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歷史大事件:修築長城給人民帶來痛苦?它還有更深刻的意義

中國歷史大事件:修築長城給人民帶來痛苦?它還有更深刻的意義

長城的修築,並不是從秦才開始的。它大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諸侯國拓展國土、發動兼并戰爭的產物。為了防禦別國的進攻,當時的諸侯國在具有軍事意義的邊界地區修築過長城。燕、趙、秦三國因為地處邊陲,比別國更受到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擾,所以相繼在北部邊境修築了長城。秦統一後,把內地的大部分長城拆除,保留了邊境的並予以增修,後來的秦長城就是在這三國原有基礎上修建起來的。

戰國中後期,匈奴開始強盛,秦、趙、燕三國北部的長城邊境成為戰略防禦的主要戰場。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秦統一六國後都沒有變。當時秦正從事鞏固統大業和國內各項改革,北方匈奴貴族覬覦中原,時時南下侵略,並趁著北方的燕國趙國衰落,奪去了黃河河套地區的大片土地。匈奴入侵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同時也威脅到了新生的統一王權,秦王政不得不著手解決這個問題。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討伐匈奴,將匈奴趕到陰山以北,收回了河套失地,並且在這裡設置了34個縣,重設9原郡,修築了幾十座城堡作為防禦工事,並從內地移民3萬到此戍守墾荒。為了鞏固北方邊境,蒙恬和另外一位大將領兵渡過黃河,佔據陰山。

在據守陰山一帶時,蒙恬就率軍民首先對新收復的沿黃河一線的趙長城進行了修補,為防備匈奴人的再次進攻,秦始皇決定修築一條新長城。公元前213年,即始皇三十四年,聲勢浩大的長城修築工程全面展開。為了修長城,秦政府幾乎動員了整個國家的人力物力,大批役夫被迫征赴邊疆,糧草也源源不斷從內地輸往北境。在東西長達萬里的長城沿線,到處是開山鑿石、肩挑畜拉、打夯砌築的場景。長城沿線地勢十分險峻,施工非常困難,他們充分利用山河自然之勢,據地形築城,連綴了原有的舊長城,並對之進行修葺增補,同時也建造了不少新的城牆。這項工程十分浩大艱巨,當時生產力水平還十分有限,勞動人民必須克服很多困難才能完成。不少人葬身於此,累累白骨成為長城的奠基,經過整整9年的烈日嚴寒,萬里長城終於竣工。

新的萬里長城全長約5000千米,西起臨洮,東至遼東,沿依陰山山脈,行經內蒙古草原,一直奔向蒼茫的大海。長城的建築,絕大多數地段是以山脈為基礎,隨著山勢而建,有的甚至建在1300米的高山之上。長城本身的高度從5米到10米不等,牆外都用磚和石頭砌成,裡面則用黃土夯實。作為建築工程體系,它是由關隘、城牆、城台、隧峰四部分組成的。關隘就是關城,通常建在高山峽谷等險要處,扼守要衝,鎮守於此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城牆就是長城的主體。城台可用來瞭望城外,毎隔130米就有一個。烽隧,又叫烽火台,大多建在高山頂上或險要處,專門為了傳遞軍情而設,白天點燃摻有狼糞的柴草,便濃煙直上雲霄,夜晚則燃燒加有硫磺硝石的千柴,使火光通明,用以報警。另外,秦始皇還派大軍在長城沿線駐守,並設了10多個郡,進行管轄開發。

萬里長城的修築,儘管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但是對於保護北疆人民生活和農業生產,鞏固發展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起到了積極作用。長城體現了中華民族集體的智慧,也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象徵。(免責聲明:本文所有資料以及圖片皆來源於網路,全部由小編手打,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如有侵權行為,請聯繫小編刪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淺談三國 的精彩文章:

故宮中珍妃的照片是假的?光緒最愛的珍妃,真實樣貌疑似長這樣

TAG:淺談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