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基因編輯作物研發「白熱化」:監管與接受度仍是未知數

基因編輯作物研發「白熱化」:監管與接受度仍是未知數

基因編輯作物研發「白熱化」:監管與接受度仍是未知數

基因編輯技術以生物體內的特定基因為干涉目標,要麼阻礙其產生不良特徵,要麼對其進行修改、使其朝著積極的方向變化。

「對於一家如此年輕的公司來說,眼下正是一個十分令人激動的時刻。」 Calyxt公司CEO費德里克·特里波迪(Federico Tripodi)表示,他手下管理著45名員工,「這麼小的一家公司竟能取得這樣大的成就,已經吸引了行業內部人士的興趣。」

基因編輯技術以生物體內的特定基因為干涉目標,要麼阻礙其產生不良特徵,要麼對其進行修改、使其朝著積極的方向變化。而傳統的轉基因技術是指將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移植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這種技術尚未得到消費者的充分認可。

基因編輯作物研發「白熱化」:監管與接受度仍是未知數

與傳統轉基因作物相比,基因編輯作物的研發公司可以節省大量時間與財力。

基因編輯作物研發「白熱化」:監管與接受度仍是未知數

生物科技企業希望該技術能夠避免傳統轉基因作物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的「怪物食物」的印象,但監管人員和全球消費者對該技術的接受程度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基因編輯技術可大大增加作物產量,並使作物擁有多種受人青睞的特徵,如更美味的西紅柿、含麥麩較少的小麥、不會氧化變色的蘋果、耐乾旱大豆、或適合低溫儲存的土豆等等。貝倫貝格銀行分析師尼克·安德森(Nick Anderson)指出,目前全球生物科技種子市場總量約150億美元,而這些技術進步可以在十年內使市場總值再翻一倍。

與傳統轉基因作物相比,基因編輯作物的研發公司可以節省大量時間與財力。在目前的23種基因編輯作物中,只有3種是由大型農業公司開發的。孟山都公司發言人卡米莉·林恩·斯科特(Camille Lynne Scott)表示,隨著該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可能會達成越來越多的合作關係和許可協議,大學及其它公共研究機構也將進一步參與其中。

孟山都近日由德國葯企拜耳收購,今年向初創公司Pairwise Plants投資了1億美元,用於促進基因編輯作物的研發。

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的Benson Hill公司成立於2012年,以兩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主要負責將作物技術授權給其它公司。但考慮到研發成本已經大幅降低,該公司已決定培育自己的高產玉米植株。

Calyxt公司計劃將自己研發的基因編輯大豆出產的大豆油出售給食品企業,此外還將開發十多種基因編輯作物,包括高纖維小麥、以及保鮮期更長的土豆等等。

Benson Hill公司執行總裁馬特·克里斯普(Matt Crisp)指出,傳統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和營銷費用輕輕鬆鬆就能突破1.5億美元,只有少數幾家大公司能夠承擔。而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成本最多可下降90%。「如今有許多機構對基因編輯領域產生了興趣。」克里斯普表示,他指的是傳統作物培育企業、以及科技企業和食品企業,「這足以說明這項技術的重要性,也說明我們正處在食品體系現代化的關鍵時刻。」

基因編輯技術的支持者稱,該技術比傳統轉基因技術更加精細準確。先正達公司最常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之一為CRISPR技術。科學家先是將一個RNA分子和一種酶轉移到作物細胞中,當RNA遇到目標DNA鏈後,就會與之相連,再由酶將細胞DNA切斷。然後細胞會修復受損DNA,使不受青睞的特徵無法表達出來,或是表達出人們想要的新特徵。

歐盟法院於今年7月25日發布規定,基因編輯技術也需按轉基因作物的規則接受監管。該規定將限制基因編輯技術在歐盟的研究,並將商業種植列為非法行為。德國化工行業協會指出,這項決定「對進步充滿敵意」。美國農業部部長桑尼·珀杜(Sonny Perdue)也抨擊這項規定對創新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礙,用針對轉基因作物的那套「落後而過時」的規定管理基因編輯技術,無疑是對基因編輯技術的羞辱。

美國農業部的一份文件顯示,該機構目前尚無對動物產品基因編輯進行監管的計劃。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卻計劃對動植物基因編輯技術均進行監管。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局長斯科特·戈特利布(Scott Gottlieb)在六月的一篇博文中表示,該機構計劃用一種「創新而靈活」的方式監管基因編輯技術,在確保該技術對人體和動物安全的同時,也要允許企業把有益於消費者的產品推廣上市。而美國農業部則選擇不對基因編輯作物進行監管,因為該技術培育出的作物特徵與傳統植物培育技術「相差無幾」,只不過傳統技術耗時更長而已。

雖然基因編輯技術尚未遭遇消費者的廣泛反對,但轉基因作物的反對者對任何修改DNA的做法都保持懷疑態度。「加拿大生物科技行動網路」協調員露西·沙拉特(Lucy Sharratt)指出,這項新技術有可能使食品供應鏈發生意外變化,因此需要增加監管強度。

正因為存在此類反對的聲音,農業巨頭嘉吉公司(Cargill Inc)在研發基因編輯技術時一直格外謹慎。今年2月,嘉吉宣布將與Precision BioSciences公司合作,共同研發更健康的芥花油。但該公司食品安全、質量與監管部門副總裁蘭道爾·吉魯(Randal Giroux)表示,由於其它公司的基因編輯作物仍在等待監管部門的明確規定,有關儲存和運輸這些作物的協議目前進展緩慢。「我們真的很希望基因編輯技術能夠在市場上遍地開花,」吉魯表示,「我們還要觀察消費者對這些產品的接受度如何,然後再對這些產品做出反應。」

其它大型農業生物科技公司的行動則更加激進,希望借目前監管不嚴的東風,加緊進行研發。

先正達公司種子培育部門主管丹·戴爾(Dan Dyer)指出,在美國,基因編輯作物從研發到商業種植可能僅需5年時間,而傳統轉基因作物則需歷時12年之久。該公司全球種子部門總裁傑夫·羅威(Jeff Rowe)稱,先正達正致力於培育口味更好、保鮮期更長的番茄,希望在2025年前後發布首種基因編輯作物。

與此同時,位於美國中西部的陶氏杜邦公司正在對蠟質種玉米開展田間測試。這種玉米專為工業用途培植,經過基因編輯之後可獲得更高產量。該公司計劃明年春天將這款產品發布上市。

在這些公司競相將下一代基因編輯食品推廣上市的同時,小公司們也不甘落後、緊緊跟隨。正如溫哥華島大學的羅伯特·瓦格(Robert Wager)所說的那樣:「對於計划進入該市場的大學與小型初創企業而言,美國農業部監管的缺乏將改變整個行業局面。」(葉子)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遠古月球或有水和大氣層曾適宜生命存活
神奇!貓咪竟然能像人類一樣上廁所,這可驚呆主人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