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盂蘭盆節,一起解讀佛教里的《孝經》

盂蘭盆節,一起解讀佛教里的《孝經》

問:什麼是盂蘭盆會?它和孝道有什麼關係?

濟群法師答:盂蘭盆會是佛教法會之一,自傳入中國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相沿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

《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連尊者見母親因生前造作惡業在地獄備受煎熬,悲傷不已,發願救母。雖然他是佛弟子中的神通第一,卻因其母罪障深重而無力援手。目連哀痛,祈求於佛陀。佛陀告知,可於七月十五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以此功德令過去父母得離惡道,同時也令現世父母健康長壽,死後生天。

此即盂蘭盆會的緣起,因法會主要為超度亡者而設,又稱鬼節、亡人節。這一天是僧團經過三個月精進修行之後的自恣日,又稱佛歡喜日,是殊勝而吉祥的日子。

盂蘭盆會之所以會在眾多佛教節日中受到國人的特別重視,和儒家大力提倡孝道的文化背景有關。但是,儒家所提倡的孝主要是建立於倫理綱常之上,側重於現世責任,而對亡者,雖有慎終追遠之說,終究是語焉不詳的。因為儒家對亡者的世界避而不談,所謂「未知生,焉知死」。那麼,以祭祀來追遠,除了紀念意義之外,究竟能使祖先獲得什麼利益呢?這成了一個被擱置,而又讓人心存疑惑的問題。

可以說,《盂蘭盆經》的傳譯,正是對此作了解答。讓人們認識到,通過什麼方法,才能使故去的親人真正得到幫助,而不只是一種紀念,一種生者感到慰藉的形式。隨著這一法會的盛行,目連救母的故事也傳入民間,以文學、戲劇、藝術等種種方式加以演繹,歷千年而不衰,成為弘揚孝道的重要題材。

相對儒家提倡的倫理性的孝道來說,佛教主要側重從報恩的角度來談。也就是說,盡孝不是被動的道德約束,而是接受恩德後的主動回報。應該說,是更為究竟的盡孝方式。

【小結1】

佛教孝道精神:《佛說盂蘭盆經》中體現的佛教孝道精神側重於報恩,是接受恩德後的主動回報,而非道德約束,是更為究竟的盡孝方式。

問:中國文化受儒家文化影響頗深,儒家孝道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民間流傳更久的想法是「光宗耀祖」。一旦選擇作為出家人,以上幾點就很難做到。那麼佛教與行使孝道之間是否矛盾?

濟群法師答:出家和行孝並不矛盾,關鍵是怎樣來定義這個「孝」。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被士大夫詬病的一大罪狀,就是沒有子嗣。從傳宗接代的角度,這種觀念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否可以作為唯一標準呢?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有選擇是否成家或生子的權力,這不應該作為判斷是否盡孝的標準。

我覺得,孝的內涵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生前的照料,二是對死後的超度。

關於第一點,需要澄清的是,雖然出家人離開了世俗的家庭,但並不逃避對父母的贍養。對於這個問題,佛陀特別在戒律中做了細緻規定。比如父母生活困難或無法自理,出家人應供給衣食所需或親自照料。當然,佛教提倡的關懷並不局限於生活,關鍵還是要引導他們學佛,使之身心安康,快樂無憂。

關於第二點,正是出家修道的意義之一。我們只有解脫生死之後,才真正具備報效父母的能力。否則,即使能令他們衣食無憂,或成就一番「光宗耀祖」的事業,也不過是短短几十年。當他們要離開這個世界時,我們無力挽留;當他們不幸墮落惡道時,我們無力救拔。所以,惟有令他們生得安養,死入善道,才是為人兒女應盡的孝道。

正如明代蓮池大師所說:「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父母恩重如山,不論給予什麼物質饋贈都無以為報,當他們究竟離苦得樂時,才是孝道的圓滿成就。

所以,從佛教角度來說,出家非但不與孝道相違,而是更深層的孝,更長遠的孝。除了以上所說的《盂蘭盆經》外,佛弟子們熟悉的《地藏經》、《佛說父母恩重經》等,都是對報恩和孝親思想的弘揚。佛陀本人,也在成道後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並在生父凈飯王往生後親自為其抬棺送葬,為我們示現了盡孝的典範。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佛教要有出家這種修行方式?為什麼不和父母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這是因為,世間親情是建立在貪著之上,是有粘性的。這種粘性又會加深貪著,使人們對此產生依賴。

但世間一切都是無常,即使骨肉至親,也終有離散的一天。貪著越深,依賴越深,由此帶來的傷害就會越大。出家,就是從這種彼此束縛的關係中超越出來,將有粘性的貪戀凈化為法緣,升華為大愛。

【小結2】

如何報恩?一是對生前的照料,二是對死後的超度。出家非但不與孝道相違,而是更深層的孝,更長遠的孝。

問: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父母和子女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濟群法師答:從中國傳統的倫理來看,父母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這種權威從哪裡來?其實是建立在強烈的貪著和佔有之上。換言之,很多父母是把子女納入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將之作為獨立個體看待。從而造成一種扭曲、失衡的關係,痛苦也就在所難免。

而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父母和兒女只是因為緣分走到一起,並沒有必然的從屬關係。任何一方,都沒有權力來主宰另一方。父母不能要求子女絕對服從,子女也不能要求父母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雙方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雖然有親情,有血緣,但也應該彼此尊重,而不是以這種親情和血緣作為佔有對方的砝碼。

在尊重的同時,佛教也提倡惜緣。佛教認為,在父母和兒女之間,必然有著特別深厚的緣分。有道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不論來的是什麼,終歸是有它的緣由,有它千絲萬縷的宿世糾葛,所以要安然接受。

如果是順緣,固然要心存感恩。如果是逆緣,同樣要心存感恩,因為當下就是化解往昔惡業的機會。把握這個機會,才能轉逆緣為順緣,而不是讓這種不良關係帶入未來生命,生生世世地互相纏繞。

所以說,佛教在看待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時,是以彼此尊重為前提,以珍惜緣分為原則,以心存感恩為重點。

【小結3】

佛教在看待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時,是以彼此尊重為前提,以珍惜緣分為原則,以心存感恩為重點。

積 福 慧

戊戌年(2018)盂蘭盆節

暨佛歡喜日供燈法會共修

今日2018年8月25日(農曆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暨佛歡喜日。積福慧啟建供燈法會共修,願故逝的七世父母及先輩早登蓮邦;願現世的父母身康體泰,佛壽綿延;願十方有情眾生離苦得樂,福慧增長。(註:接收供燈功德款截止時間為今日23: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無阿彌陀佛 的精彩文章:

往生是當下轉念頭的功夫 不單是臨命終的事情
虛雲老和尚自述燃指超度亡母往生西方

TAG: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