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說,現在的東北是「殘東北」?

為什麼說,現在的東北是「殘東北」?

1

現在,很多人喜歡稱俄羅斯人為「戰鬥民族」,認為他們民風彪悍,勇猛好鬥。

遠的不說,就說2016年歐洲杯,俄羅斯球迷與英格蘭球迷互毆,200名俄羅斯人打得上千名英國人頭破血流。

事後,普京評論此事,還不忘諷刺說:「我很不解,200名俄羅斯球迷怎麼能痛扁上千名英格蘭球迷?」

最愛君想說,俄國人並非一直這麼橫,相反,他們曾經很慫。

13世紀,蒙古帝國崛起。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軍西征,建立橫跨東歐、西亞的欽察汗國。在隨後的兩個世紀里,日後統一俄國的莫斯科大公國不過是欽察汗國的藩屬國,稱臣納貢,卑躬屈膝。

直到16世紀初,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才在其父的基業上,統一各族,加冕為沙皇,使俄國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俄國人擺脫蒙古人控制,比明滅元晚了將近兩個世紀,「戰鬥民族」並非天生善戰。

俄國人獨立後,徹底放飛自我,世界那麼大,他們想看看,開始向東擴張。明萬曆七年(1579年),一支由土匪頭子雅爾馬克帶領的840人隊伍,越過烏拉爾山,來到西伯利亞。

之後,僅用了將近六十年,俄國人便幾乎佔盡西伯利亞這片荒土,得到的領土面積比其在歐洲的領土還大了一倍多。

16-18世紀,俄國擴張的歷程。儘管如此,俄國人還不滿足。

1644年,神州大地變天了,闖王進京,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席捲中原,而在清兵傾巢而出時,滿洲人的「龍興之地」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這一年,俄國人將擴張的觸手伸向黑龍江流域。


