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因為一個蒸餅丟了工作,並且永不錄用,若是再來一次餓死都不吃了

因為一個蒸餅丟了工作,並且永不錄用,若是再來一次餓死都不吃了

貨字在傳統使用中本身就有替代人的稱呼作用。但一般為對人的貶稱,多為詈語或玩笑語。如:蠢貨;貨頭;二貨;貨色,多為蔑稱。

「吃貨」,在傳統和當下也隨各地歷史文化和方言發音有著各種解釋。吃貨最早出現在1991年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中第七集《水淹七軍》戈玲號召大家去吃豐收的蘿蔔時採用了「吃貨」一詞。「吃貨」並不算網路文化的創造,但是,它卻受益於網路時代的傳播和共享。

GIF

曾經《舌尖上的中國》的走紅使得許多中國民間美食為人所知,無數「吃貨」每天舔屏飽腹,可見對美食的執著。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史,所衍生出的中國文化更是璀璨奪目,《舌尖上的中國》向世人展示我國悠久的美食文化,以「色、香、味」為角度,深度解析每一道美食所蘊含的古老文化。

而美食文化背後,則是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世人常說,美女配英雄,美食配「吃貨」,古往今來,「吃貨」常有,可是。你聽過因吃斷送前程的嘛?今天我們便以此為切入點,夢回唐朝,穿越古今,帶大家了解唐朝的那些美食與「吃貨」。

回到八世紀70年代的長安城,這天剛凌晨五點,天色還未亮起,長安街頭已經有小販開始擺攤,迎接一天的忙碌。因時值隆冬,凌晨的空氣寒氣凜然,街道上除了商販鮮少有百姓經過,就在這時,國相劉晏的車駕自遠處緩緩而來。在唐朝做宰相雖然風光,但相應的,規矩也挺多,其中,就要求中高級官員清晨就要到朝廷上班。

劉晏每天四點起床洗刷,便朝皇宮趕去,此刻他坐在馬車內,睡眼惺忪,不時側在一旁,偷偷打個盹兒。「嗯?什麼味道?」經過街道旁一處小販時,劉晏立刻被聞到的香味吸引了,頓時睡意全無。作為一個對吃頗為執著的人,很快,他便按捺不住。下車後,他發現這香味來自一家餅店,賣的是胡餅,據說,是從西域傳過來的。

看著那剛出爐熱氣騰騰的胡餅,劉晏忍不住。堂堂唐朝宰相,竟然,被路邊胡餅給吸引,而且,還哈喇子亂流,這傳出去豈不是要落人笑話。幸好,當時的劉晏在馬車上,周圍並無他人看到。眼看著胡餅近在咫尺,可是,在唐朝又官民有別,作為宰相自然不能丟了朝廷顏面。因此,他吩咐下人去買了幾個胡餅。

剛出爐的胡餅,溫度很高,抓著不免燙手。劉晏便用袖子包住,當即不顧形象的大口嚼咽,沒一會便弄得滿嘴餅渣子。到了朝上,劉晏還不忘給其他大臣說起此事,連稱此餅:「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吶。」此故事來自於《劉賓客嘉話錄》,乃是根據詩人劉禹錫平常侃天內容彙編而成,作者是韋絢。

劉禹錫我們都知道,唐代的大詩人,作為一個有身份的人,自然不會存在捏造之說,因此,這個故事還是比較可信的。那麼,這個胡餅到底是靠什麼魔力,竟然能讓一個宰相為之傾心?

《唐語林》中便對胡餅的做法有詳細記載:首先,準備羊肉一斤,均勻切成大小相同的肉片,厚度自己掌握即可。而後,將肉片鋪與麥粉之上,在隔層中放入椒和豆豉生味,再用酥油澆灌,放入火爐蒸烤。待到五成熟時,便可取出。此刻的胡餅表面酥油發亮,麥香、豆香、羊肉味絲絲入鼻,任何人都難以招架。

作為「吃貨」,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劉晏吃路邊攤,雖然失了身份,但是好在嘗到了美食。可是接下來這位可就沒那麼幸運了。武則天時代,朝中有一個叫做張衡的官員,乃是朝廷四品官職,也算得上中級官員了。而且,據說朝廷最近將要提拔人才,他最有希望升到三品官職。為此,張衡在這段時間內可謂是行事小心,不敢犯下任何錯誤防止給朝廷留下壞的印象。

然而,千防萬防還是出事了,而且,還是他萬萬沒想到的一件事上。那天張衡退朝回家,經過街道旁邊一家蒸餅店時,恰好遇到蒸餅出爐,那散發而來的香味讓他有些欲罷不能。本來一早上朝也沒吃飯,此刻美食擺在眼前,肚子頓時咕咕直叫。「不行,我是朝廷命官,又怎能丟了身份與小販交易呢。」張衡如是想著,內心更是做著激烈的思想爭鬥。

「哎呀,不管了,我餓的不行了,先嘗一下再說。」終於,吃欲戰勝了理智,張衡在這一刻徹底把那些朝廷顏面、國家體統拋在一旁,坐在小店內,狼吞虎咽起來。張衡一邊吃,一邊在內心安慰著自己:「哼,不就是幾個蒸餅嘛,又不是貪贓枉法,不會對我的前程產生影響的。」很快,幾個蒸餅全部被他解決掉,張衡心滿意足的拍了拍飽腹,便騎馬離開。

此刻,他還不知道這件事會為他帶來什麼不利影響,他只是單純的認為,吃幾個餅朝廷不會在意。如果,沒人在街上認出他,或許,張衡還真的沒事,可是,偏偏不巧,就是有百姓認出了這麼一個「四品大官」。結果可想而知,朝廷大員在路邊啃蒸餅的事情快速的傳遍長安城,唐朝專門負責糾正風氣的御史,認為:張衡此舉敗壞朝廷命官形象,隨即,便向武則天告狀。

