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歐日俄抱團抵制美經濟霸權
參考消息網8月24日報道港媒稱,機會主義而非戰略眼光似乎促使歐洲和日本的對華政策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中國顯然願意向美國的競爭對手開放其市場,以在一個貿易戰的醞釀時期換取幫助。
據香港亞洲時報網站8月22日報道,德國外長海科·馬斯提議建立一個獨立於美元的新國際支付系統、一個新銀行間轉賬系統和一個歐洲貨幣基金,以「保護歐洲企業免受(美國)制裁」。他還提議對美國互聯網公司徵收一項數字稅。21日,馬斯在德國《商報》上撰文宣稱:「我們不會讓美國凌駕於我們之上。」此前還沒有任何一位西歐大國的政府代表在公開場合提出過類似建議。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報道稱,馬斯在《商報》上的宣言暫時還只是空談。在制裁伊朗或俄羅斯問題上,歐洲企業不想考驗美國的決心。對與伊朗有業務往來的跨國公司在美業務實施次級制裁的威脅,已經令歐洲企業停止購買伊朗石油,並且撤出預期投資。即使歐洲各國政府創立了一個完全獨立於美國政府許可權的支付系統,次級制裁仍然是一個強有力的執行工具。
報道表示,機會主義而非戰略眼光似乎促使歐洲和日本的對華政策發生了這些微妙的變化。中國顯然願意向美國的競爭對手開放其市場,以在一個貿易戰的醞釀時期換取幫助。
報道稱,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7月宣布了與中國企業創建開拓性的合資企業和大型的擴張計劃。德國西門子公司和巴斯夫公司也宣布了在中國的重點項目。寶馬公司則警告稱,特朗普的關稅可能會致使這家企業將生產從其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工廠轉移到中國。
報道稱,本周,日本的汽車製造商效仿了德國的做法。豐田公司宣布計劃將中國的產能提高20%,日產汽車公司則計劃投資9億美元以將產能提高30%。日本決定向中國市場擴張是美國受孤立的一個重要標誌。日本在中國汽車市場所佔份額遠低於德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兩個亞洲大國歷史性的緊張關係。儘管如此,日本汽車製造商嗅到了一個以犧牲美國利益為代價獲利的商機。通用汽車很可能將成為輸家,該公司很容易受到中國報復行為的影響。
報道還表示,歐洲和中國對土耳其金融危機的反應生動詮釋了經濟聯盟的變化速度之快。21日,香港《財資》雜誌撰文稱:「土耳其的經濟危機迫使四面楚歌的總統埃爾多安急切尋求金融支持,為中國抓住一個不容錯過的機會、加快在該地區的『一帶一路』雄心敞開了大門。」
該報道稱,埃爾多安沒有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助和接受其政策指令以換取資金,而是在尋找新朋友。「首先是卡達。15日卡達宣布了一項價值150億美元的一攬子援助計劃。卡達官方媒體稱,這筆資金將用於經濟項目和投資。此外,中國可能也將在土耳其政府的復甦計劃中佔據重要位置。」
報道稱,所有這一切都不令人意外:卡達給土耳其資金以尋求政治保護,而中國長期以來視土耳其為其歐亞物流的西方終點。
報道認為,意外來自柏林,默克爾政府似乎有意向土耳其提供金融支持,以換取土耳其在管理敘利亞難民危機和其他問題上的合作。
報道稱,德國政府消息人士稱,德國看到了一個以較低投入換取埃爾多安在難民問題上合作的機會。德國名義上來說是美國的盟友,但柏林還是決定利用土耳其急迫的經濟需求,以犧牲美國為代價,推進其自身議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