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留學生的四十年之酈永剛:哪裡有地震,哪裡就有他

中國留學生的四十年之酈永剛:哪裡有地震,哪裡就有他

編者按:適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美國格律文化傳媒集團全媒體平台攜手上海東方網,聯合全球多家機構、留學組織和華文媒體,跨越十餘個國家和地區,隆重推出「中國留學生的四十年」大型專題報道,記錄40年留學潮中40位中國留學生的命運與故事、奮鬥與榮光。以海外學人的心路,見證中國崛起;以中國留學生的視角,回望改革開放。今日刊發第八期,酈永剛:哪裡有地震,哪裡就有他

荒漠深處,隆起的沙石散落在地上,忙碌了一天的酈永剛站在因強震深陷達半米的坑裡,摘下了遮陽帽。此時已近黃昏,落日的餘暉將他與大地染成了金黃色,融為一體。

這是酈永剛最喜歡的一張照片。雖然已經過去十多年,但談起當時的情景,他的激動與自豪仍溢於言表,「沙漠里可是近50攝氏度的高溫吶」。

酈永剛 座右銘

1992年6月的一個夜晚,洛杉磯東北部莫哈維沙漠的蘭德斯地區發生里氏7.4級強震,震中區域內人煙稀少,並未造成重大人員及財產損失。在酈永剛看來,這是研究地震的一個好時機。

酈永剛率領南加州大學地震課題組研究人員立即奔赴震中地區,在震後3小時就抵達引發強震的斷層旁。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沿斷層安放地震測量儀,以記錄震後斷層的變化情況。

這只是酈永剛工作的一個側面。現年73歲的酈永剛,大半生的時光是在潛心研究地震中度過的。他經常吃住在地震斷層帶上,「定點」觀察研究斷層的變化。

從「627工程」到大洋彼岸

對於遭受文革浩劫的那一代人來說,酈永剛無疑是幸運的。這個文革前進入復旦大學的學生,師從中國著名物理學家謝希德,並順利完成了學業。

酈永剛 畢業照片

1968年畢業後,酈永剛進入中國地質部工作。當時適逢中日東海劃界之爭。為維護海域主權,開發海底石油資源,中國政府正籌建「627工程」,招募大量理工科背景的學生從事地球物理科學研究,針對國際社會的領海糾紛提供科學論證。恰能填補國家人才缺口的酈永剛得以進入「627工程」。1973年,在原627工程籌備小組基礎上,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成立,酈永剛成為其海洋地球物理研究所攻關組的一員。

在他畢業10年後,中國進行的改革開放給了酈永剛又一次機會。政府公開選拔留學生赴發達國家學習,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這與剛恢復的高考一樣激動人心。1980年,酈永剛通過教育部選拔考試,成為繼1979年之後改革開放政策下的第二批公派訪問學者。「我當年考了第一名」,提起當年的經歷,酈永剛滿滿的自豪感。

他是那批選拔的500位訪問學者中的唯一地球物理專業的,在面對去歐洲還是去美國時的選擇時,考慮到美國是地球物理學科的龍頭,酈永剛選擇了美國的南加州大學。

當時,南加大尚未有現在在中國學生中的知名度,不過,時任校長重金納賢,面向全球招聘了150名教授,其中就有鮑威爾獎(Bowie Medel,有地震學界諾貝爾獎之稱)得主Aki。這位地球物理領域的翹楚此時正在南加大領銜籌創美國目前最大的地震研究中心的雛形。

南加州大學 地震中心

酈永剛來到美國時已近不惑之年,他十分珍惜出國深造的機會,度過了一段夜半讀書的艱苦歲月。地震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向中國教育部打了報告,獲准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幸運地成為Aki教授在南加大的第一位來自中國的研究生。

潛心治學,奠定斷裂構造研究權威地位

南加州地區是地球上構造運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倍受研究者關注。該區地質構造十分複雜 ,地震活動頻繁. 其中主要活動斷裂 ———聖安德列斯大斷層延伸 1200 多公里,貫穿整個加州地區,是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的主要邊界。

在Aki教授的影響下,酈永剛的研究重心逐漸聚焦在地震學上,並打磨出耀眼的學術成果。

酈永剛在辦公室中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酈永剛發現,地震發生後所產生的強大地震波迅速向四面八方擴散,大部分地震波會受到來自岩石及土壤的阻力,逐漸被抵消掉。而沿地震斷層傳導的地震波,則會形成一股被圈閉在斷層內的強大力量。

「被圈閉的地震波就像粗大水管中的水,相比之下地震波在斷層中可傳遞得更遠,同時對遠離震中但靠近地震斷層的建築物造成威脅。」1990年,酈永剛在為《科學》雜誌撰寫論文時,將這種圈閉在地震斷層中的地震波的傳遞現象歸納成為「斷層波導原理」。

