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刊析二戰日本為何「敗於」偷襲珍珠港 稱應吸取歷史教訓

美刊析二戰日本為何「敗於」偷襲珍珠港 稱應吸取歷史教訓

圖為1941年12月7日,日軍飛機拍攝的襲擊珍珠港照片,遠處騰起衝天濃煙的是希卡姆基地。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8月19日發表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詹姆斯·霍姆斯的文章《為什麼日本真的敗在了珍珠港》稱,當我們緬懷那些值得紀念的偉大前輩時,我們也不妨試著從70多年前發生的事情中吸取教訓,看看那些往事對於美國未來繼續成為亞太海上強國有何啟示。

文章稱,我們尤其可以透過敵人的眼睛看看珍珠港。日本為什麼要動手?無所作為其實是一個可行的戰略選擇,而且常常是一個好選擇。假如日本放棄偷襲珍珠港,把自身行為限制在西太平洋,其處境就會好很多。假如東京有所克制,也許可以避免喚醒「沉睡的巨人」。據說山本五十六曾表示,他非常害怕這個巨人。而且即使日本真的喚醒了美國巨人,日本原本也可以避免讓巨人心中充滿山本五十六所謂的「可怕決心」。

文章認為,山本五十六注意到了戰爭將如何發展。他把與美國為敵比作「與全世界作戰」。雙方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存在巨大差距,美國工業一旦投入全面運轉,就能生產出大量戰爭物資。山本曾對他的政界上司說:「如果你們堅持要求我們付諸實施,你們可以相信我們會在頭半年或者一年時間裡完美推出驚人的海軍勝利表演。但如果戰爭拖到第二年或者第三年,我就完全沒有信心了。」

圖為藝術家用CG還原的偷襲珍珠港期間,美軍機場遭日機轟炸的場面。

日本襲擊珍珠港是一個錯誤——然後,日本飛行員襲擊珍珠港的方式同樣錯了。

文章稱,首先,我們來看看日本戰略本身的錯誤。日本想在太平洋做什麼?簡單講,他們希望與美國瓜分這片海域。亞洲「第二島鏈」(從日本北部經關島延伸至新幾內亞的一系列鬆散島嶼)以西的海域、天空和陸地將成為日本的「保留地」。

為實現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這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急需進口原材料——主要從東南亞。於是,東京的侵略計劃獲得了更大動力。

事實上,日本的設想是把它征服的領土與攫取的自然資源框定在一個基本與第二島鏈重合的廣大防禦範圍內。這樣就可以隔絕外界。自世紀之交以來,日本戰略家很快將美國視為太平洋地區下一個可能的敵人。日本海軍在1895年一場短暫而激烈的戰爭中摧毀了清朝的海上力量,然後回過頭來,在1904年和1905年海戰中擊潰了俄國海軍——導致俄國海軍在遠東地區消失了幾十年。

這樣一來,美國海軍就成了日本海軍下一個重要目標。日本戰略家開始研究如何戰勝這個強大但遙遠的敵人。

圖為1941年10月,夏威夷珍珠港,美海軍基地航拍圖。

日本原本可以通過不那麼挑釁的方式來削弱美國。日本可以避免點燃美國人的戰爭熱情,避免點燃美國人對於建造和部署龐大軍事機器的熱情。為達到自己的目標,日本也許不得不襲擊美國領地,但日本原本可以襲擊那些被日本重視、但不被美國民眾或領導人重視的地區:菲律賓群島。沒有幾個美國人能在地圖上找到菲律賓。僅僅襲擊菲律賓恐怕難以像襲擊瓦胡島那樣,激起美國民眾那麼大怒火。

沒有任何一位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哪怕是像富蘭克林·羅斯福那樣以口才好為榮的領導人)能夠在沒有得到民眾巨大支持的情況下發動長期戰爭。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背後的公眾怒火,美國恐怕只會在太平洋地區發動溫和的反擊。

然而,珍珠港遇襲激起了民眾的復仇慾望。這種激情(這種可怕的決心)促成了由切斯特·尼米茲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指揮的兩次反擊行動。為實現在太平洋地區的目標,日本或許不得不喚醒沉睡的巨人——但日本原本可以避免讓巨人心中充滿憤怒和怨恨並免受美國的全面進攻。

美國原本可能會理性行事。美國人可能會在失去菲律賓之後聳一聳肩膀。他們可能會劃掉西太平洋地區——默默將其讓給日本。日本可以在無須冒險打一場激烈海戰的情況下獲勝。

所以,突襲珍珠港是一項存在致命缺陷的戰略。如果放棄珍珠港,日本領導人原本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部分或者全部東西。所以說,日本領導人利用長遠的戰略成果換取了一時的收益。

但日本還是對珍珠港下手了。為什麼?

