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飯後百步走,姿勢很重要!但千萬注意,這些人不宜飯後走路

飯後百步走,姿勢很重要!但千萬注意,這些人不宜飯後走路

「飯後百步走,活到99!」

許多中老年朋友喜歡飯後散個步,美其名曰:既能促消化,又能出一身汗排毒,還能健身,一舉多得!

但飯後走路,如果「走」的方式不對,不僅沒有任何好處,對身體還會造成傷害!究竟飯後該不該走呢?

「飯後走路」怎麼走?

倒著走:緩解腰酸背痛

倒走能夠有效緩解身體疲勞和腰疼酸痛之苦。倒著走時,盡量選擇路面平整、周圍人較少的環境。小步往後退,讓小腿帶動大腿,背頸挺直。同時可採用正走和倒走相結合方式,每天30分鐘左右。

邊拍邊走:疏通氣血

走路時,兩手半握,虎口張開成弧形。雙腳行走的同時,雙手依次交替拍打另一胳臂的肩頸處,一邊前進,一邊拍打。這樣的行走方式,可以活血化瘀,解除酸痛,保持各關節柔韌性。同時還可以鍛煉肺部,有助於呼吸通暢。

腳尖行走:護腎

踮著腳走路時,前腳掌著地,雙腿交替向前移動。起支撐作用的是前腳掌的內側和大拇指,能夠促使腳心和小腿內側的屈肌群緊張度增強,這樣可以按摩到穴位。有利於心血管健康,緩解疲勞。同時前腳掌連通著腎臟經絡,這種行走方式還能夠增強腎臟功能。

向上甩手行走:不駝背

甩手大步走,前手手臂盡量高過頭頂,後手手臂隨勢往後擺伸直。上身挺直,兩肩自然舒展。這樣腰背部的肌肉可以得到充分拓展,同時也可以鍛煉腹部、背部肌肉,減輕腰部的負擔。

腳跟行走:緩解關節病

抬起腳尖,用腳跟著地,兩臂有節奏的前後擺動。盡量彈著走,也就是身體向上躥著走。這樣可以加大雙足及踝部肌肉的鍛煉,增強下肢肌肉的力量與韌性,有利於腿部關節的拓展。

舉手行走:護頸椎

行走的時候雙臂向上斜舉,略向兩邊展開,就像錶針指到「10點10分」的位置上,抬頭挺胸。每天堅持行走200步,能夠有效鍛煉肩部、頸部肌肉,緩解和預防頸椎病。

「三吸一呼」行走:養肺

行走時,還需注意呼吸節奏,採取「三呼一吸」的方法。行走前三步吸氣,第四步呼氣,動作誇大一點,身體挺直。這種方式,有助於增強肺部免疫力和肺部細胞的彈性,提高肺部血管的通透率,從而保護肺部健康。

揉肚行走:緩解腸胃病

行走時,兩手旋轉按摩腹部,每分鐘大致走50步。邊走路,雙手邊在腹部按摩一圈,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這樣的行走方式可以促進腸胃消化,幫助排便。

雙手枕腦後行走:減肥

行走時,雙手交叉抱在腦後,抬頭挺胸,腳跟著地,腳尖盡量向上抬,避免臀部翹起。步行地點可以選擇有坡的地方,先上坡兩分鐘,後下坡兩分鐘,不但能夠消耗更多的熱量,還能減掉腿部和臀部的贅肉。

走跑交替:防治老寒腿

如果覺得走路的運動量太少,可以採取走跑交替的方法。先快跑15步,走45秒,或者快跑60秒,再走三分鐘。這樣運動量大大提高,可以增強體質,增加腰背及腿部的力量,對防治「老寒腿」、腰肌勞損有良好效用。

「飯後走路」不能這樣走!

很多人飯後會立馬去散步,這個習慣是不可取的。進食後馬上散步,會給胃憑空增加許多緊張因素,反而容易造成身體損傷。正確的散步時間應該是飯後半小時,慢跑盡量在飯後一小時,如果要進行打球等劇烈運動時,應在飯後兩小時。

盲目追求速度

很多人認為,走路時速度越快,強度越大,鍛煉效果就越好。其實,走路速度過快,反而容易造成身體損傷。走路速度應該根據自身身體素質相配合,適當放緩速度才是最佳。

走路貪多

隨著微信運動的流行,很多人在微信步數上暗暗較勁。為了搶佔運動排行榜榜首,有的人一天走路步數高達幾萬步。其實,走路鍛煉要適可而止,不要盲目追求步數。運動需要和自己的實際情況相匹配,體胖或者有慢性疾病者更加需要注意。

不宜「飯後走路」人群

有胃下垂的人:

不但不適合飯後走路,反而應該減少運動。因為飯後胃內食物充盈,此時再進行直立性活動,就會增加胃的振動,加重胃的負擔,引起或加重胃下垂。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因為飯後胃腸活動增加,胃腸部的血流增加,腦部的血流相應減少,從而加重病情。

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患者:

因為飯後立刻散步會增加胃腸蠕動,吃進去的食物對胃壁產生刺激,不利於胃黏膜修復。

有低血糖、貧血的人:

更應該靜坐休息。因為飯後大量血液都供給胃部,散步時很容易造成腦部相對缺血,出現頭昏、目眩,甚至昏厥。

資料來源:騰訊視頻《萬步薈》、樂活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醫大師健康 的精彩文章:

腦梗、心梗牢記這6個救命數字,關鍵時能救回一命!
有這5個特徵,很不幸:鼻咽癌會很快找上你

TAG:國醫大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