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到底什麼是物理學的美?90%的人都沒能發現……

到底什麼是物理學的美?90%的人都沒能發現……

人人都追求美,物理學家也不例外,但到底什麼是物理學的美,那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或者說只是一種感覺,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物理學家也難以賦予它科學而精確的定義。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1984,他因「發現了在原子理論中很有用的新形式」而獲193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可以算是物理學家中追美之第一人。

他清心寡欲,別無他求,唯獨追求的是物理理論之美。有他的名言為證:「使一個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實驗更重要。

」狄拉克導出他著名的狄拉克方程後,為了追求他的理論的數學美,而作出了一個稱為「狄拉克海」的美麗假設,預言了當時並不存在,似乎顯得有些荒謬的正電子。

預言不存在的東西,猶如第一次吃螃蟹,是要有點冒險精神的。不過,狄拉克別無選擇,為了他的理論之美!後來,經過眾多物理學家的努力,終於發現了正電子以及其他的各種反粒子。

其實,科學史上的多次事實證明:成功的預言能夠充分地體現美麗理論的強大魅力。20 世紀60 年代中期,物理學家們預言了希格斯粒子,然後,他們孜孜以求,期望等待著希格斯粒子登場,也就是為了完善和證實粒子物理學中的「標準模型」,證實物理理論之美。

物理,物理,究物之理,這是人類知識發展所賦予物理學家的使命;物理的河,喜悅的河。究到現在,大家都聽說過了:在粒子物理學中,究出了一個「標準模型」,後來,又有了一個不甚玄乎的「弦論」。弦論更玄妙一點,標準模型卻與2013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有點關係。

希格斯粒子是「標準模型」的寵兒,是被此模型所預言的,而在2012 年歐洲核子中心(CERN) 發現了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個粒子,即媒體所稱的「上帝粒子」。

在標準模型中,物質的本源來自於4 種基本力,以及61 或62 種粒子。儘管標準模型還談不上是一個「統一的物理理論」,因為它無法將那個頑固的「引力」統一在它的框架中。但是,它卻較為成功地統一了其他三種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並且基本上能精確地解釋與這三種力有關的所有實驗事實。

文:包景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圖源:網路

編輯:張雪珠

作者:包景東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歡迎各位愛書的朋友

踴躍在文末點贊及留言

我們將不定期選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費贈送一本圖書

無論你是否愛過,贊都先點一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華大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多普勒效應:你交通違章了嗎?

TAG:清華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