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總說「此生無悔入華夏」,華夏歷史你又懂多少?

總說「此生無悔入華夏」,華夏歷史你又懂多少?

原標題:總說「此生無悔入華夏」,華夏歷史你又懂多少?


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說過:


「當相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司馬遷寫《史記》

正如錢老先生所說,中國曆來是一個重視歷史的國家。


孔子著《春秋》、司馬遷寫《史記》、班固編《漢書》、陳壽作《三國志》……「以史為鑒」的重要性,似乎印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


但近百年後的今天,在大眾娛樂的攻勢下,歷史或被「影視劇化」,或乾脆被「束之高閣」。很多年輕人,連朝代順序都說得磕磕巴巴。


因此,一套面向大眾、既通俗又有學術可信度的中國歷史叢書很有必要。



比如這套誠懇又好讀的:


《細講中國歷史》系列叢書


學界泰斗李學勤和出版名家郭志坤主編,12位來自復旦、浙大、華師大等高校的教授們撰寫。


這套書從夏商周三代起,一直到最末的王朝清朝,以12分冊完整展現了古代中國的發展歷程。


李學勤,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首席科學家。


他長期致力於漢以前歷史與文化的研究,在甲骨學、青銅器及其銘文、戰國文字、簡帛學等領域,均有重要建樹。



圖為李學勤(左)和郭志坤(右)在討論叢書事宜


郭志坤,出版家、歷史學家,首屆「上海出版人金獎」獲得者。


他對中國古代史素有研究,主持策划了「中國斷代史系列」等多套歷史叢書,還出版有《秦始皇大傳》、《隋煬帝大傳》等多本著作。



這套叢書的12位作者,既是學殖精深、卓有建樹的史學名家,也是常年立足於三尺講台的傳道授業解惑者。


為了寫好這套書,從史實的查證,到篇章的構架,再到文字的通俗易懂以及圖片的遴選,主編和作者們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


由這樣一個團隊來擔起編寫中國歷史讀物的重任,當得起,也信得過。


整套書「以時間為綱」、「以專題為目」, 結構清晰,便於閱讀。


為了增加生動性和可讀性,作者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講歷史。在表現形式上,也是「圖文相佐」,方便讀者理解。




每冊書均配有附錄,朝代大事記、世系表、參考書目、朝代地圖都一目了然。


這樣一套重量級且適合大眾閱讀的中國歷史叢書,現一條生活館有售。


限時優惠價588元(原價816元)


8月28日23:59分,優惠截止


● ● ●

《細講中國歷史》系列叢書



對於中國古代歷史,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所了解。但更多時候,歷史像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對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閱讀這套書時,你會覺得,歷史再也不是枯燥冰冷的存在,而能穿透紙張,穿過歲月,血肉鮮活地在你心中重演。


?


中華文明的開端:夏》


從神話傳說到歷史,中華文明從這裡起步



作者


郭泳,上海戲劇學院劇文學系畢業,副編審

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家天下」的民族理念,「禮儀之邦」的源起,都發生在這個朝代。


作為漫長中華文明的開局王朝,交織在史實與神話中的夏朝,更是被視為理想化社會「三代」中的第一代。


有意思的是,關於「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爭議。


而這本書里,夏朝的政治制度、有趣的名人軼事、百姓日常生活甚至服飾美食都會被細細講到。夏朝到底存不存在,讀了書就知道了~


?


《鐫刻在甲骨上的史詩:殷商》


龜甲獸骨譜寫的史篇,鼎彝重器見證的歲月



作者


王進鋒,歷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如果要為殷商選一個代言人,小編必須投甲骨文一票。



甲骨文是一種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人用它來記載大大小小的事件。在作者看來,甲骨文是殷商王朝最大的文化成就,亦是解鎖殷商歷史的最佳密碼。


目前已發現的甲骨文有十萬餘片,涉及政治、經濟、戰爭、鬼神崇拜、天文曆法、氣象醫學等。


在書中,作者將這些複雜神秘的文字,化成通俗易懂的字句,還殷商一個真實生動的面貌。


?


《封邦建國的禮樂世界:西周》


詩書禮樂,仁行天下


從蕞爾小邦開創八百年王業


作者


黃愛梅,歷史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孔子曾說:「周監(通「鑒」)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意思是說,周代借鑒和吸收了夏、商二代的文化成就,形成了濃郁繁華的周文化。所以孔子說:如果要我就三代文化發表一點見解的話,我更加傾向於表彰和提倡周文化。



周公制禮孔子悟《文王操》


集「風、雅、頌」於一體的《詩經》,是對西周社會秩序、百姓生活面貌最好的體現。詩教、禮教、樂教三位一體,更是對周文化最貼切的描述。


而在制度上,分封制、宗法制度、井田制,都是周朝留給後世的「政治遺產」。


可以說,西周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創製之功,某種程度上塑造了後世中華文明的基本內涵。


?

大國爭霸與士的崛起:春秋》


禮崩樂壞 列強爭霸


思想解放迎來了璀璨的星空



作者


雪良,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副編審


這是個動亂的時代,這也是個變革的時代。


爭戰此起彼伏;各國為了支援戰爭,陸續進行經濟改革;鐵器和牛耕的出現,變革了中國的農耕時代;「學術下移」的風氣,讓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最精彩的是,它還為中國乃至全世界貢獻了一位大聖人——孔子。


這樣濃墨重彩的春秋史,值得每個中國人細細品讀。

?


