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校外培訓帶學生彎道超車!有什麼樣的評價機制就有什麼樣的市場?

校外培訓帶學生彎道超車!有什麼樣的評價機制就有什麼樣的市場?

導讀

8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就當前校外培訓發展中面臨的難點、痛點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意見》指出,培訓內容不得超出相應的國家課程標準,培訓班次必須與招生對象所處年級相匹配,培訓進度不得超過所在縣(區)中小學同期進度。

暑假即將結束,但是對於許多孩子來說,補課模式並沒有被切換到休息模式……

根據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數據,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校外培訓總體參與率為48.3%,參與校外培訓的學生平均支出約為5616元,平攤的生均支出為2697元。

「家裡沒個上學的,根本不知道現在補課有多貴!」「聽說補課花了這麼多錢,別人都不相信,不理解。」不少家長談到補課費就開始激動。有媒體記者記者在多地採訪發現,校外補課,不僅加重了中小學生的校外課業負擔,更成為不少家庭日漸沉重的經濟負擔。

「現在補課費用越來越高,家長很無奈,既覺得難以承受,又感覺不得不接受。」上海市人大代表馬瑜說,「很多補課都是超前學,『早學幾年、多學幾遍』。」

「年輕時不理解為什麼孩子要花這麼多錢,自從補課後才明白。」兒子就讀高一的胡女士告訴半月談記者,「一對三補數學或英語兩個半小時至少1000元,大課200多元,每個月都要上萬的補課費。」她戲言,一開始在陪孩子補課間隙還去咖啡館坐坐,後來變成連杯奶茶也捨不得喝。「我和孩子爸爸都精簡了自己的開銷,全力以赴供孩子。」

為了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秩序,政府多次下發文件進行治理。

8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就當前校外培訓發展中面臨的難點、痛點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意見》指出,培訓內容不得超出相應的國家課程標準,培訓班次必須與招生對象所處年級相匹配,培訓進度不得超過所在縣(區)中小學同期進度。

不可否認,禁令在規範和遏制校外培訓亂象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不少違規補課、超前補課等的現象被遏制。但是從過去的禁令效果來看,依然有不少家長持觀望態度,帶孩子退出校外培訓機構的少。有文章稱,這種現象折射出單純遏制校外培訓只能起到治標之效,社會焦慮的根源仍客觀存在。

校外培訓帶學生彎道超車,

升學焦慮是助推器

《中國教育新業態發展報告(2017)——基礎教育》中提出,課外補習行業十餘年快速發展背後的原因,是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均衡性與高等優質教育資源競爭性的斷裂。在家庭對優質資源的巨大需求下,課外補習機構通過花樣營銷手段引導家長的焦慮與期望轉化為付費衝動,完成生源與資金的積累。

但是,家長們並非不知道校外培訓班教學進度過快,可能超出孩子理解能力的弊端;並非不知道不少教育培訓機構處於「有照無證」甚至「無證無照」的灰黑地帶;並非不知道校外培訓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學習效果難以保證。但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和升學選拔的「隱性要求」,逼迫家長們不得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培訓就夠的推波推波助瀾下,應試教育已經到了「從娃娃抓起」的地步。在不少幼兒園門口都能看到培訓機構的宣傳點,有機構聲稱可以免費提供觀察、邏輯推理、運算、動手操作、記憶力、空間想像、表達能力等「七大能力測試」,甚至還能在培訓機構里排到小學培訓班的學位。

培訓班已經形成了一種風氣,裹挾著越來越多的家長跟風。家長劉先生告訴新華網記者:「我女兒小學三年級,班裡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上某補習班,很多學生、家長認為,上某補習班的孩子才能成為強者,有的孩子甚至因為沒考上某補習班的超常班傷心難過。

針對家長的這種心態,有文章稱,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與不平衡性,無時無刻不在刺痛著家長們敏感的神經。看看「名校」周邊學區房的房價有多麼火爆,就知道不同學校之間的教學質量有多大差別。通過「進補」來幫助孩子超常發展,求得優質學校的青睞,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是多少家長揮之不去的「期待」。

另一方面,升學選拔的「隱性條件」也給了校外培訓「可乘之機」。一些學校升學選拔時雖說是不看證書、不看杯賽,但實際上仍以杯賽證書為參考依據,升學考試也會涉及超綱內容。使家長不得不去「拔高」孩子,使之擁有更多走進「牛校」的「資本」。不合理的升學制度,不規範的選拔要求,最終把壓力轉嫁到了孩子和家長身上,讓孩子不堪重負,家長也身心俱疲。

南京的王女士說,「現在沒有杯賽了,有的叫『調研考試』,其實相當於過去的杯賽。一些學校雖然說是不看證書、不看杯賽,但實際上小升初數學還會考奧數題,英語還會考初中的知識,不在外面學孩子怎麼考得上?」

「上重點就是學奧數。」家長們紛紛表示。甚至在一些家長的觀點中,培訓班有無證照不重要,只要能幫助孩子提高成績就好。

之所以家長帶著孩子拚命補課,是因為大考等指揮棒仍然給校外補課留足了長袖善舞的空間,只要考試能培訓、可填鴨,口頭上喊禁止有什麼效果呢?

