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脾胃虛寒,吃了寒涼的東西肚子痛怎麼辦?

脾胃虛寒,吃了寒涼的東西肚子痛怎麼辦?

立秋過後,氣溫是降下來了些,可是畢竟我們還在伏天里呢,天氣還是比較悶熱的。在夏季,大家會選擇喝綠豆湯或者吃一些相對涼的食物來解暑,可是對於脾胃虛寒的人來說,上面的可都是不敢吃的,吃完容易壞肚子,甚則胃脘部疼痛。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種腹痛的艾灸方法。

大家對於脾胃虛寒都不陌生,之前是有過介紹的,這種失調的狀態,大都是由於勞累、久病、過食寒涼、耗傷脾陽導致的,常見的表現有:上腹疼痛,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遇寒發作或加重,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病情容易反覆;脾胃陽虛,陽氣不足,失於溫煦,虛寒內生,如《素問·舉痛論》所說:

「寒氣客與胃腸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引急,故痛。」

故而出現胃痛綿綿,受寒或飢餓時疼痛加劇,得溫或進食則會緩解,平時用手按著或者把溫熱的東西放在腹部時,會覺得舒服些;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氣血虛弱,故面色差,總是提不起精神,容易疲倦;陽氣虛弱,不能通達四肢末端,所以總會覺得手腳涼;脾虛運化失常,就會吃的少,大便不成形;舌頭的表現是胖且舌質淡,舌邊有齒痕,苔薄白。

上面說的這些,都是脾胃虛寒的表現,如果有上面的表現,還有腹痛,就可以採用下面的艾灸方法了:

中脘穴

為任脈穴,在臍上4寸。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具有健運中焦,調理脾胃,散寒止痛之功效。對於脾胃問題,多選擇中脘。(募穴: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募」,有聚集、匯合之意。)

神闕穴

位於臍中央。此處是禁止針刺的,多用艾炷隔鹽灸法或艾條懸起灸,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也可用於日常保健,治療虛寒性疾病,多用艾灸神闕。

足三里

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犢鼻與解溪連線上。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在此艾灸能夠作用於全身經絡,調節機體的功能,善於治療脾胃疾患,同時足三里也是日常保健常用穴。(下合穴:六腑之氣下合於下肢足三陽經的腧穴,稱為「下合穴」,臟腑之病常用下合穴。)

*穴點陣圖片來自紫圖圖書出品《圖解黃帝內經》

操作方法:

術者手執點燃艾條,對準中脘、神闕、足三里穴,一般距皮膚1.5~3厘米,其距離以病人感到溫熱、舒適而無灼痛為度。每穴灸15~20分鐘,艾灸時間在上午為宜,每日1次,以7天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經常發脾氣的家長請注意這些,不要等孩子大了才感到後悔!
「脾氣」是養出來的!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