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祖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陳祖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原標題:陳祖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陳祖武,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原所長,博士生導師。專攻中國古代學術史,尤以清代學術史用力最多。代表作品有《中國學案史》、《清代學術源流》、《清代學者像傳校補》。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五千多年未曾間斷的文明史。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在民眾中流傳,叫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句諺語道出了中華民族的先人對歷史的敬畏和尊重。為了把真實的歷史記憶留存下來,我國一代又一代的史家先後接踵,薪火相傳,給人類留下了體裁完備、內容豐富的浩繁史籍。也正是在浩如煙海的歷史記錄中,讓人們看到了我國歷代史家艱苦跋涉的足跡。


春秋戰國間,為了實踐先民的治史古訓,一位接一位的佚名史官,不惜以身殉職,開創了史家秉筆直書的傳統。孔子繼起,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據魯國史書修《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既成春秋242年間的信史,亦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治史圭臬。西漢初,司馬遷遭李陵之禍,恪守史家職責,忍辱負重,發憤著述,成就《史記》130篇。全書上起黃帝,下迄漢武,通古為史,自成一家。不惟承繼先秦以來秉筆直書、實事求是的優良史學傳統,而且還揭開了史家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己任的篇章。


北宋中,司馬光上起東周威烈王,下迄五代,刪冗削繁,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創編《資治通鑒》,影響其後史學發展近千年。明清之際,歷史的大動蕩孕育了傑出史家黃宗羲。他所倡導的「國可滅,史不可滅」的史學主張和為師門傳學術、為故國存信史、為天地保元氣的治史實踐,同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吶喊相輝映,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史學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


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爆發後,殖民主義列強把中華民族一步步推向災難的深淵。迄於清亡,70年間的無數史家,痛定思痛,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努力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20世紀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深重危機,中華民族用血肉之軀築成新的長城。著名史家陳垣在輔仁大學開設史源學選講課程,以顧炎武《日知錄》、全祖望《鮚埼亭集》、錢大聽《十駕齋養新錄》和胡三省《資治通鑒注》為教材,旨在用史學去振奮民族精神,抗禦日寇,還我河山。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先秦的佚名史官和孔子,經司馬遷繼往開來的不朽貢獻,再由司馬光、黃宗羲到陳垣,中華民族熱愛歷史,不忘歷史,研究歷史,以史為鑒,譜寫了艱苦奮鬥、熱愛和平、友好交流的中華文明史。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精神,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成為我們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追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一精神合乎邏輯地把中國人民引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康庄大道。


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是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箴言的創造性升華,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我們深信,人類不同的文明形態,各國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只要切實恪守這一主張,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就能在歷史的啟迪中吸取智慧,在博採眾長中實現發展,從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本公眾號首次互動式推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