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五台山,不圓滿的旅程
佛教聖地五台山,早已如雷貫耳。前年十一期間,終於如願以往。想像很奇幻,現實車堵人多。從進山開始,處處人車爆滿…
五台山位於山西忻州,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
五台山為文殊菩薩道場,原有寺廟128座,現存47處。寺院分青廟和黃廟。青廟僧侶大都為漢族,黃廟亦稱喇嘛廟。
那天是網上訂的客房,去時已下午,抓緊時間遊覽了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五爺廟等台懷鎮附近的景點。
顯通寺最早為靈鷲寺,現存建築為明清所修。其無量殿高達21米,沒有一根梁木,全用磚塊砌成。殿內的《華嚴經》字塔,為白綾組成,上書60多萬字的《華嚴經》。
菩薩頂位於靈鷲峰上,為文殊菩薩居住之處,又名文殊寺,也稱真容院。寺前一百零八級石階,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書「靈峰勝景」。
佛家認為,人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每一級台階就象徵著一個「法門」,踏上一級台階,就意味著解脫一種煩惱,石階盡處就是超凡脫俗的佛土。
菩薩頂為黃廟之首,康熙、乾隆多次來五台山,都住在菩薩頂。康熙御制碑,立於前院之中。乾隆御碑,立在東院,為方形巨石雕成,碑身高達六米。
塔院寺以大白塔而得名,高達75.3米,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據記載,白塔內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還有座文殊塔也在寺內,傳說藏有文殊菩薩的頭髮。
五爺廟在塔院寺隔壁,門臉不大,但香火最為旺盛,遠處就能看到香煙飄渺。原以為供奉的是楊家將中的楊五郎,原來供奉的是龍王的第五個兒子,人稱「龍五爺財神」。
五爺廟非常靈驗,人們求財必應。還願方式也多樣,有燒晨香、掛牌匾、送龍袍等,最為隆重的則是請五爺看戲,還專門在對面修了一座戲台。
參觀完這幾個景點已很晚,結束當天行程。第二天一早出門趕路,順路遊覽了鎮海寺和白雲寺。
鎮海寺古柏蒼翠,寺側長流不息之清泉名曰海底泉,相傳此泉原為「海眼」,曾橫溢成災,後文殊菩薩用大銅鍋鎮之,世人遂在此建鎮海寺。
鎮海寺南側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塔,通高9米、雕飾精美,富麗堂皇,被稱為「金頂玉葬」。
白雲寺傳說為太原一位道台所建。道台的母親身患重病,文殊菩薩妙手痊癒。心懷感恩之情的道台前往五台山還願,行到此地時,現蓮花白雲,菩薩再次顯靈,遂建白雲寺。
本來還想去清涼寺,因匆匆趕路,沒機緣去成。傳說清涼寺是順治出家的地方,金庸等武俠小說中,都有精彩的描述。另外文殊菩薩從龍宮智借的清涼寶石「歇龍石」,也被安放在那裡。
順治是大清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六歲就繼承皇位,七歲時入主北京。隨後清兵更是橫掃中原,一統天下,可謂福星高照。然而這位皇帝愛美人勝過江山,因愛妃病逝,悲痛欲絕,看破紅塵而出家。
順治皇帝寫的歸山詞。「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朕今撒手歸山去,管你萬代與千秋」。此行記不清在何處所拍。
正史記載,順治在愛妃逝後第二年,也病死在皇宮,享年二十四歲。民間傳說,順治出家後,七十五歲才圓寂。康熙皇帝五次西巡到五台山,就是為了尋找和探望其父親。
此行還有一大遺憾,是沒能「大朝台」。五台山每個台頂均建有一座寺廟,供奉不同法號的文殊菩薩。通常,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各個台頂去禮拜,叫做「大朝台」。
五台山聖境,佛光普照的聖山。儘管車堵人多,儘管遊興打折,儘管還斬不斷那一絲的煩惱,但看到那眾生雲集的嚮往,也足以感受到了佛法的光芒萬丈…
千百年來,佛法幾經滅度,但總是能以星星之火燎原,尤其是在那權扙與災難壓榨下,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裡,給了多少眾生以精神慰藉與活下去的勇氣…
也許種種坎坷、種種磨難,都是佛祖在點化與考驗眾生,權當一種修行最好。本次拍攝的照片大多沒留存,也是不小的遺憾。待到緣聚時,定再會去「大朝台」。


※在向日葵的花海里,穿越奧森的四季
※從宣武門到菜市口,那塊兒曾是恐怖的刑場
TAG:祥子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