2

位於西伯利亞東部、勒拿河右岸的雅庫茨克,是當時俄國向東南擴張的大本營。此地是名副其實的「冰城」,冷的時候,不是多穿幾件秋褲,多裹幾件棉襖就能解決的。

就在俄國人在西伯利亞喝著西北風的時候,他們的探子不斷傳來消息,說南邊的黑龍江沿岸,土地肥沃,糧食豐收,盛產貂皮、銀礦。

俄國人心動了,巴不得快點兒南下,搶錢搶糧搶地盤。

1644年,由雅茨庫克督軍派遣的波雅爾科夫遠征隊,越過外興安嶺,到達黑龍江流域「探險」。

波雅爾科夫這支隊伍總共不過132人,其中有112名哥薩克騎兵。

哥薩克是以俄羅斯人為主,並與少數民族構成的一個游牧群體,以驍勇善戰著稱,是俄國擴張時的特種部隊。

俄國擴張時期的急先鋒——哥薩克騎兵。

波雅爾科夫一行人跋山涉水,好不容易來到黑龍江支流精奇里江,才發現少數鄂倫春族人的領地。波雅爾科夫所帶資源有限,便派人去跟當地人索要糧食,並請求入村。

鬼子進村,啊不,毛子進村了。

東北的鄂倫春、達斡爾等族都是跟著滿洲人混的,偏偏這時候,老大哥入關干大事去了,只能靠自己。

在這次衝突中,俄國人蠻橫不講理,先行動武,鄂倫春人憑藉地利,一直打到天黑,把俄國人拒之門外。

哥薩克小分隊只好打起了游擊。

隨後幾個月,俄國人繼續在黑龍江一帶流竄,有時搶到糧食輜重,有時遭到圍追堵截。饑寒交迫時,他們甚至不惜以同伴的屍體來充饑,這給當地人留下了恐怖的印象。

在黑龍江一帶過完冬,波雅爾科夫經由入海口北返。這次「探險」,被視為俄國人入侵東北的開端。

在波雅爾科夫之後,第二個率兵來到東北的是哈巴羅夫。

這人是個富商,靠耕牧、製鹽發家,腦海里盤算著大生意。他見到黑龍江流域的富饒後,當即向上級報告稱,如果征服此地,可以解決雅庫茨克糧食短缺的問題。

順治七年(1650年),哈巴羅夫率軍佔領黑龍江上游左岸的雅克薩(今俄羅斯阿爾巴津),修築城堡,並以此為據點,深入東北。

東北邊疆的百姓不堪其擾,大量南遷。

次年六月,哈巴羅夫帶著300名哥薩克騎兵,沿著黑龍江向下游進發。一開始,連續四天不見人煙,以為沿江的居民都已遷走。

第四日晚上,哈巴羅夫突然發現還未遷徙的吉瓜托村,不由得欣喜若狂。

此時村中只有50名輕騎,其餘約一千人皆是手無寸鐵的百姓,哈巴羅夫趁人不備,下令進攻。

根據俄國方面的描述,這一晚,死於俄軍刀槍之下的居民就有660人,還有三百多名婦女兒童被俘虜。

在吉瓜托村逗留一段時間後,哈巴羅夫打聽到精奇里江口還有未遷走的居民,立馬趕到這裡,欲將他們一網打盡。

面對突如其來的哥薩克騎兵,當地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好先假意投降,向哈巴羅夫獻上貂皮,表示順從。

九月,當地居民趁俄國人鬆懈,突然遷徙一空,僅留下之前被俄國人扣押的兩名人質和來不及逃跑的兩名老婦人。

哈巴羅夫勃然大怒,將村莊付之一炬,並將這四人一併燒死,隨後向黑龍江下游進軍,繼續荼毒東北。

這樣一名屠夫,俄國人後來居然還將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的一座城市,命名為哈巴羅夫斯克,以此紀念他開疆擴土的功勞,而那裡原來叫做伯力,也曾是清朝的領土。

哈巴羅夫,殘忍的劊子手,俄羅斯人的「英雄」。

當時,深受其害的東北百姓對俄國人有一個狂拽酷炫的稱呼,叫做「羅剎」。據清初《平定羅剎方略》載:

「鄂羅斯,僻處西北絕域,自古不通中國,其人率皆獷悍貪鄙,冥頑無知。所屬有居界上者,與黑龍江諸處密邇,我達呼爾、索倫之人因呼之為羅剎。」


3

自順治年間到康熙初年,大清都很忙,一直騰不出手來管東北老家的糟心事。

在順治年間,清軍與俄軍只發生過幾次小規模衝突,期間也曾肅清過侵入黑龍江流域的俄軍,但俄國人還是以雅克薩為據點,屢屢進犯,剪不斷理還亂。

一些東北老鄉對頻頻掉線的老大哥頗有怨言,如鄂溫克酋長根特木爾,本來世代居住在尼布楚一帶,他率眾南遷後,就因為對清廷不滿,轉頭叛逃到了俄國。

為躲避俄國人,部分原住民不得不南遷,離開他們世代居住的家鄉。

其實,早在入關前,滿洲人的勢力就已北達黑龍江、精奇里江,東至庫頁島,卻沒有在邊境駐軍,被征服的其他民族只有少數被編入八旗,隨清軍四處征戰,大部分還是留在家鄉,過著樵採田獵的生活。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朝最靠北的軍事重鎮,仍是寧古塔(今黑龍江省海林市)。黑龍江北岸,外興安嶺一帶基本不設防。

中、俄雙方也並非一直劍拔弩張,順治年間,俄國曾三次遣使示好,可惜效果不佳。

順治十三年(1656年),俄國使臣拜科夫到京後,不願以「貢使」自稱,不肯行跪拜禮,也不肯遞國書於理藩院(負責管理蒙、回、藏各族事務,也處理對俄外交),想以平等身份與清朝交涉。

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廷指責他「不諳朝禮」,拜科夫一臉懵圈。

與此同時,俄國的哥薩克騎兵還在東北馳騁,實在看不出俄國講和的誠意,俄國使節只能無功而返。

康熙九年(1670年),尼布楚督軍又派哥薩克人米洛瓦諾夫為使,請求康熙准許雙方自由通商。

然而,這個使者老米,他不識字!俄國人居然派一個文盲出使。對於俄國人的要求,清廷完全忽視,只是發了道敕諭,要求尼布楚督軍不再侵犯邊境。

康熙十一年(1672年),清廷派人到尼布楚去送信,要求俄國引渡叛逃的根特木爾。這信是用滿文寫的,俄國那一方,無論是尼布楚還是莫斯科,都沒人能翻譯。

俄國和大清,一個派了不識字的使者,一個寫了看不懂的書信,牛頭不對馬嘴,這哪裡像是要和好,沒互相拉黑就不錯了。


4

在平定三藩之亂,收復台灣之後,年輕的康熙皇帝終於意識到,對於頻頻進犯的俄寇,「非創以兵威,則罔知懲畏」。

康熙皇帝:不要給俄國人任何的機會。【劇照】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軍發兵三千,由都統朋春和副都統郎坦的率領,北伐俄軍,雅克薩之戰爆發,這是由清軍主動發起的圍殲戰。