武則天得知後,也覺得他挺丟人的,堂堂朝廷四品命官,竟然,放下身份去吃路邊攤,這讓朝廷威嚴何在。當即下令徹查張衡,流外出身,不許進入三品。就因為這件事,張衡成了編外幹部,而且永久沒有晉陞的空間,至此可以說他仕途已斷。要知道唐朝的宰相也就三品,可想而知,他錯過了多大的機會。我相信如果讓張衡重來一次,他就算餓死也不會再吃蒸餅了吧。

在唐朝還有一位將軍,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他的名字,倒是記載了他的烹飪經歷。

據悉,這位將軍也是個「吃貨」,為了方便品嘗美食,自己開了一家飯館,材料也是五花八門。在他眼中,天下就沒有不能吃的東西,像馬鞍上的舊墊子呀、箭壺呀等等,到了他手上,去廚房加工一番,就是地道美食,而且,還真的是能吃無害。能想像的到,這位將軍一定非常得意自己的創意,或許還暗暗發誓:一定要讓全國人民都吃上鮮美可口的馬鞍墊子和箭壺。

那個時候的馬鞍墊子叫做「障泥」,與箭壺一樣,都是用熊皮或鹿皮做的,所以,能吃自然算不得奇怪。不過,這種做法已經失傳,請各位讀者小夥伴們不要親自嘗試哦。

《北夢瑣言》記載,唐朝滅亡不久,有個官員叫趙雄武,此人是一位清官,做官很乾凈,做食物也乾淨美味。趙雄武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美食家,擅長烹制大餅,人送外號「趙大餅」。他做飯時的幫手高達十幾人,但最多打打下手,真正負責廚藝的,還是他本人。之所以要這麼多人,是因為趙雄武凡事都要盡善盡美,做飯也一樣。

他是個完美主義者,每次做飯必然都要山珍海味、各色菜肴應有盡有,比之一些王侯家宴都要豪華。而他所擅長的大餅更是一絕,每張大餅至少需要三斗麵粉為料,膨化成型後,體積能媲美幾間房屋。陣勢是有了,關鍵是好不好吃呢。據說:像皇族舉行大型宴會時,都要買他的大餅,不僅因為分量足夠,最重要的是味道誘人,賓客們對此贊口不絕。

上文說到,政界和軍界的人都進入到廚師行業,下面再說一個官員家屬進入餐飲界的故事。

唐朝貞觀年間,有個人叫馬周,別的不會幹,就只會喝酒。但是,喝酒誤事,得罪了地方不少官員,馬周覺得在地方待不下去了,便進京混日子。後來,在一家餡餅店認識一位女老闆,女老闆覺得馬周還挺有才能,就把他介紹給一個叫做常何的將軍,至此,馬周成了將軍秘書。

隨後,憑藉著自己的機靈,馬周迅速脫穎而出,引起唐太宗的賞識,官封「國防部長」,可謂是鹹魚大翻身。當上「國防部長」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感恩餡餅店的女老闆,兩人一來二去就走到了一起,最後,馬周娶了這位姑娘,然後,這家餡餅店也迅速走紅,在長安飲食街名噪一時。其實,早在馬周之前,這家餡餅店就小有名氣,許多各地名士都曾慕名而來。

要不女老闆又怎會認識常何將軍呢,人脈就是這期間逐步建立起來的。

「吃貨」不分群體,皇帝也不可避免。歷史上的唐玄宗也是對吃情有獨鍾,據記載,他特別喜歡吃鹿血煎鹿腸,官方叫法為「熱洛河」,每次與大臣共酒時,唐玄宗都會將此菜分享他人,還專門賜給安祿山和大將哥舒翰吃。

唐宣宗則喜愛吃游牧部落的乳酪餅,並稱之為「銀餅」,有次他在太液池避暑,將此餅賞給隨行的翰林學士韋澳和孫宏二人,一同享用。但是,韋澳生活中對這種油膩食物非常抵觸,皇命難違,只能強吃硬咽,結果,腸胃起了不良反應。

更為要命的是,太液池本就為避暑之地,涼氣逼人,外部卻溫度極高,結果,兩位大臣適應不了不同的溫度,連續腹瀉了兩天,果真是聖恩消受不起。

唐敬宗亦如此,不僅自己愛吃,還要帶著隨從一起吃,結果,把整個皇家衛隊都養成了「吃貨」。每次皇家衛隊完成任務後,最喜歡的就是吃,尤其喜歡吃雞鵝。當時的市場價格是兩三千錢一隻鵝,派人到市場上按人頭數買鵝,用火去毛,又去內臟,往裡面填上肉和糯米飯,用五味調和。

別以為是把鵝直接烹飪,還得殺一隻羊,也去毛,用火燎乾淨,再去腸胃,把鵝放羊身體里,至於每隻羊放多少只鵝,未交代。 縫好羊皮後,燒烤,「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一熟,馬上去掉羊,取出裡面的鵝,用手捧著吃,羊肉卻不吃,大概是味道已經滲透到鵝肉上去了,這道菜的名稱如今聽起來很洋氣:「渾羊歿忽」。

吃貨們看到這裡千萬別流口水呀。

參考資料:

『《水淹七軍》、《北夢瑣言》、《劉賓客嘉話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這個女人為夫報仇,開坦克殺了70多名德國士兵,死後全軍為她默哀
這個人都稱其為「英雄」,其實他帶給世界的一種疾病,害了千萬人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