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比房租猛漲更可怕的,是你租的房子爆雷了!

比房租猛漲更可怕的,是你租的房子爆雷了!

這周一我聊了高房租,表面上是資本進場,中介高價搶房源的鍋。

但背後深挖,我不禁一身冷汗:

這裡面的資金運作,簡直和7月份爆雷的網貸如出一轍。

先來看一下最近猛漲的房租。

中午和團隊小姑娘吃飯,已經感受到北京房租上漲了。

小姑娘抱怨了句:中介給我打電話要漲房租,突然有點壓力。

最近這波漲租,估計很多人都隱隱內傷,買房的要吃土,如今租房也會吃土。

這姑娘租的房子在朝陽管庄新村,房子是三家合租那種,押一付一,2500/月。

算不上貴,但在那個地段也不低了。

畢竟四五年前剛來北京,也就是我剛畢業那會,租的是北四環的房子,房租是1800出頭。

北京就是這樣,十平米的空間,蝸居著太多青年理想。

現在北京的朋友里,80後的,也就是來北京十年以上的,已經買房了,但房子大多是四環開外。

90後的朋友里,想靠工資在北京買房,基本很難了。

這姑娘來北京兩年多了,她說以前想多賺點錢,以後自己也買套房。

對於她,工資漲得沒房租快,這次房東直接漲了700,再加上水電開銷,基本3500。

結果這幾天續租,她跟我說,想靠自己買房估計不可能了。

其實不止北京房租漲,上海廣州深圳以及天津、武漢、重慶、南京、杭州和成都房租也都在漲。

拿北京來說,最近一個月房租94.19元/月/平方米,比去年漲了20%。

前幾天螞蟻金服做了個調查說,中國年輕一代想要過舒適的老年生活,需要存163.4萬,但卻有近6成年輕人沒存款。

而現在高房租也正在吃掉大部分人的工資,估計更多人可能更存不下錢。

至於房租暴漲的原因,絕不僅僅是中介哄搶房源、抬高出廠價,深層原因是供需層面。

比如北京,去年已經在拆除違規自建房、驅趕群租房,縮小了供給房源。

ZF雖然說支持住房租賃市場,但可出租的房子卻並沒增多。

公租房、保障房,從建成到投放需要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

房子總歸是有限的,加上去年北京整治群租房還拆掉了很多。

需求選大於供給,加上中介推高市場價,房租上漲也就不難理解了。

中介推高拿貨價(房源),高舉高打爭房源,給房東預付三個月租房,需要大量現金流。

那麼,它們為什麼這麼大膽?難道只是資本進場給了燒錢的勇氣么?

不是的。

相比漲房租來說,更可怕的是你租的房子爆雷。

昨天杭州一個長租公寓爆倉,4000多租戶受影響,背後居然是高槓桿遊戲。

以前我們租房,按月給中介房租,中介也是按月交給房東。

但現在網貸居然也加入了這三者的遊戲中。

比如杭州鼎家,是做長租公寓的,也就是租房中介公司。

它們的運作鏈條:

表面上租客跟中介簽的是租房合同,比如押一付一,實際上是一份貸款合同——通過APP操作,租客從網貸平台借錢。

然後租客每月還錢,其實也是還給網貸平台。

這一年的房租,網貸平台已經交給了中介,但中介並沒有把這筆錢給房東,最多拿出3個月給了房東。

至於剩下的錢,當然會去拿更多的房子,拿出3個月房租交給房東,囤下房源。

這樣每租出去一套房子,中介手裡又有了現金流,相當於又可以多拿1-3套房源。

資金滾動下,助推了中介公司的擴張野心,為了擴大規模,他們的槓桿越來越大。

在這個遊戲里,房租會越漲越高,直到租客承受不了為止。

這種擴張和吸鴉片沒什麼區別,根本不可能停下來。

資金鏈沒有斷裂的時候,中介、網貸平台都是賺錢的。

但一旦斷裂,受傷的就是租客和房東,這個雪球滾下去,受傷的範圍會更大,甚至會引發大面積的房貸違約。

舉個栗子,房租上漲,總有一天 ,房租會超出租客的承受極限,如果工資不漲,公司肯定留不住人。

尤其是初創企業的員工,很多人可能選擇離開這裡。

當租客不再掏錢的時候,也就是整個資金鏈斷裂的時候。

本該是給房東的房租,也被中介公司拿去花掉了,房東也面料資金壓力,而很多人是貸款買房。

現在有幾個人是全款買房,大部分都是銀行貸款。

房東賺不到錢,也就沒辦法再還銀行貸款,後續很可能造成大面積債務違約。

好在這次杭州鼎家在萌芽階段就雷了,受害群體只有幾千人,如果再運轉兩年,很可能像那些爆雷的P2P,受害資金和規模至少上漲幾十倍。

當然,長租公寓爆雷,比P2P要嚴重的多,畢竟P2P是理財,並不是所有人參與其中。

但一二線城市,租房人數更多,銀保監會也該下手了,這次又是杭州爆雷,已經是一種預警。

更主要的是解決這種失衡的供求關係。

ps:

貪慾是無窮的,泡沫破碎的時候,恐怕沒有人能夠逃離。

希望監管儘快下手,不只是行政干預,讓遊戲停下來,不然這個冬天,恐怕很難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財中國 的精彩文章:

賺大錢的人,並不是靠努力

TAG:理財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