此前,郎坦曾上書康熙,提出攻城方略:

「雅克薩不過是一座木城,發兵三千,撥給紅衣大炮二十架,由水陸兩路進軍,即可攻取雅克薩。在陸上,自大興安嶺出發,沿途草木密布,冬雪嚴寒,夏雨泥淖,要輕裝上陣,才容易到達。在水路,自璦琿到雅克薩,可在黑龍江逆流行船,所花時間雖長,但運送武器、輜重較方便,且應該多造小船。」朋春、郎坦出征後,正是用這一策略,分水陸兩路,夾擊雅克薩,又將紅衣大炮排列在城前,在城下堆滿柴火,形成燒城困敵之勢,並圍城打援。

這一戰,鄭成功舊將,福建人林興珠的藤牌兵表現出色。

前一年,康熙召見林興珠,談及俄國「火器之利」,問有何制敵之策。

林興珠給康熙推薦了藤牌。科學迷康熙不解,笑說:「這是啥玩意兒啊?」

藤牌是一種用藤條編織的盾牌,藤條本身堅硬而富有韌性,可以有效抵禦砍、射,甚至連早期的火槍都打不穿。

林興珠召集家中六人,為康熙演示。他們手持藤牌而舞,康熙命人射擊,數發皆不能中。

在雅克薩之戰中大放異彩的藤牌兵。

康熙大喜,決定組建一支福建藤牌兵,派人在駐紮於各地的福建兵中,挑選擅長使用藤牌的送往京城。

向雅克薩進軍後,為保證福建藤牌兵能夠按時到達,康熙還特地命兵部派遣馬隊將他們送至前線。

雅克薩被圍後,沙俄援兵乘船從黑龍江順流而下,企圖與城中守軍匯合。

林興珠率藤牌兵在江中迎擊。全軍赤膊上陣,將藤牌置於頭頂,手持片刀前進。

俄國人見了,驚呆了,稱他們作「大帽韃子」。

藤牌軍在水中,俄國人的火器排不上用場,刀槍也無法輕易擊破藤牌的防禦。而藤牌軍在與對方短兵相接後,趁機掀開盾牌,迅速用片刀砍殺俄軍。

前來增援的俄國人死傷大半,落荒而逃,林興珠所部不損一兵。

在清軍的猛攻下,鎮守雅爾塔的阿列克謝·托爾布津只好請降,立誓不再來雅克薩。

俄軍撤走後,清軍將雅克薩的堡壘和房屋盡數拆毀,既沒有布防,也沒收走周邊的糧食,便回師瑗琿,絲毫沒有吸取教訓,任由雅克薩重新暴露在俄國人的視野之下。

兩個月後,俄國人背信棄義,捲土重來。

接到俄國人復返的消息,翌年(1686年)二月,康熙命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副都統郎坦率所部兩千人再攻雅克薩。

城內,托爾布津率領的826名俄軍,裝備精良,配有火繩槍100支,以及先進的燧發槍(一種前裝滑膛槍)850支,城外,清軍聲勢浩大,鬥志昂揚。

雙方激戰,托爾布津被清軍炮火擊中而斃命,一直戰到十月底,城中俄軍僅剩115人。攻破雅克薩指日可待,可俄軍仍不退不降,固守堅持將近一年的時間。

此前幾十年一直在東北欺負弱小的俄國人,在這時可算有點兒「戰鬥民族」的意思了。


5

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都是憑藉壓倒性的優勢教俄軍做人。就在即將城破之際,僅剩66人的俄軍,抓住了就命的稻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夏,俄國的使臣來到北京,請求停戰交涉,康熙同意了。