在酈永剛的「斷層波導原理」問世之前,掌握引起強震斷層的構造、位置、地下深層岩石的破碎程度、破碎範圍及位置,對科學家來說是一大難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科學家依靠反射地震法等傳統方法測量地震斷層的構造,這種方法只能測量垂直的斷層,精確度只能達到兩三公里。

根據「斷層波導原理」,地震發生時地震波會從震中向四面八方傳遞,但由於圈閉在斷層中的地震導波與在土壤或岩石中傳遞的地震波的頻率、速度及距離遠近的差異,地震科學家便可利用「斷層波導原理」找出深藏地下的地震斷層走向,以及斷層的構造,並利用電腦科技繪製出三維的地震斷層圖像。在測定斷層的精確度上,利用斷層導波測定方法要比用傳統的反射地震法提高了10倍,可讓斷層的解析度精確到幾十米的範圍。利用這種新方法,科學家可接近斷層的核心部位,直達斷層「心臟」。

酈永剛與中國同行交流

從1992年開始,酈永剛選擇莫哈維大沙漠中的蘭德斯約翰遜谷斷層作為科研「據點」,對其進行了超過10年的觀察研究。經過反覆對地震餘震產生的地震導波及利用人工爆破產生的地震導波的測定,酈永剛獲得了地震斷帶內部構造的三維圖像。

過去,科學界一直猜測,地震斷層存在「地震-癒合-再地震」的循環,但從未得到證實。酈永剛等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提供了斷層「癒合」的觀測證據。這可以成為地震研究科學領域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在酈永剛的從業經歷中,共在《科學》、《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四篇論文,這兩本雜誌都是科學界普遍關注的權威期刊,以刊發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聞名於世。「很多人請教我,怎樣打開《自然》和《科學》的大門,我說我英文也不是很好,文筆也不像老外那麼好。他們看中的,就是創新。」

酈永剛還出版了三本英文版專著:《地震學中的成像、模擬與數據同化》、《地震成像與斷裂破碎和癒合》、《岩體各向異性、動態破裂與地震評估》,以期推動地震學領域的研究。

以科學論斷撫慰地震創傷

南加州、日本神戶、紐西蘭、四川汶川……這些年來,哪裡有地震,酈永剛就第一時間趕到哪裡。

不過,酈永剛最為關心的還是汶川地震。除了科學考察,他對祖國同胞更有一份深深的情意。

酈永剛奔赴汶川地震災區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酈永剛應邀趕到地震災區。他身兼雙重任務:一是協助中國的地震專家儘快掌握汶川災區強震斷層的構造、位置、幾何形態及物理屬性,即用斷層導波的方法測量地下深層岩石的破碎走向、破碎的範圍及位置,以確定震後重建的選址;二是儘早收集餘震數據,掌握斷層的癒合速度,為推測地震周期做準備,盡量精確地做出下一次汶川地震的中長期預測。

為了拿到震後的第一手資料,酈永剛冒著生命危險與中國地震科學家一起沿地震斷帶展開工作。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對四川地貌及道路的形象描述。山巒疊嶂,不少道路沿山蜿蜒而建。「餘震不斷,鬆散的落石經常順著山坡滾到地面」,酈永剛說。

酈永剛在地震災區工作了3個月,沿地震斷層勘測了200餘公里,取得了五六千個有價值的數據,向當地政府提供了許多建議,為地震預測、災後重建等相關問題的決策部署提供極為重要的學術參考。他根據餘震測量到的地震導波,設計出了繪製汶川地震斷層三維空間圖像的數學模型。採集到的有關斷層「癒合」的數據也為斷定汶川地震斷層的「癒合」過程奠定了基礎。

酈永剛在野外考察

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了10年,在這十年中,酈永剛每年都會到汶川走一走。他希望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讓四川民眾免受地震災難。

如今已邁入古稀之年的酈永剛笑稱自己是名「70後」,他很知足,沒有行政職務,身份只是一名教授,每天過著學校、家兩點一線的生活。

走出他那間不足二十平方米、牆上貼滿斷裂帶、地質地貌圖紙的辦公室,酈永剛還在滔滔不絕講著地震領域的專業知識。自從進入南加大,他已經在此度過了37個春秋,自從他開始研究地震,他的目光從來沒有離開過,有人建議他將重心轉向具有商業價值的地熱研究,他拒絕了,地震研究已經深深融入他的血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僑報網 的精彩文章:

為了這個……特朗普威脅關閉政府
華人父母需警惕!這樣就已經算虐待兒童了,是重罪!

TAG:美國僑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