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為什麼叫「鬼節」
殷明輝(詩人)
農曆七月,歲已及半,天氣亦漸趨涼爽,每日早晚尤能明顯感覺得到,倘遇雨天,則更添涼意了。比之其他月份來說,農曆七月非常特殊,而民俗內容更是獨具特色,「中元節」便在七月之中。只要話及「七月民俗」方面的內容,「中元節」便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話題。
「中元節」在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它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合稱為中國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中元節」俗稱施孤、七月半、鬼節等,是道地的本土文化的產物。也是流行於受漢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考其源流,「中元節」當與中國古代盛行的祭土地、祭祖先有關。古人認為: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從時序上看,七月原是小秋,一些農作物已經成熟待刈,百姓習慣性地依照遺規要舉行祀祖儀式,於是便用新米作祭品,向祖宗報告秋熟豐欠狀況,請老祖宗嘗新,以盡孝思。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書中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因之,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祖先之俗,遂得流傳沿襲到後世。至於民間老百姓將「中元節」稱之為「鬼節」,則是依據傳說中閻羅地府在七月十五之夜,將放出全部鬼魂,故百姓口中流行有「七月半,鬼亂竄」的諺語。另外,凡有新喪的人家,則須「上新墳」,而地方上有的善良群眾還要主動破費錢財,購買香燭紙錢到郊外去祭奠孤魂野鬼。所以,「中元節」在民間是一個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千百年來,圍繞鬼節所衍生出來的種種民俗活動,逐漸形成了一個被稱做「鬼文化」的奇特文化現象,這當然大有研究探討的必要啰。
人情莫不樂生而惡死,然而,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乃是鐵定的自然規律。於是,從遠古先民開始,人們便設想人死後究竟要到那裡去?哪個地方才是人生的最後歸宿點?後來經過不斷的想像加工,藝術渲染,人們便臆造出了一個由閻羅管轄的陰曹地府,簡稱陰間。人死後由陽世間來到陰間,由人轉變成了鬼,也就是來到了最後歸宿點。其實「鬼」雖然不大討人喜歡,但「鬼」字本身並無多大的損義,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屍佼(世稱屍子)解釋「鬼」字說:「鬼者,歸也,人死為鬼者,言其歸也……」即是說,鬼即是歸宿,相當於現在說「回家」的意思。
至於將「鬼」字作為貶損義使用,乃後起之義。晉代田園派大詩人陶淵明晚年寫過一篇著名的《自祭文》其中有句云:「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於徵,草木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可見曠達如陶淵明者,也是把在生視為住旅館,把死後到陰間視為回歸永久的住所的。「中元節」祀鬼,其實乃是活著的人的一種心靈寄託及心理安慰,也正符合中國儒家「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理念。
考「中元」之名,源出於道教,據《道藏》書中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忌日。而正式形成為節日,則是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大同年間的事。大同四年,梁武帝在著名寺院同泰寺舉辦「盂蘭盆齋」,場面極為莊重熱鬧!此後,這種風氣直接影響到民間,並逐漸流傳開來。於此可見,「中元節」是一個沿襲已久的民俗節日。在上個世紀早些時候,「中元節」甚至遠比「七夕」「清明」還要熱鬧!人們普遍遵循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
成都晚報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夏日炎炎 市民扎堆書店 邊「充電」邊納涼
※狼狗入室咬傷人,狗主嫌疫苗貴轉身就走 傷者:不心疼錢不怪狗,但主人太氣人!
TAG:成都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