿分以10分來計,該片的中方製片人、引力影視的姜偉告訴新京報記者,他謙虛地為如今取得的成績只是打出一個合格分數。作為一部商業爆米花影片,如今這個成績確實超過了姜偉的預期,「就我個人來說我認為是合格的,票房角度則是市場證明影片還不錯,我挺滿意的。這個項目的成功是需要一些運氣,當然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巨齒鯊》可以給後面的項目做一面可借鑒、參考的鏡子,可以做一個參考。」提到越來越多的評論將該片標榜為最成功的案例和里程碑,姜偉表示並不太認同這樣的定義,「過去20年,合拍片在不同階段都有取得成功,可能《巨齒鯊》也只是在當下階段有一個突破,我認為未來會有更成功的電影問世。對於中國公司和製片人來說,走出去是一個需求,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不一定說要專門探索合拍片,前提是要遇到合適的。」合拍片不是投錢,也不是掛名,是為了真正的聯合製作,姜偉看到了這一點,《巨齒鯊》從劇本創作、拍攝過程、後期製作到全球發行,中方團隊在其中深度參與,也做到了真正主控,如今獲得成功,並不能稱為意外。

鎖定故事目標必須適合「合拍」

姜偉在2014年初看完原著小說後,憑藉數十年的項目發行經驗,他從一開始就決定這部影片走中美合拍的製作路線,「這個故事本來就挺國際化的,原著小說幾乎具備所有的商業元素,放在哪兒都能拍。」但遇到適合的故事只是第一步,隨後他和他的團隊開啟長達兩年半的工作。「面對國際市場的影片,你肯定要考慮各個不同市場觀眾的基礎,」這個理念,姜偉一直很推崇,例如《巨齒鯊》中在三亞取景,裡面的中國元素融合得非常貼切,原著小說中完全沒有露出的中國元素,姜偉及其團隊在與好萊塢的劇本團隊共同商議,也對小說故事進行了全面細緻的改編,「這部分會由中方進行一個引導或是說明,讓外方能夠更好理解我們。例如我們會把趙文瑄、李冰冰、索菲亞祖孫三代的人物關係進行精準詳細的背景介紹,包括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

好萊塢類型敘事+中方主控協力

《巨齒鯊》的劇本創作大約持續了一年半,2015年10月完成劇本後,姜偉開始尋找合作方,他的目標也聚焦在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通過這個項目和他們的接觸,能學到很多東西,電影如果適合做國際市場,向六大學習是個很好的方式。」事實上,六大每年都會接到不少項目,如果他們看上這個項目肯定是這個項目具有面向國際市場的可能性,有全球票房回收性,「好萊塢已經花了100年去摸索,他們有比較成型的體系和經驗在裡面。」後來,華納兄弟影業被《巨齒鯊》的劇本吸引了,在這個合作過程中,投資方面可能中方投入較多,但製作各方面都是對等的,任何合作,姜偉始終堅持的是中方必須作為主導,「全球發行和電影製作商,更多還是依靠華納和我們的合作,其實真的能看到他們很多先進的地方,比如選擇在哪個國家拍攝,拍攝時匯率變動對成本的影響,他們有能力把全世界的人集中在一起做一件事情。另外從創意、劇本創作、拍攝製作,不同方面我們也有大量的優秀人才配備。」合作上的對等令影片很好地兼容了中外雙方市場的優勢,姜偉提到可以關注的一個數字,「電影不止是在中國賣座,北美票房也不錯,我相信無論是從華納還是中方來說,都比較滿意這個結果。」

追根溯源

中美合拍片走過20年,大多票房慘敗

第一部遺憾未上映,《卧虎藏龍》是最成功案例

中外合拍片一年立項數目從10年前的30部左右,到如今一年立項超過90部,合拍一路走來,中國電影人變得越來越自信。1994年,被稱為中國的「進口分賬片元年」,好萊塢大片正式以分賬模式進入中國市場。1998年,第一部中美合拍電影《夏日情動》問世,講述美國姑娘麗亞和一個華裔美國男青年、一個中國圍棋手之間的感情故事。主創陣容中導演季爾廉是美國人,製片人來自中國;主演中,美國演員是凱瑟琳和美籍華裔吳大維,中國演員是耿樂。電影場景95%以上在北京拍攝,但遺憾的是本片並未在國內上映。2000年,由李安執導的《卧虎藏龍》一舉彰顯中美合拍片的獨特魅力,不僅在當年的奧斯卡捧得最佳外語片等四項獎項,也成為至今為止中美合拍片史上最成功的影片,這以後中美合拍片接踵而來。