那時,統治俄國的是羅曼諾夫王朝,沙皇是彼得一世。

17歲的彼得一世剛剛親政,在此之前,權力一直在其攝政的姐姐索菲亞手裡,國內局勢並不穩定,西邊與東歐各國也常有摩擦,對遠東採取的戰略更多出自地方官員之手,並不是中央的本意。

而康熙也考慮過將爭端付諸外交手段,當初,他一面派彭春率師進攻雅克薩,一面又致書俄國政府,作書兩封,一封由傳教士轉達,一封由荷蘭商人送出。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8月22日,清廷與俄國的代表到達尼布楚,針對中俄東部邊境進行商談。

清朝使團由索額圖、佟國綱帶領,還帶了倆傳教士張誠、徐日升,作為翻譯。此外,隨團一同前來的還有北京八旗2000名,黑龍江兵1500名。

俄國使團由御前大臣戈洛文帶領,他們遲到了20天才到場,看見清方軍備甚嚴,還以為是來干架的,於是也拉了人馬過來。

大兄弟,都別激動。雙方冷靜下來,商議會議形式,決定雙方可各帶760名士兵赴會,其中500名留會場外,260名可入會場,站在代表後面,儼然一副老北京人茬架的樣子。

簽訂《尼布楚條約》場景還原。

來之前,康熙已經批准索額圖等人的交涉大綱,諭令:

「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屬我地,不可棄之於鄂羅斯。」

俄國人則另有盤算。彼得一世向戈洛文頒布訓令,認為邊疆應以黑龍江為界,實在萬不得已,則以雅克薩為界,並要求在黑龍江及其支流通商,除納關稅外,取消其他限制。

居心叵測的俄國人一心只想多侵佔領土。

那時的清廷,如日中天,還有和人家公平談判的地位,自然不可妥協,據理力爭。

最終簽訂的《中俄尼布楚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也就是說,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9月7日,條約簽訂後,雙方代表手持約本,以各自君主的名義宣誓,之後軍隊鳴禮炮慶祝。

同時,代表們還祈求「無所不能的上帝」作為他們的監視者。張誠說,這是康熙下的命令,要代表們以上帝之名宣誓,以此希望俄國人永遠遵守此約。

《尼布楚條約》劃定的中俄邊界。

6

可是,無論是俄國人還是清廷,都沒有把《尼布楚條約》太當回事,一方仍是蠻橫無理,另一方依舊愛答不理。

在索額圖等將簽訂條約之事奏報到北京後,康熙命眾臣商議東北邊境的善後方法。

大臣們提議,應在格爾必齊河岸等地立碑,宣示主權,「勒滿、漢字及鄂羅斯、拉丁、蒙古字於上」,並於東北邊境設官兵駐防。

這兩件事,康熙都同意了,可是,辦得很馬虎。

據俄國傳教士的實地調查,在格爾必齊河岸的碑上,匠人竟把「興安嶺以北屬俄國」誤刊為「以南屬俄國」。

1844年,俄國國立科學會的科學家米登道夫到遠東調查時,還發現中國所立的界碑,最北的也不是在外興安嶺,只是在激流河與精奇里江合流之處。

而東北駐軍的重鎮原來在寧古塔,本就距離邊境甚遠,後來還南移至吉林省城。

清廷滿不在乎的態度,為近代俄國蠶食東北提供了可趁之機。

當年中俄交戰的戰場,將士們浴血奮戰、捍衛主權的地方,大部分在清季時被俄國割去。譬如兩軍激戰的雅克薩,現在叫阿爾巴津,該地於1858年簽訂的《璦琿條約》中被割讓,早已是俄國的領土。

正如蔣廷黻先生所說:

「咸豐以後的東北可稱為半東北,殘東北,因其面積縮小了一半有餘,且因為她東邊無門戶,北邊無自然防具——她是殘缺的。」

清廷將自己的「龍興之地」棄之不顧,福耶?禍耶?

參考文獻: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年版

蕭一山:《清代通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6年版

劉德喜:《論尼布楚條約的歷史意義》,載《新遠見》2008年09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漫畫 | 多少狀元無人識,五個「學渣」天下知
梁羽生筆下的一代劍宗,歷史上是一個「失敗」的牛人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