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FGO》當我們談論凱爾特 英國 盎格魯-撒克遜 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FGO》當我們談論凱爾特 英國 盎格魯-撒克遜 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原標題:《FGO》當我們談論凱爾特 英國 盎格魯-撒克遜 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本文作者:Himmel214


型月系列作品中涉及到不少的英格蘭和凱爾特背景,而英格蘭與凱爾特以及盎格魯-撒克遜在歷史上的關係彼此交錯,錯綜複雜。凱爾特曾經包括英格蘭全境,不列顛島這片土地上就主體民族和統治者民族而言先後跑馬燈似的換了五六次有餘……要弄清楚當我們談論凱爾特、英國、羅馬、盎格魯-撒克遜時我們究竟談論的是什麼,就不得不將不列顛上古和中古歷史做一個完整的梳理。


? 史前時期至凱爾特


整個不列顛群島範圍內最早的岩石位於蘇格蘭北部,形成於大約27億年前[1]。一個目前較為公認的事實是,史前時期的不列顛曾一度並不是一個海島。至少在公元前16000年前,歐洲大陸的西北端,泰晤士河與萊茵河交匯於一片肥沃的草原之上,然後沿著主河萊茵河的走向一路南下,經過一段類似於今日紅海的寬廣海灣奔流進入原始大西洋。在那個遙遠的時代各種陸地上的生靈自由地行走在這片連接在一起的大陸上,從不列顛一直到高盧,甚至北至斯堪的維亞納,並沒有任何明顯的種群隔離。而現在的英吉利海峽的形成以及不列顛群島與大陸的徹底分離,則僅僅是公元前6500年左右發生的事情[2]。


尚未脫離歐洲大陸的不列顛地區


大約在公元前120萬年前,一種今天被稱為「前人」(Homo antecessor)的物種遷徙到原始的歐亞大陸上[3],通過考古我們還知道,他們中的一支定居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的其中一支後代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在公元前50萬年左右開始撿起地上的石頭作為工具改善自己的生活[4]。海德堡人的後代尼安德特人在大約公元前2.5萬年時已經具有了相當的文明和智能。隨後又過了1萬年左右的時間,前人的另一隻後代智人(Homo sapiens)開始越來越多地與尼安德特人的部落產生交集。這段兄弟種族之間的交流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並不知道,或許一方嗜血成性,又或許一方命途多舛中途夭折,在歷史的迷霧散去後的公元前1萬年左右,我們看到的結果是智人變成了整片大陸上唯一倖存的類人物種,而尼安德特人只剩下些許基因片段存在於尚且倖存的智人血脈之中[5]。前人、尼安德特人、智人的遺迹從大陸到不列顛均有分布,且化石年齡都相互接近,更有現今英吉利海峽的海底發現的猛獁象化石,這也證明了曾經不列顛和大陸之間並未有海洋隔開的事實。



歐洲發現的尼人遺迹分布


在不列顛與大陸徹底分開,萊茵沉埋入北海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不列顛這片土地上的人過著狩獵-採集的原始生活。援引一段Trevelyan的《英國史》[6]中對他們的描述是:


自海峽將它和大陸分離後,不列顛又曆數世紀盡為森林,樹枝接樹枝,可連數百之高山平地而不斷。林木茂盛,枝葉叢生;地潮蘚生,終歲不見日光。每當夏日晨曉,微風吹動的時候,樹枝聲聲作響,而億兆禽鳥亦隨之而歌。這種清歌美樂,只食肉衣皮的獵人可得聞見。然獵人亦為數極少,他們偷偷地穿過深林,而覓野獸時,固為野獸所懼,但他們自己也是無知無識;不知自己是島民,更不知此滿布池沼之潮濕林地以外,尚別有世界。


由於成熟的語言尚未出現,我們僅能藉助考古人類學對史前時期的不列顛大陸上的人類生活稍加推測。我們所知的是這一批早先的住民們已經發展出了原始的商業,並且開始為運輸貨物開闢固定的道路。起溫切斯特終於坎特伯雷的一條朝聖道(Pilgrims" Way)的地基早於公元前600年,據推測一直到羅馬時代還被人們頻繁使用。


