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划算」的交易:美方一張國書換一份條約

「划算」的交易:美方一張國書換一份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美國,美國總統立即向國會報告,並提議國會撥出專款,作為駐華委員的經費。1843年,美國國會批准了總統的提議。美國政府便任命顧盛為專使,率軍艦3艘來華。顧盛的使命是,在英國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之後,美國要獲得最惠國待遇,即在商務和國民權益等方面得到相當於英國的待遇。

美國總統約翰泰勒

顧盛

1844年2月,顧盛到達中國。他對付清王朝的招術有二:一是隨行的軍艦,該艦曾在黃埔鳴炮,以兵威懾服清政府官員;二是隨身攜帶的美國總統致中國皇帝的國書,要求進京覲見清朝皇帝。清政府官員昧於美國的政治結構,不知開戰的權力屬於美國國會,顧盛若是開戰屬於違權行為;更不知美國當時還不可能短期內調集一支艦隊來侵略中國。前次戰爭的慘敗和「船堅炮利」的威力,使清政府官員為之膽栗。至於進京覲見之舉,更為清政府官員所恐懼。根據「天朝」對外體制,中國大皇帝是「君臨萬國」的天下共主,絕不可能去接待一個非朝貢國家的使節。「中外之防,首重體制」。當時的清王朝官員們在內心中認定,若讓清朝皇帝面對著一個不跪不拜的「夷人」,那四裔群「夷」不免滋生輕慢之心,就是內地熟記儒家禮儀的士子們,也會對清王朝的合法性產生懷疑;然而,若是給予「夷」人一些權益,反倒是大皇帝的「恩惠」,是大皇帝「懷柔遠人」的措施,無可非議。於是,奉命從兩江總督任所急赴廣東的新任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以消弭釁端和阻止進京陛見為要務,而對於美國提出的各項侵略要求,卻放置一邊,毫無警惕。他見釁端可能不會興起後,眼中所盯著的,竟是顧盛手中的一張國書。他認為,只要顧盛交出國書,進京陛見之舉自然會取消。於是,耆英與顧盛之間進行的中美會談,清方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到進不進京、交不交國書的問題上去了。至於美國提出的各項要求,耆英按照「一視同仁」的原則,以《中英虎門條約》及其附件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為標準,予以准駁,以顯示清政府對於外「夷」的「公正」。實際上,這就基本允諾了美國幾乎全部的要求。1844年7月3日,耆英與顧盛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簽訂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又稱《中美望廈條約》。由此,美國的侵略目的達到了。同時,清政府的預期目的也達到了,因為戰釁未啟,覲見被阻。

耆英像

廣東人民出版社委託宣傳

( 茅海建:《當代學人精品:茅海建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中西儀節之爭,清政府如何破解覲見之禮難題?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