票房情況乏善可陳 真正取得成功的鳳毛麟角

雖然過去十年里中美合作生產的電影很多,真正取得成功的作品也是鳳毛麟角,能在票房口碑上獲得雙贏的更是「少數派」,更多合拍片雖然投資額不低、陣容很強,最後也在中國影市上折戟沉沙。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獲准立項的合拍片達84部,其中60部通過審查,算上今年,這三年事實上已經有接近200部中外合拍片登陸內地市場,但獲得成功的中美合拍片寥寥無幾,大多數都是票房失敗的案例。例如今年6月上映的《金蟬脫殼2》,就算有史泰龍和黃曉明的加持,該片豆瓣評分僅有3.1分,票房至今未過億;今年1月,李冰冰主演的《謎巢》評分也低至3.9分,最終票房還不過5000萬,無疑口碑票房「雙崩」,再比如2016年上映的《搖滾藏獒》、《勇士之門》等都是失敗的案例。

比較成功的大概要屬2016年上映的《功夫熊貓3》,這部由中影股份、夢工廠、東方夢工場聯合出品上映首日票房就邁過1.5億,影片不僅請來滕華濤做中方導演、成龍等演員配音,還在卡通人物的口型上、製作上更加貼近中國觀眾的審美。中國觀眾評價本片為「貼近本土文化,適合全家人共同觀賞。」而在這之前,中美合拍片在普通觀眾眼中往往意味著外國故事加上本土場景的生硬古怪組合。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宋維才的觀點是,電影本身是個高風險行業,合拍片更是高風險的板塊,「未來海外影視力量到中國拍戲,或是中國資本力量進入海外都是會一直高漲的模式,另外歐美、日韓本身在語言、文化、製作模式上和我國就存在了較大差異,要想隨意兼顧兩個市場不容易,中美合拍片的探索還需要很多時間磨合,進一步地精進。」

業內解析

中美合拍片

如何兼顧更大的全球市場

A 中方掌握更多主動話語權

中美資本需要相互鋪墊支持

在業內,合拍片一直被認為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重要合作方式,中方資本從早期較為勢弱的「協拍」起步,到近兩年從劇本階段介入、再加上參加共同製片都是很大的突破,這兩年的合拍片明顯中方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電影市場專家蔣勇認為,《巨齒鯊》的成功更是可以說明背後的中美資本長期交互的鋪墊支持,這個優勢是很多合拍片所不具備的,並且前者擁有的戰略協同、資本高度支持、雙方對等協商對於很多合拍片來說幾乎難以想像。

不少專家提到,現在的合拍片正面臨兩個關口,一個是市場,一個是質量,談及合作兼顧。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執行總裁王中磊就認為,中國市場如今已經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說到合拍不再是中國單方面想怎麼和歐美合作,而是歐美電影公司開始研究怎麼跟中國市場和中國電影人合作,「中外合作不應該只局限於投資內容,合拍也不是簡單『用幾個演員』就行,把電影發行提到合作伊始,才有可能讓合拍片在全球獲得更廣泛的市場。」

B 「文化隔閡」如何解決成關鍵

語言障礙需加強軟對話

同樣也有專家提到,中美合拍片中最難解決的問題莫過於還是「文化隔閡」,就像《巨齒鯊》片方引力影視也明確說溝通在整個準備工作中的重要性,票房分析師羅天文認為,各方在拍攝製作電影中看待問題的角度肯定有差異,很多是需要求同存異,而這個平衡如何把控也很考驗水平。另外,能收割全球票房的電影除了具有很強的商業類型、大量特效,但幾乎都是以英語作為影片的主要語言,談及會不會在今後以中文為主要語言的話題時,美國索尼哥倫比亞國際發行總經理史蒂芬·奧戴爾則認為,合拍片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式,也沒有所謂的不可替代的因素,一切都要看電影針對的市場和觀眾,例如美國觀眾現在開始也希望看到更多民族和電影人的故事,當然這個過程是細水長流的,不能夠一蹴而就。歐洲製片人俱樂部副主席約翰尼斯·雷克森就曾提到,歐洲觀眾如今越來越接受各種語言對白的電影,來自不同語言國家的電影人也可以一同製作一部影片,合拍片的重點也在於加強軟對話。

C 不少合拍項目進展緩慢需時間孵化

輕易獲得回報仍堪憂

從現在的市場氣候來看,不少類似項目的製作進度恐怕也會受到資金上的限制,另外,市場把握以及宣發上的協同能否調控也是關鍵,例如外國方面不熟悉我國的春節檔、暑期檔國產片保護月等特色,中國方面也不清楚海外推廣的行銷模式,這樣在後期推廣上也會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羅天文預測很多項目若是在每個環節里無法精準把握,例如受到資金限制就很有可能被無限期擱置,就像我們在接下來的下半年或者是一年中是很難看到更多的中美合拍大片會輕易獲得成功,「《巨齒鯊》一定程度上是突破了中外合拍片的不倫不類,如今大多數讚美說這改變了合拍片的走勢和格局,其實並不是如此樂觀,只能說這個案例有4年半的科學操作模式和中美資本的有效配合,這才令它成為一部讓觀眾買賬的爆米花爽片,但大多數合拍片的探索路程還是漫長遙遠,需要市場和觀眾給以更多耐心和支持。」蔣勇也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如今中國影市進入合拍片高度發展的時代,輕易獲得票房回報,對大多數合拍片來說形勢依然堪憂。

采寫/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