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成績不理想,是你語文沒學好!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是不是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面對數學,明明很努力,成績卻很差;明明做過的題,卻總也做不對;明明上了不少輔導班,但分數卻從不見漲……
家長們困惑於孩子勤勤懇懇學習,盡心儘力做題,而且課後也沒少「開小灶」,為什麼數學總也學不好?遇到著急的家長不免指責孩子:「這道題給你講了多少次,做了多少遍,你怎麼還是不會?」有些過激的家長甚至開始懷疑自家娃是不是智商有問題……
其實,真不是孩子不用功,也不是智商不夠,而是家長們沒有認清問題的根源,自然努力的方向與正確的解決方法背道而馳。
很多老師在教研中,對孩子學習模式進行分析,得出一個結論:但凡數學學不好的孩子,雖然問題的表現各有不同,但本質原因殊途同歸——那就是語文沒學好!缺乏最基本的閱讀理解力和深度思考力!
01
閱讀能力差導致讀不懂題,自然也就解不對題
拿小學數學來說,孩子們公認最難的題是什麼?一定是應用題。應用題難在哪裡?一定是難在「解題」——難在能不能將題目中一段文字所蘊含的邏輯關係用數字公式予以準確呈現!這種能力,實際上是對孩子閱讀理解的考察。許多小學生之所以對應用題感到困難,就是因為閱讀基本功薄弱,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不足以將題目中各個數學變數之間的邏輯關係串聯。因為讀不懂題,所以也就解不對題!而且你會發現,這樣的孩子越到高年級,數學成績越差。因為越到高年級,計算能力在數學中所佔的比例越小。到了初高中,方程、函數、幾何、微積分……哪一個不是對以閱讀理解為基礎的邏輯思考力和空間想像力的考察?如果孩子從小沒有通過大量的分析性閱讀去構建深度理解力,而是將精力耗費在「做題」——對計算能力的機械性訓練上,怎麼可能指望孩子的數學成績有質的提升呢?
02
缺乏深度理解力造成知識遷移能力弱,無法舉一反三
還拿應用題來舉例,我們經常發現,同一類型的題目,經過講解,孩子這道題做對了,但題目一換或是某個中間環節設置的稍微複雜一點,孩子就懵了,完全找不到解題的招式。這說明什麼?說明孩子根本沒有真正理解題目的本質!因此也就無法將舊知識與新情境做連接,無法完成知識的遷移和轉化!一方面導致孩子對知識掌握的效能低下,另一方面也嚴重製約了數學應用能力的發展。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千萬不要再奉行「題海戰術」了,而是引導孩子對做過的題目進行「深度閱讀理解」,幫助孩子搞清楚這道題為什麼這麼做?題目背後的邏輯是什麼?還可能有哪些變化或延展?如果出現類似變化又該如何解答?……如果每道題目都做到了以上深度理解,雖不敢保證孩子的成績短期內突飛猛進,但學習效能一定會立竿見影。
03
獨立思考力的長期缺位制約數學思維的發展
所謂數學思維,就是指孩子能應用觀察、分析、比較、概括等數學方法去思考和解決書本上或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想具備這種能力,必須首先學會獨立思考,也就是孩子們能從大量的信息中判斷論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能從多種角度考察事物內在邏輯的合理性、能獨立評判事物的價值並預測可能的後果——這些都是最基本的閱讀理解技能呀!明白了這層含義,相信家長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語文學不好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也差的深層原因。因為不會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自然也就無法很好地消化和吸收所學知識,因此不可能想清楚問題背後的本質規律,更談不上運用規律去解決實際問題了!
要想真正學好數學,該怎麼辦?
數學是開發思維的一門學科,學好數學的關鍵,不在於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反覆的計算訓練,而在於深度理解和獨立思考,閱讀思考能力哪裡來?關鍵是要學好語文!
其實一個語文能力更強的孩子,往往擁有更好的學習潛力,其它科目的學習提升也更快。所以培養孩子的分析性閱讀和研究性寫作才是問題的關鍵,才能從根源上提升孩子的語言認知力、深度理解力、邏輯思維力和快速學習力!任何學科、任何知識的傳輸必然從認知和理解開始,而認知與理解能力的培養無一能離開語文!
反之,一個孩子,如若學不好語文,不注重在閱讀與寫作中培養自己的深度理解力和獨立思考力,危害絕不僅僅是學不好數學那麼簡單!這樣的孩子,即便對生活充滿好奇、對知識有著無盡的渴求,也只能望著沉甸甸的書籍和大段的文字,望洋興嘆了。
我校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科學的理論研究,開設了大語文系列課程,為孩子打好紮實的語文基礎,培養孩子快速學習的能力,從選擇乾宇教育大語文開始!
神墨萬能哥,助身邊人進步!
關注萬能哥
一起,助身邊人進步!


※事上練就是練心 「王陽明心學」四句教
※詳解少兒口才培訓與播音、主持、朗誦、演講的區別
TAG:父母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