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大上的「香濃」牛奶,真的營養更好嗎?
原創 | 芙蓉營養師
經常有親向我抱怨,現在蔬菜都是農藥化肥,水果都是膨脹劑,個頭是大,就是不夠甜不夠香,肉肉都是飼料和激素,連牛奶喝起來也是淡淡噠,終究覺得少了點滋味,和記憶中不是一個味道。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對於蔬菜水果和肉肉,自然是味道越天然越好,茄子就是要有茄子的清香可口,桃就要有桃的脆甜濃郁,肉肉當然要有它的肉香四溢,但是對於牛奶,真的越香濃越好嗎?
開始今天的話題前,其實想先談個題外話,食物吃不出記憶中的味道,真的都是食物的錯嗎?其實不是:
心理學角度:人的記憶有自動過濾痛苦回憶的功能
沒錯,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的記憶總是優先選擇記住一些美好感受和回憶,而把那些痛苦的回憶自動過濾掉,即使當時再痛苦,想起來的時候也不覺得有什麼,反而有一種憶苦思甜的欣快感受。
所以從那個物質匱乏年代過來的人,對當時缺衣少食的記憶並不一定特別深刻,但是對於困難環境中好不容易出現的那些美味卻記憶尤深,在加上青春、親情、鄉愁之類的情懷因素,所以對記憶中的味道至今念念不忘。這種感覺好比當年慈禧太后逃難是吃到的那個燒餅,後來回宮之後御膳房最高明的廚師都難以複製出來,因為場景變了。
生理角度:多種因素導致的味蕾退化
1、
年齡增長導致的味覺退化。因為人體依靠分布在舌頭和上顎盡頭的味蕾來感受食物的味道,而這些味蕾細胞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所以即使是完全一樣的食物,現在吃到的感受和年輕時吃到的感受也會有雲泥之別。
2、
生活方式的改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製造業的進步,人們在外就餐的頻率和進食加工食品的比例提高了很多,外面的飯菜和加工食品口味偏重,根本無法吃出食材原有的味道會讓味蕾細胞進一步退化,更加無法感知天然少加工的食物。
3、
飲食不均造成的鋅元素缺乏。由於人類的味覺細胞的壽命非常短暫,缺鋅會導致味覺細胞無法準確無誤地生成新一代味覺細胞,從而導致味覺細胞感受味蕾的閾值不斷增加,口味越來越重。經常食用帶有人工色素的零食,或者飲食不均衡都會導致缺鋅。
4、
日常食物中逐漸增加的人工甜味劑。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人工甜味劑幾乎到所有的加工食品中,但是事實已經證明,用人工甜味劑取代糖的做法不但沒有幫助人們控制體重,反而越吃越胖。更為嚴重事實是,大多數人工甜味劑人類無法代謝和分解,隨著時間的積累,它們對堆積在環境中,隨後進入我們日常吃的天然食物中,再進入人體內,如此反覆循環,讓人們對口味的要求更加偏頗。
哪些因素會影響牛奶的香味
一般來說,牛奶的香味和濃厚的口感,來源於其中的乳固體,也就是除了水分以外的其他成分。此外,牛奶複雜的風味會隨著奶牛品種、泌乳季節或者加工工藝等有所差異。因此,全年下來,牛奶的風味並非一成不變,不同日期或者不同品牌的產品也略有差異。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牛奶和以前相比味道變淡了,原因很簡單,牛奶的味道與奶牛吃什麼密切相關。以前的奶牛大多吃青草為主,因此牛奶中有股「青草香」。
現代工藝給奶牛準備了標準化、精心調配的飼料,可能導致奶味變淡。
當然,還有擠奶環境、滅菌方法、奶牛喝水和清洗所用水的酸鹼度等,都可能影響牛奶的最終香味。
更重要的原因,與以前相比,現在的牛奶都經過「均質」處理,把大顆粒的牛奶脂肪打碎成小顆粒,使得脂肪不容易上浮,同時使牛奶變得不如以前「黏稠」。
市面上那些「特濃牛奶」真的那麼美好嗎?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廠家為了讓牛奶更香濃,會在其中加入稀奶油,製成「特濃牛奶」。這樣會增加成本,使牛奶售價更高,同時脂肪含量也更高。
如果你需要減肥或者有肝膽方面的問題,還是少喝這種特濃牛奶。對於那種入口前就有撲鼻香味,入口後奶香味久久停留的牛奶,要特別警惕,極有可能加入了牛奶香精。
如果是挑選純牛奶,真的不要追求濃香黏稠。真正經過均質加工的純牛奶,口感稀薄,乳香清淡,倒入玻璃杯中質地均勻掛壁。
也不要在意顏色深淺,全脂純牛奶自然色為乳白色或微微淡黃色(天然胡蘿蔔素的顏色),脫脂純牛奶為乳白色或微微淡黃綠色(天然
B族維生素的顏色)。
最後,還要特別提醒下大家:其實不只是牛奶,我們挑選任何食物,口感和味道太過香濃、顏色和形態太過誘人,都值得警惕,例如那些白的發亮的喧乎饅頭、勁道彈牙的蔬菜色麵條、顏色保持粉嫩飽滿的豬肉等等,買之前都要先冷靜冷靜哦!


※揉肚子能助消化和減肥,是真的嗎?
※水腫體質還能正常喝水嗎?
TAG:芙蓉營養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