? 凱爾特不列顛


在我們這一物種的歷史之中,我們可知的不列顛島上最早的民族更替事件便是凱爾特人的入侵了。凱爾特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前517年的古希臘,當時的地理學家接用他們接觸到的高盧南部地區(今天的馬賽附近)某些部落居民的姓氏Keltoi而來[7],這個詞可能來源於和古愛爾蘭語中的ceilid相同的印歐語詞*k?el,意為「躲藏」。無獨有偶,之後公元1世紀時,凱撒征服高盧時也曾報告當地的人稱呼自己為Celts。可以說在羅馬的先民們發現羅馬以外的部落並為他們命名的時期,「凱爾特」和「高盧」兩個詞是有分不開的關係的。

大約公元前1200年時,當時講原始印歐語的諸部落分布在今天位於印度北部一直到法國東部的廣泛區域內,其中幾支生活在今天的奧地利到德國大致範圍內的部落開始分化出一種叫做「原始凱爾特語」的子語言,自公元前7世紀時期凱爾特人已經散布至今天的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地,分布及其廣闊。關於凱爾特人究竟是在什麼具體的時間節點,以什麼方式取代不列顛島上的原住民的至今沒有非常滿意的答案,我們所知的僅僅是這一過程大約發生在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100年的鐵器時代之間。



凱爾特文化分布



印歐語系的傳播


這一時代內操著不同的凱爾特語族語言的凱爾特先民先後經英吉利海峽來到不列顛,值得注意的是講古布立吞語的布立吞人(Britons),又譯為不列東人;講皮克特語的皮克特人(Pict);說蓋爾語並最早以歐甘字母作為書寫系統的蓋爾人(Gaels)。這三支部落中布立吞人主要定居在今天的英格蘭區域,皮克特人定居在北部的蘇格蘭區域,蓋爾人則主要分布與愛爾蘭。蓋爾人後來擴散到蘇格蘭和英格蘭北部,並最終同化了皮克特人,蘇格蘭的名稱來源於蓋爾語[8],可能與他們神話中一位被奉為蓋爾人祖先的嫁給古代國王的埃及法老的女兒同名。而關於不列顛這個名詞從何而來,一種解釋即為布立吞人稱呼這片島嶼所用的詞「*Pritan」[9,10],經高盧人之口被希臘旅行家所知曉。此外,在留居大陸的凱爾特分支高盧人中又有一名為比利格(Belgae)的部落,他們大約於凱撒西征高盧時已入侵不列顛南部地區,凱撒的《高盧戰記》中曾記載他們同大陸上的高盧人關係極為親近,甚至可能與大陸上的國家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共主聯邦。



來到不列顛的凱爾特部落


這些生活在不列顛島上的凱爾特人在文化上一般是重視血緣關係而少有領地意識的,導致一時間獨立的凱爾特小國林立,同族之間互相傾軋吞併。他們已經開始形成村落,但他們的國家封臣體系往往和家族血緣嚴格綁定,這也體現在了羅馬入侵和盎格魯-撒克遜入侵中均受到衝擊較少的蘇格蘭在日後表現出的大家族貴族形式上。與蘇格蘭在古代表現出的一樣,凱爾特人的信仰多少有些當今看來茹毛飲血的特徵,其宗教領袖德魯伊往往威望甚高,甚至可以決定人的生死。


公元前50年,凱撒成功佔領高盧全境。在高盧戰爭期間,由於不列顛比利格人出於擁戴大陸上的宗主的義務參與抵抗羅馬軍隊的入侵,羅馬曾數次入侵不列顛南部比利格人的領地,最遠時曾擊敗了當時不列顛最強大的部落Catuvellauni,並使領導了反羅馬入侵的卡西維拉努斯(Cassivellaunus)酋長投降。高盧戰爭結束後,不列顛已經變成了羅馬帝國事實上的附庸國。但在這期間,由於羅馬帝國內政的起伏,羅馬暫時將聚焦於高盧的目光收回到首都中,不列顛的凱爾特國家也得以稍加喘息。短短的百年不到時間內,世界天翻地覆,先有凱撒的遇刺,後又有埃及豔后的風花雪月,耶穌的降生,聖保羅的皈依,奧古斯都的加冕。


