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所不知曾國藩的兩張面孔:一張完美得近乎聖人,另一張不忍接受

你所不知曾國藩的兩張面孔:一張完美得近乎聖人,另一張不忍接受

對於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我們都應該一分為二地給予評價。中國人歷來對人的評價,總是走向極端,要麼讓他流芳千古,要麼讓他遺臭萬年。說一個人好,便好得似乎無可挑剔;說一個人壞,便壞得似乎一無是處。比如說曾國藩,這幾年不論是書籍、報刊,還是影視作品,大有美化曾國藩的傾向,把曾國藩說得好像是一個「完人」,並冠以官場的「楷模」等美譽,這實在是有些偏頗。

的確,曾國藩是清代的名相,也是個官精。他步入仕途後,十年七遷,連跳十級,37歲就當上了二品京官,可謂一帆風順。但是,綜觀曾國藩的一生,他常常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戴著兩副面具,是個典型的偽君子。

曾國藩在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中,時常把「仁義禮智信」和「誠」掛在嘴邊,他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一不如是,則流入小人而不自覺矣。」為什麼呢?因為根據孔子的觀點,禮是仁的外部表現,仁是禮的歸宿;如果人不仁,那麼禮又為何呢?仁,就是要求人們的一切行為規範復於禮,合於禮。

可見,「仁」是曾國藩政治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這的確是他的主觀願望,這種願望當然是應該肯定的。然而,曾國藩在他一生的政治和軍事生涯中,卻總是以兩副面孔交替出現。有時,他「備陳民間疾苦」,滿紙仁義道德,到處示恩示德,一腔愛民熱血;有時,他又磨牙吮血,猙獰狠毒,執刑唯恐不嚴,殺人唯恐不多。他認為,用刑以逞威,用仁以示惠,是施行禮治的相反而相成的兩個方面。但是,實際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從長達12年的鎮壓太平天國到攻剿捻軍,再到濫殺天津的無辜,都說明了曾國藩是以刑殺為主的,「仁政」倒是表現得很少。雖然他在京做官時有過「平銀價」、「清冤獄」等主張,在鎮壓太平天國時有過「重農事」、「禁擾民」等勸誡,但前者因他當時不是有實權的官員而無法實施,後者則因為戰事頻繁,常常顧不上,因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表現,都只是在他嘴邊上說說罷了。

曾國藩的「仁」和「刑」都有鮮明的階級性。他強調要「分別良莠」,把民分為「良民」、「莠民」(或「奸民」)兩大類,認為「民可愛,奸民不可愛」。但是,他分別良莠的標準是什麼呢?是「禮」。言行符合「禮」的是「良民」,否則便是「莠民」。說得再白一點,遵循封建的道德標準、言行有利於鞏固封建等級制度的人,是「良民」,否則便是「莠民」。他對地主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大講其「仁」,而對勞苦大眾,即他認為的所謂「莠民」或「奸民」是從來不講「仁」的,講的是什麼呢?是刑罰,是刀槍。他把刑罰和刀槍對準了風起雲湧的農民運動的參與者,對他們舉起了白花花的大刀,結果是堆起了血淋淋的屍體。

曾國藩的口是心非最明顯的體現,是在攻破天京(即南京)後縱兵掠劫上。天京攻破後,御史賈鐸在京城發難,奏請朝廷命曾國藩將太平天國的金庫查明,「報部備撥」。這是對曾氏兄弟極為兇狠的一招,使他們幾乎沒有招架的辦法。當時,太平天國的大量金銀珠寶在幼天王等倉皇逃命的時候,是不可能全部帶走的。湘軍入城後,對這些積存已搶劫一空,不可能再「報部備撥」了,就是少有劫餘,曾氏兄弟也不願意上繳。

然而,面對朝廷的命令,該怎麼辦呢?曾國藩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克複老巢,而全無財貨,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聞之事。」你看,曾國藩說得多好!朝廷當然是不相信他的話的,但是,這時的朝廷並不願意與曾氏兄弟的關係鬧得太僵,於是在給他的廷寄(廷寄是清朝皇帝寫給大臣們的密信,雍正年間設軍機處後,廷寄又成為一種文書制度)中說,根據你的奏摺,城中(指天京)並沒有賊庫,這是事實。這樣,朝廷算是給了曾氏兄弟一個體面的台階。

曾國藩有「中興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相」、「近代史之父」等美譽,但透過這些美麗的光環,我們卻看到了他的另一面,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曾國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納粹德國原子彈計劃為何夭折?11個挪威人5分鐘毀掉希特勒核武夢
東漢最有權勢寡婦看上某大官,皇帝親自說媒,大官斷然拒絕:休想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