校外培訓可能造成彎道「翻」車

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數據顯現——

在生均支出方面,我國東北部地區最高,每年平均支出達到4357元;其次為東部地區,每年平均支出為3592元;而中部地區為1970元,西部地區為1806元,都不及東北部地區的一半。

城鄉之間也差距較大。農村學生每年校外培訓平均支出為419元,城市學生則高達3710元,為農村學生的近9倍。

九年義務教育是為了保障適齡兒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為每個孩子都提供相對平等的發展和成長機會。而校外培訓機構卻指向了有支付能力的家庭的學生,這種有償的知識傳授一方面加重了學生的家庭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剝奪了部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獲取知識的機會,加劇了教育機會的不平等。

另一方面,校外培訓機構的超前教育嚴重影響了中小學學校教育質量。一方面,校外培訓機構的師資水平難以保證,這可能會對校內教育成果產生負面效應,影響中小學的教育質量。

據未來網報道,小李曾在某幼小語文培訓機構中做招生工作,他告訴記者,培訓機構大多就是包裝,鋪天蓋地宣傳什麼教育理念,什麼新方法技巧。家長只要進了店裡,要說什麼話,該怎麼回答,會有什麼效果,我們都反覆演練過。「被套路」的家長們往往認為只要上了補習班,學生的成績就可以一飛衝天。而老師質量到底如何,往往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校外培訓機構會聘任部分一線教師任教。某些教師會出現將課堂上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轉移到課外進行。加重了學生的學業壓力。

家住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的王先生兒子今年上初一, 3月29日,他在兒子的班級群看到一則通知稱,7年級學生周末進行留校補課,以後每隔兩周放一次假。

王先生說,如果高中補課我們能接受,但是初中就開始補課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更可惡的是,學校給家長說的是自願補課,但有老師告訴孩子補課期間會上新課,建議最好還是參與補課。

「這明顯就是強行補課,你說你不去將孩子領回家,但是學校在上新課,作為家長我們該咋辦?」王先生很無奈。

這樣的案例也或個案。但課上不講課下講的現象在個別地區卻有發生。

而且,由於一些教師在培訓機構任教。這些機構很容易便能拿到學校的分班、排名、考試等信息。

近日,北京市海淀區家長李莉收到了學校讓去培訓機構領取暑假作業的通知。記者在中華英才網等招聘網站上搜索這家培訓機構時發現,這所機構的招聘信息上寫著「以特高級教師為根基的專業教師隊伍,其中北京四中、八中、101中學、人大附中、清華附中和北大附中任職教師達50人以上。」

這樣明目張胆違規為什麼不怕被整頓?機構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是在教委備案的專業培訓機構,「那些無證無照的或者有照無證的,才是整頓的對象,家長在我們這培訓就放一百個心吧」。

培訓機構是學校教育的影子

對於中小學課外培訓機構的專項治理工作,教育部今年2月份聯合民政部等四部門印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被稱為是「史上最嚴」。

各地政府也紛紛採取措施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北京市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出現的「超標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查處了一批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校外培訓市場亂象和專業隊伍不夠有關。「在治理整頓的過程中,應該增加專業隊伍的督導。培訓機構的架構非常複雜,不能簡單地把它們當成一種對象來處理。而且,還有一些專業術語的認定,更需要專業人士的鑒定,比如什麼叫『零起點教學』,是一張白紙式還是之前需要有一定引導?僅僅依靠行政力量可能在認定過程中有一些偏頗。」

北京市教委副巡視員馮洪榮在8月23日教育部關於介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有關情況的2018教育金秋系列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北京市正在同工商和教育相關部門聯合治理。海淀區已經開始試行專業獨立的執法隊伍。通過「拉網式」的全面摸底排查工作,北京市存在的培訓機構總數是12919家,其中無證無照的是707家。

馮洪榮表示,目前北京市正在進行「非零起點「教學專項治理活動,特別是小學。北京將重點抓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初中一年級要按照起點教學,小學就要按照零起點教學。在專項治理中,馮洪榮表示發現一起查出一起,嚴懲不貸。

據了解,上海市也在治理中取締了500餘所存在嚴重安全問題或無資質辦學的機構,叫停了15個中小學生學科競賽項目。

規範治理有章有法,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著「野火燒不盡」的現象。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校外培訓機構屢禁不止的最大挑戰是家長「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焦慮。家長應轉變教育觀念,避免焦慮心理。

家長「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觀念是滋生培訓市場亂象的根源嗎?儲朝暉認為,培訓機構是學校教育的影子,「有什麼樣的評價機制就有什麼樣的培訓市場」。他介紹了鄰國日本、韓國的經驗。「在韓國,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和我國類似,基本依賴考試成績,因此他們的培訓機構也很瘋狂。在日本,由於考試招生制度多元多樣,不單單依賴成績,因此他們的培訓市場就相對冷靜。」

儲朝暉表示:「評價機制的重點應該是促進人的成長。」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建築與工程系博士生導師胡向東指出,美國常春藤盟校在錄取學生時將放棄「SAT成績」,改用「成長檔案」。「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用分數選才的片面性。近年來,由於亞裔學生大量培訓、做題,讓SAT成績越刷越高,在美國本土,培訓市場也逐漸興起。」

至於教師在培訓機構任職的問題,儲朝暉表示:「一些骨幹教師在校外任教,校長卻不太敢公開處理教師。因為一旦處理教師,別的教師很難承擔大量的工作任務。因此,增進教師輪崗機制也很有必要,讓教師迅速成長起來。」

導語

《補課有多貴?貧窮限制了想像力》,半月談

《學而思式瘋狂培訓何時休:有孩子因沒考上超常班難過》,新華網

《校外培訓「改頭換面」但改不了「焦慮」》,華聲在線

《補課有多貴?貧窮限制了想像力》

《校外違規培訓屢禁不止,根源何在》,光明日報

實習編輯 | 張昀竹

責任編輯 | 王曉霞

中國網教育頻道出品

此文為中國網教育頻道綜編稿件。轉載須經授權,並註明作者及來源,違者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教育頻道 的精彩文章:

家長控訴教師:懲戒學生可以,但要有底線!

TAG:中國網教育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