凱爾特人的國家,Catuvellauni位於中部


? 羅馬帝國的不列顛尼亞行省


公元43年,高盧出身的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最終決定入侵不列顛,這場戰爭持續了40年之久,羅馬士兵一路雖遭遇抵抗,其中最著名的則是布迪卡的起義,但羅馬軍隊以軍備的優勢一路挺進到英格蘭和蘇格蘭的邊境附近。公元78年,後方被佔領的凱爾特部落因無法忍受羅馬人的暴行而發生叛亂。前線的羅馬將軍聞訊後急行而返,並在2年後重新恢復了對後方的絕對控制。在此之後,羅馬人對凱爾特部落的政策變得溫和,不再採用濫殺無辜而改為積極歸化。公元84年之後,由於當時的將軍Agricola被召回首都羅馬,羅馬的侵略戰爭告一段落。雖然此後的幾百年時間內羅馬一種在前線防禦為被征服的凱爾特人時而的來犯,並試圖向北推進,於公元122年建立起橫貫不列顛島的哈德良長城,但後方的帝國新行省不列顛尼亞已經穩定了下來。



羅馬征服不列顛


不同於高盧的拉丁化,在羅馬不列顛尼亞行省400餘年的統治結束之後,後來的英國大地上竟然鮮見羅馬帝國留下的區劃和痕迹。這與兩方面因素有關。第一是後世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入侵,他們較於羅馬人和他們在大陸上的日耳曼親族而言更擅長於破壞,在入侵不列顛東南大部之後幾乎將羅馬留下的區劃和文化毀滅殆盡。而羅馬人對於被他們佔領的凱爾特人採取的是溫和的歸化政策,使得凱爾特人得以學習羅馬的語言和文化,並在後來帶著語言和文字走向威爾士的深山和對岸的布列塔尼海岸,反而成果地將他們自己的文化火種保留到歷史的迷霧散去之後。


考古學家Haverfield曾說過「羅馬人雖統治過我們,而遺迹則幾乎一點沒有。」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在這一片土地上最終所留下的大概只有三件痕迹:基督教,羅馬古道,和幾個尚存的舊城。


不列顛的拉丁化在公元43年的正式入侵以前就已經開始了。現代發掘出的公元10年至公元40年左右Catuvellauni的國王Cunobeline時期貨幣上已經開始使用拉丁文書寫國王的名稱。這位國王似乎與羅馬帝國關係甚好,同時期的羅馬史書曾記載他向羅馬派遣使館,交易各種奢侈品,甚至晚年被迫下台後逃往羅馬尋求幫助[11]。在羅馬的記載中,更有他使用Britannorum rex作為自己的封號的記錄,意即不列顛之王。同時期在不列顛南部也有發現銘有REX字樣的凱爾特硬幣,這是不列顛酋長最早使用拉丁化的Rex作為國王頭銜的例子。Catuvellauni王國的兩座造幣廠之一所在的Verlamion於羅馬佔領之後被改建為羅馬市鎮維魯拉米恩(Verulamium),公元50年時該地的居民被授予「拉丁公民權」。


Catuvellauni的拉丁文硬幣圖案



出現REX字樣的凱爾特硬幣


羅馬在不列顛行省建立的最著名的城市無疑便是倫敦(Londinium),在克勞狄烏斯入侵不列顛時今日倫敦所在地就已形成了凱爾特村落。羅馬人在公元43年建立了羅馬式的倫敦城,佔地約1.4平方公里。公元60年,倫敦城曾與維魯拉米恩一道由於布迪卡的反叛入侵而被燒毀,僅僅10年後倫敦城便恢復到了之前的水平。公元1世紀末,倫敦已經成長為了不列顛尼亞行省最大的城市和商業中心,隨後成為行省首府。倫敦城在歷史上數次經歷戰亂甚至幾乎被完全毀滅後總能快速地恢復起來,其原因大概有兩點:倫敦是不列顛土地上15條羅馬古道中7條道路共同的連接點,又因為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極少有自己開闢道路的習慣,使得倫敦成為陸上無可比擬的交通中心和商貿中心;倫敦緊鄰泰晤士河口,河面寬廣可允許大型海船駛入,是不列顛島上與歐洲大陸通商的必經之路。



羅馬人建立的倫敦城



羅馬人修建的道路


不同於不列顛歷史上其他所有的入侵者,羅馬軍隊統治不列顛的方法並不是將原先的種族趕盡殺絕,羅馬雖是一個軍事專制的奴隸制帝國,但在各被征服的行省實行的是相對寬容的政策。他們建立起城牆,修築起道路之後一邊維護都市的治安,一邊對鄉野的原住民實行歸化政策。在統治的初期獲得公民權的除了羅馬的軍人以及行商,還有許多與羅馬公民關係密切的凱爾特鄉紳,以及一些認同羅馬文化的凱爾特宗族首領,公元212年帝國更以安東尼努斯敕令將與羅馬公民相同的公民權給予所有行省內的自由人。