圖為1941年12月7日,日軍艦載機正準備從「赤城」號航母上起飛,前往轟炸珍珠港。

部分原因來自日本領導人對本國海軍史的解讀。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率先發動襲擊,甚至沒有宣戰。旅順港為珍珠港開了極具誘惑力的先例。日本以為,先發制人的攻擊可能會嚇倒美國指揮官,就像1904年對付俄國時那樣。

然後是對馬海峽戰役。日軍在分隔日本與朝鮮半島的狹窄水道攔截俄國人,迅速幹掉了疲憊不堪的俄海軍援軍。

文章稱,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戰略家制定對美戰略的過程,就是在圍繞對馬海峽案例與旅順港案例進行辯論。對馬模式屬於攔截作戰,而山本五十六在1941年初說服領導層認可了旅順港模式。同年12月,夏威夷遇襲。我們現在知道,珍珠港事件和旅順港事件的後續影響截然不同。

珍珠港事件具有「撈一筆就走」的特點,旅順港事件則不一樣。這兩次先發制人的進攻都不具有決定性意義。但由於距離本土較近,日本海軍可以在1904年繼續保持高壓態勢,但在1941年的珍珠港就不可以。

此外,即使戰略存在問題,日本飛行員還是應當讓自己的炮火變得更有價值。正如尼米茲將軍抵達瓦胡島指揮太平洋艦隊時指出的那樣,日本海軍犯了巨大的錯誤,他們選擇瞄準美國作戰艦艇,而不是其他目標。誠然,正如人們經常指出的那樣,美國航母就在海上。打擊航母可以造成較大傷害。但尼米茲認為,日本人喪失了機遇。他們只顧襲擊作戰艦艇,而非後勤設施。日本飛行員原本可以摧毀有能力修理大多數受損船隻的干船塢。他們原本可以切斷美國艦隊的燃料供給。

圖為遭日機轟炸後,燃起烈火的美軍基地。

現在有些人可能會說,即使珍珠港事件從未發生,美國也會在太平洋開戰。

文章稱,可是,太平洋畢竟不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戰場,美國始終面朝大西洋東岸。我們當時奉行「歐洲優先」(有人認為我們現在也是)。盟軍完成在歐洲的工作以前,太平洋恐怕會是一潭死水。日本屆時恐怕已經鎖定了在遠東的部分乃至全部利益。時間將站在日本一邊。

其次,如果日軍堅持戰前擬定的作戰計劃,那麼即使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與陸軍開始向西跨越太平洋,日本也能更好地抵禦美國的進攻。日本面對的將不是那個一心想要報仇的美國,而是一個厭倦了歐洲戰場、比較三心二意的美國。

通過鞏固從土著居民手中攫取的島嶼,通過選擇較小的島嶼防禦範圍,日本可以給美國人造成他們不願承受的代價。華盛頓或許已經接受了某種允許日本稱霸東亞的談判方案。東京原本應該保持耐心,保持克制,堅持戰前計劃。與深入東太平洋發動一次性先發制人打擊相比,對馬海峽戰役那樣的攔截作戰更有希望獲得成功。

文章稱,今天的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幾點經驗教訓。首先,珍珠港事件過去70多年,美國依然是西太平洋強國,但美國海軍的後勤能力依然脆弱得可怕。我建議日本海軍應該做的事情(打擊美國海軍向海上艦艇運送彈藥、食品及燃油的能力)至今仍是當今潛在敵人的一個選項。我要是他們,就會選擇這麼干。我們絕不能指望中國或者俄羅斯像日本那樣犯錯。

圖為中彈傾覆的「亞利桑那」號戰列艦。

其次,我們會發現,美國與中國或者俄羅斯發生摩擦後將很難迅速恢復戰鬥力。現在的美國政府公開支持打造一支包含350艘軍艦的海軍,這將超過目前272艘的規模。然而沒有任何新增艦艇得到國會批准,更不用說何時動工建造了。我們應該推動擴大海軍及相關聯合部隊——建設一支在數量和作戰能力上足以承受戰鬥損失、能夠繼續作戰並取得勝利的部隊。

第三,我們不要指望未來的敵人會像大日本帝國那樣不計後果。有時,無所作為(或者採取不那麼雄心勃勃的行動)恰好是最明智的戰略。老辦法有時最管用。永遠不要錯過讓自己無所作為的機會。

文章認為,與日本不同,中國似乎滿足於在其周邊加強海軍和空軍力量,希望重新書寫亞洲秩序的規則。雖然有時好戰且始終咄咄逼人,但北京似乎並不急於挑起戰爭。北京似乎並不急於實現自己的海上目標。

文章稱,簡言之,這位對手似乎從山本五十六那裡吸取了教訓:不要刺激沉睡的巨人;如果你下手了,就不要讓他堅定決心;讓他在比賽里睡到很晚,你也許就能贏。中國可能吸取了珍珠港事件的真正教訓。我們也應該吸取教訓——並且做好準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防務 的精彩文章:

可精確狙殺3公里外恐怖分子:美空軍將裝備新型火箭彈
大水沖了龍王廟!菲軍誤殺6名警察 將後者錯認成反叛武裝

TAG:參考防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