《百家爭鳴的大變革時代:戰國》


銳意變革成為時代潮流,百家爭鳴鑄就文化高峰



作者


於凱,歷史學博士,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授


清代大學者王夫之曾形容戰國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


魏國李俚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齊國鄒忌改革……「變法」幾乎成為戰國的時尚。


種種變革,都直接觸動了士階層的精神世界,有識有志之士,皆奔走於各國之間,「合縱連橫」、鼓吹籌劃,使得戰國成為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之一。


?


《大一統王朝的確立:秦漢》


定百代之法度,啟後世之一統



作者


馬孟龍,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提到秦漢,你想到的或許是: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焚書坑儒、罷黜百家這些略顯沉重的關鍵詞。


但歷史比你想像的有趣很多。實際上,秦漢時期的中國,頗有「社交小達人」的風範。


今天我們常吃的芝麻、胡蘿蔔、黃瓜、綠豆等水果蔬菜,都是在當時傳入中國的。而我們的絲綢、鑄鐵術、水利技術,也傳到了中亞、羅馬和其他歐洲地區。


因著當時秦漢文明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時至今日,有些國家也將中國人籠統地稱為「漢人」。


?


《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


波譎雲詭的故事,張揚狂肆的歡歌


在艱難時世中實現民族大融合



作者


張德文,歷史學博士,任教於美國倫道夫·梅肯學院


陳雪良,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副編審


對於魏晉南北朝的描述,一直都存在爭議。


有人把魏晉南北朝看作中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認為它一團漆黑,社會經濟停滯不前。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在《嵩里行》里所描述的悲慘景象,讓人為之心顫。



但與此同時,「時勢造英雄」的魏晉南北朝里,湧現出大量風流人物:


梟雄如曹操、智謀如諸葛、文有「建安七子」、武有周瑜;還有書法家王羲之、數學家祖沖之、神醫華佗等等。


政權更迭,鬥智斗勇,有這麼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往事,所謂「經大難而興盛」,魏晉南北朝當之無愧。


?


《燦爛輝煌的開放時代:隋唐五代》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作者


孫英剛,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劍橋中國史》的主編杜希德,曾用「世界主義」來形容盛唐的精神氣質。


隋唐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權力制衡的三省六部制、多元化的宗教氛圍、璀璨豐富的唐詩,都造就了它包容、自由、浪漫、樂觀的氣質,足以彰顯大國實力。


?


《士大夫的理想時代:宋》


儒學復興,理學重構


文強武弱的土壤里長出了絢爛之花



作者


余蔚,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很多人對宋朝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積貧積弱、冗官冗兵。可區區八個字,真的能如實反映宋朝嗎?


事實上,宋朝可能是百姓生活幸福指數最高的朝代。社會經濟發達,都市繁榮,精神文化上開放包容。這樣富足而文質彬彬的生活,也多少會給宋朝的戰鬥力打些折扣。


作為有幸能看到世界多個側面的現代人,我們應當帶著中肯的客觀心態去了解宋史,說不定會大大刷新你的認知。


?


《從游牧部族到世界性帝國:元


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推動世界歷史的大轉向



作者


溫海清,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不同於宋朝的文弱內斂,《元史》這本書,充滿了大草原的野性。


崛起於公元十三世紀的蒙古族,在被後人稱為「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的征戰下,先是聯合宋朝滅金,然後滅西夏,最後揮師南下,反咬一口,將宋王朝滅掉,建立了疆域遼闊的元帝國。


作者從蒙古帝國談起,再講到元朝的建立及政經法和文化領域的管理,將這個僅僅維繫百年余的游牧王朝,清晰呈現。


?


《沉暮與新生:明》


金龍黃袍與白銀資本


顯露從傳統走向近代文明的曙光



作者


張海英,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一個衣食不周、名叫朱元璋的苦行僧人崛起於群雄之中。最終於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開啟了中國君主專制最為強勢的時代。


廢除丞相制度、設立錦衣衛,是皇權高度集中的體現,也為明朝的覆滅埋下伏筆;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張居正改革,又反映出明朝勇於探索,勵志圖變的時代特點。


功過浮沉的歷史波濤從未停歇。不妨親自來書里,看看明朝這些事兒。


?


《從康乾盛世到驚天巨變:清》


傳統與現實的歷史二重奏,開啟近代社會的曲折探索



作者


馮賢亮,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大概是現代人最為熟悉的一個朝代。各種以清朝為背景的影視劇,為它拼湊出一個七零八碎的樣子。


但作為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最後一位選手,清朝的軼事與苦難,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什麼皇太極要把國號定為「清」?


「文字獄」有多殘忍?


和珅巨貪案說明了什麼?


沒落在帝國鐵蹄之下的末代王朝為何無藥可救?


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在書里。



12冊書均為圓脊精裝,彩印護封。



整套書配有精美套盒,便於攜帶,作為禮物也十分得體。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這樣一套專業前沿、適合大眾閱讀的《細講中國歷史》系列叢書,帶你讀懂過去的歲月。


點這裡,購買《細講中國歷史》系列叢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景觀中國 的精彩文章:

金屬與水 · 景觀剛柔並濟之美
高級灰+粉色,撩人輕熟風!

TAG:景觀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