在英格蘭出土的羅馬貨幣


羅馬的統治在不列顛留下大大小小約70餘座城市,但這些城市在盎格魯-撒克遜人掃蕩式的入侵破壞後任能保持並在經歷漫長的黑暗時代之後復興的卻少之又少,較為出名的則有倫敦、巴斯、坎特伯雷、約克、曼切斯特、聖奧爾班斯(維魯拉米恩)。但由於很多羅馬城市都處於羅馬古道上,即使日後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捨棄羅馬城市的廢墟後,也往往選擇在附近建立定居點,這使得許多羅馬古城的遺迹都在今日城市之中或者近郊分布。


都市中的人們生活往往與地中海沿岸羅馬舊地的都市無恙,而鄉村則呈現另一種風景。此時的鄉村往往還由佔地甚廣的凱爾特部落控制,但因為羅馬文化的輻射,鄉民往往識拉丁文字,用羅馬式的器物,不少部落領袖甚至歸化羅馬,使用拉丁頭銜,以羅馬帝國的名義管理著自己從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領地。



羅馬時期的行省地圖,可以清晰的辨認出巴斯、倫敦、約克、坎特伯雷等城市


由於羅馬的到來,羅馬帝國內部的諸多宗教也源源不斷地輸入不列顛。羅馬帝國早期奉行的羅馬多神教是一種包容的宗教,很多高盧地區和不列顛地區的地區神也因此進入羅馬人的信仰之中。公元已降羅馬帝國曾一度打壓東方興起的基督教,公元3世紀左右聖徒奧爾本在維魯拉米恩殉教,成為不列顛的第一位聖徒,維魯拉米恩之後為紀念他而更為現名聖奧爾本斯。公元313年,起兵於不列顛行省的君士坦丁大帝與李錫尼共同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在帝國轄境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之後基督教快速在不列顛傳播。巧合的是,公元380年宣布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從軍期間也主要駐守在不列顛。然而今天不列顛島尤其是英格蘭的基督信仰與羅馬帝國關係甚遠,日耳曼人的入侵將羅馬基督教的痕迹消抹得幾乎一乾二淨,當時的信徒些數逃往威爾斯和蘇格蘭的深山之中,或渡海南下到高盧尋求往日友邦的庇護。因此,如果要說羅馬帝國為不列顛帶來的基督教文化的話,事實上應當只在威爾士、蘇格蘭、愛爾蘭和今天的布列塔尼地區留下了火種,而英格蘭地區的基督教則要等到西羅馬滅亡之後的羅馬教宗再派遣使徒為其帶去。



聖奧爾本殉教


羅馬不列顛行省的實際控制範圍為今日威爾士和英格蘭除去康沃爾、德文等地,以及小部分蘇格蘭南部地區。羅馬人在不列顛期間,似乎與凱爾特居民相處甚好,並且也值得相信,如帝國版圖內其他地區一樣,羅馬吸納了一部分行省中非羅馬出身的外族人進入羅馬軍隊。公元410年,西羅馬皇帝霍諾留命令駐紮在不列顛的羅馬軍隊撤回首都以應對西哥特人對羅馬帝國核心區域的入侵,並要求不列顛人進行「自衛」。之後不列顛在凱爾特人和留下的羅馬商人、教徒等的艱難守衛下勉強延續到了約公元6世紀。在這期間他們面對的敵人先後有北面的未被羅馬帝國規劃的同屬凱爾特的蓋爾人,此時的蓋爾人中似乎斯科特(Scot)部落已經逐漸發展了起來,以及渡海而來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朱特人。西爾切斯特的一處羅馬城鎮遺址中,曾發現在羅馬建築中的一塊歐甘石[12]。歐甘石是一種刻有當時不列顛和愛爾蘭地區凱爾特語所流行的歐甘字母的石柱,一般用於紀念戰功或者首領。在西爾切斯特發現的這一塊歐甘石是唯一一塊位於當時羅馬控制區域內的歐甘石,並且上面所記錄的歐甘字母尚處於早期形式,表面這是大約於公元5世紀左右樹立起來的,其內容約是紀念一位生活在此處的凱爾特部落國王或者他的兒子。這表明在羅馬軍隊撤離的初期甚至更長的時期,凱爾特人繼續和羅馬市鎮共存,還很有可能擔負起了守衛羅馬帝國留下的行省的責任。


西爾切斯特出土的歐甘石


? 盎格魯-撒克遜不列顛


公元5世紀前後,居住在今天德國到荷蘭一帶的幾個西日耳曼人部落開始頻繁騷擾併入侵不列顛南部地區,其中勢力最大的要數居住在今天德國境內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居住在荷蘭沿海的朱特人。他們說的語言是屬於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中的北海日耳曼亞種,具體而言則是盎格魯-弗里西語和原始撒克遜語。這兩種語言之間基本可以相互交流。這幾支日耳曼人在羅馬人撤退後的幾百年時間裡一步一步地蠶食羅馬區劃以及凱爾特人部落。與羅馬人不同,他們一旦佔領土地後不會保留原先的規劃,也一般不會入住之前凱爾特和羅馬人修築的城鎮,而是將原住民全部清除後按照自己國家舊有的部落形式進行生活。日耳曼士兵每佔領一地,便尋找土地肥沃之處自行圈地,然後將大陸上的親族遷往新的土地,久而久之盎格魯部落幾乎完成了「舉國搬遷」。但由於他們的工具水平還只能勝任開墾土地、搭建簡易房屋等工作,而一旦定居下來鄉村與鄉村之間又會自然地產生貿易需求,他們不得不繼續利用羅馬人留下來的道路和倫敦等有限的幾個交通極其便利的商業市鎮。



盎格魯-撒克遜人來到後的國家分布


隨著日耳曼人侵佔故土,此時開化程度更高的凱爾特人不得不離開舊土。他們中的一大部分選擇了躲到威爾士和蘇格蘭的山地之中,這些區域本來就被同族控制,也由於地形陡峭,無論是羅馬人還是日耳曼人都不曾如英格蘭那般徹底征服過。這群開化的凱爾特人的到來一方面加速了原先落後地區的文化進步,也將他們的基督教信仰帶到了這些地區。由於羅馬帝國時期羅馬教宗的權威還未成長起來,直到今天蘇格蘭、愛爾蘭地區的宗教社區都還呈現出比其他地區更高程度的地區牧首自主權。剩下的一批人越過英吉利海峽,到達之前的羅馬行省Armorica,並與當地的高盧人相互磨合,該地區之後改為布立吞語的Brittany(布列塔尼,在英語中該詞的意識為「小不列顛」)。法國歷史上的布列塔尼地區不僅是法國範圍內唯一說著與屬於羅曼語系的法語完全不同的布列塔尼語(凱爾特語系-布立吞支的衍生語),在文化上也長期親不列顛,就連布列塔尼公國併入法國也不是因為文化融合,而是因為王室婚姻。雖然這三地的凱爾特人算是保留了文化的火種,但在漫長的中世紀里,他們對侵略故土的這些日耳曼人的仇恨似乎從來沒有消散過,在戰爭平息直到羅馬教廷多年後再次派出使者的時間裡,竟沒有任何一個凱爾特人重返日耳曼人的不列顛進行傳教。



布立吞人的逃亡


在被稱為「黑暗時代」的中世紀早期,由於羅馬官方史料的缺失和日耳曼諸部尚未形成自己的地方史料,這段不列顛島上最重要的凱爾特-羅馬-日耳曼文化激烈的轉變時期我們今日任未找到任何書面記錄。雖無正史,但這一時期所形成的種種神話,亞瑟王、徹迪克等的傳說,仍然越過了千年的時光,試圖向今日的我們訴說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但有幸於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分子人類學,我們可以通過測定當今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的人們的Y染色體基因分布變化來找到當年日耳曼人入侵的證據,甚至他們大致的路線。


後世想像的亞瑟王肖像


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是利用Y染色體遺傳變異特性進行人類學研究的一門科學,主要用於研究人類的「非洲起源論」及以後的種群分布的遺傳學證據。在人類演化的相對較早時期,不同地區發生的染色體很容易通過父系傳遞在自己所在種群中不斷積累,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一個民族所特有的Y染色體基因變異所佔的比例來標記這個民族的活動範圍以及他們同其他民族通婚的程度。例如,當盎格魯人不斷來到不列顛,他們會不可避免地與當地凱爾特人產生後代或者民族內繁衍,於是被佔領地區中盎格魯人所帶來的一種凱爾特人不曾出現過的Y染色體在總人口中會佔據越來越多的比例。根據佔領時間的先後順序,越早佔領的地區繁衍的代數越多,這個比例也會比後來佔領的地區更高。


Y染色體單倍群I-M253是一種在北歐分布極大的單倍群[13],被認為是在公元前3000到4000年前于丹麥至德國範圍內先身上所分化出來的變異[14]。在一項2002年發表的研究中,分析了I單倍群在橫跨英格蘭-威爾士的條狀地區中分布的變化情況,發現越靠近威爾士,起源於歐洲大陸的I單倍群越少[15],與史學界的日耳曼人從東岸登陸並一路挺進但最終在威爾士附近停下腳步相符合。次年另一篇後續研究詳細考察了整個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以及荷蘭-丹麥丹麥還有更靠北的傳統維京人地區的I單倍體群,證實了後來的維京人入侵也在不列顛南部留下了痕迹,但愛爾蘭幾乎完整保留了凱爾特人的特徵。總體而言研究結果與神話歷史相符,不列顛地區民族基本由盎格魯-撒克遜以及朱特人的融合決定[16]。




兩篇研究中I單倍群的分布圖


? 現代不列顛的奠基


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在不列顛穩定下來後,逐漸發展起自己的國家和文化。到了公元7世紀左右,盎格魯-撒克遜-不列顛開始重新出現在史料記載中。一時間大小王國林立,一如羅馬到來前的凱爾特人一般。此時的不列顛卻大多信仰不同的當地邪教。公元595年,教皇大格列高利一世授命修士奧古斯丁前往英格蘭傳播福音。他來到肯特王國時,國王愛德培(?thelberht of Kent)迎接了他,並在他的佈道後皈依了基督教。他是第一個轉變為基督徒的日耳曼人英格蘭君主。他將一座羅馬人建立的都市坎特伯雷中的一塊地授予給他修建教堂,而奧古斯丁也成為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此後坎特伯雷大主教一直延續到今天,並一直是英格蘭地區幾乎僅次於統治者本身的一股力量。



肯特國王愛德培聽奧古斯丁佈道

英格蘭(England)一詞很明顯意為「盎格魯人的領地」(Eng-land)。但盎格魯(Angles)是如何演化為今天的詞綴Eng-形式的呢?在日耳曼語的書寫系統從盧恩字母轉化為拉丁字母的時候,保留了一些自己的表音字母來表示母音變音,其中就有一個字母?,在古英語和挪威語發音均為/?/,維京入侵前的古英語時期盎格魯-撒克遜人稱自己的語言也是?nglisc,直到說諾曼法語(諾曼法語與今天的法語不同,是被維京人說的日耳曼語嚴重影響後產生的法語方言)的諾曼底人於1066年征服英格蘭後,古英語在諾曼語、法語的影響下才徹底拋棄了用?表/?/音的書寫方法。今日的現代英語的發展歷程幾乎被這篇文章所涉及到的事件完全包含在了一起,主體為西日耳曼語,其中殘留一些凱爾特語系特別是布立吞語支的痕迹,第一次融合形成古英語後受到北日耳曼語和法語混合產物從天而降式的改造演變為中古英語,之後在自身演變成為現代英語。如果要說諾曼征服後把北日耳曼語和法語具體造成的古英語詞替換,一個例子就是英語中的第三人稱複數形式they與其他三人稱的he和she甚至it,他們在中古英語中的形式分別為thei,he,hye,hit。Thei獨樹一幟的以T開頭,便是因為他的來源並不是古英語中原本的hie,而是古諾曼語中的teir(θeir)。被諾曼語替換的詞幾乎都是這種非常基礎的充當語法作用的詞,而被法語替換的詞更多是較為高級的名詞。


? 附:印歐語系語言樹,綠色的為現存語言,紅色為已經消亡的語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GA玩家社區 的精彩文章:

《魔獸世界》8.0獵人改動 壯哉我完美大生存
《魔獸世界》8.0各職業BUFFs&DEBUFFs及驅散戰復類技能匯總

TAG:NGA玩家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