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暑雲散盡秋又來|今日處暑,養生要點!

暑雲散盡秋又來|今日處暑,養生要點!







處暑 初秋



[宋] 陸遊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


柴門傍野水,鄰叟閑相期。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曆8月23日前後,

處暑節氣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





處暑的

"處"是指"終止"

,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




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










處暑分為三候——




一候鷹乃祭鳥

: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


二候天地始肅:

天地萬物開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

「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陽氣熾熱而催熟萬物後,就自然退位,陰氣開始瀰漫,秋風漸肅。












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出遊迎秋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處暑吃鴨子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

,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 店裡去買處暑百合鴨等。日本有潑水降溫的習俗, 從大暑到處暑的 1 個月時間內,日本各地都會組織潑水降溫。


 


處暑少辛增酸


 


處暑時節要多吃酸味水果

,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或不吃了。「

少辛」

是因為味辛的東西具有發散的作用,會導致人體出汗,隨後身體變涼了,所以處暑後不宜吃辣椒、花椒、姜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物。


 


除此之外,還可以嘗試「一咸一甜」的方法。在白開水中加少量鹽,少量多次飲用,可減少水分流失。蜂蜜具有潤肺、養肺的作用。「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這句話,講的就是秋季養生之道。


 


不宜過早開始「大補」


 


為了驅火祛暑,人們在夏天常吃一些苦味食物或者冷飲,往往會導致脾胃功能有所減弱,所以

如果一入秋就大量食用過於滋膩的補品,脾胃一下子適應不了

,很容易引發消化不良。


 


我們進補時最好選擇那些「

補而不峻」、「潤而不膩」

的平補之品,這樣既營養滋補,又容易消化吸收。其中蔬菜如:胡蘿蔔、冬瓜、銀耳、茭白、 南瓜、藕、百合、山藥、白扁豆、荸薺、番茄、薺 菜、平菇等;水果、乾果如 :梨、柿子、柑橘、香 蕉、芡實、蓮子、桂圓、花生、栗子、黑芝麻、核桃、紅棗、梨等;水產、肉類則可用:黃鱔、海蜇、海帶、 蛇肉、兔肉等。抵抗力差、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最好不要擅自選擇補品,而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補,以取得更好的進補效果。












適當「秋凍」





處暑時節,暑氣逐漸散去,涼意漸生,這時候穿衣保暖就成了一個重要話題,民間有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之說。


 


「春捂秋凍」是古人根據春秋兩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著方面的養生原則,但在現實生活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不能死搬硬套,凍得適度才行。秋凍」還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謝功能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更應及時增減衣服。




「秋凍」不僅局限於未寒不忙添衣服,還可引申為秋季的其他養生保健方面,如

睡覺不要蓋得太多,以免導致出汗傷陰耗津


 


早睡早起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起居作息也要相應調整。此時節,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為宜,中午時分應注意午休,有利於保養精氣。


 





處暑養生,防秋燥是重點。


 


中醫認為,

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

。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陰虛則可見咽干、口乾、鼻子干。另外,處暑前後,中午氣溫仍然很高,暑濕較重,脾被濕困住,也容易感到疲乏。


 


秋季燥邪當令,秋分以後為涼燥,秋分以前因有暑熱餘氣,故多見溫燥。病症多表現為頭疼、少汗、口渴、乾咳少痰、咽干不適、手腳心熱等,易與上呼吸道感染混同,這種具有明顯季節性的不適,主要與久晴少雨、秋陽暴烈的氣候有關。此外,處暑期間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複發或加重。因此,處暑時節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預防「秋燥」。


 


「秋燥」並不可怕,一般都比較輕,治療也比較容易,但家庭護理和調養十分重要,否則可能會纏綿不愈。「秋燥」原因很多,而飲食不當是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

初秋時節飲食應突出「清潤」,即養陰清燥,潤肺生津。


 


預防「秋燥」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精神調養,要儘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養物,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


 


睡子午覺


 


處暑前後,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生活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才能緩解秋乏。具體來說,應該改掉夏季晚睡的習慣,每天早睡 1小時。特別是老年人,應「遇有睡意則就枕」。

夜裡 11~1點,中午 11~13 點

,分別是子時、午時,老年人睡子午覺能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風險。


 


多伸懶腰解秋乏


 


早晚天氣涼爽,可外出跑步、打拳、做操、爬山。平時多伸懶腰也有解秋乏的效果。下午工作學習時間長了,伸個懶腰,馬上就會覺得神清氣爽、舒服自在。即使在不累的時候,有意識地伸幾個懶腰,也會覺得輕鬆。這是因為,伸懶腰能適當增加對心、肺的擠壓,促進心臟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大腦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適。


 


除濕熱 


 


處暑多暑多濕

,人往往感到頭重腦疼,則容易抑鬱、焦慮、倦怠、胸悶、胃口不好。而對於體質濕熱者來說,手心腳心常有發熱感,且在濕氣和熱氣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顯得黃而臭。


 





養脾胃


 


脾胃不僅能生化氣血,脾又能統血,與婦科關係密切相關,要知道月經、懷孕、分娩、哺乳,都是以血為用。若脾胃虛衰,不能生血統血,則經、孕、產、乳諸疾,均可發生。具體來說,脾胃虛弱會導致很多疾病如:月經過少、過多、先期、後期、閉經、崩漏、經前泄瀉等,帶下不止,子宮脫垂、不孕症等癥狀。


  


養肺氣


 


肺所「主」的是呼吸之氣和一身之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飧泄(消化系統疾病)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了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對於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而言,處暑要多注意保養,以防呼吸疾病發作。




處暑坐功   




運動不宜太過,盡量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活動,避免大量出汗,以傷陽氣,如明. 高濂著《遵生八箋》中的坐功:

每日寅時( 凌 晨 3 ~ 5 點 ),正坐,向左右轉頭,兩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 調息吐納,吞咽津液。

也可多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散步等。




 好物推薦:人蔘黃精膏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

由中醫思維+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更多精彩課程,敬請關註:




點擊「

閱讀原文

」立即訂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思維十 的精彩文章:

《中華醫藥》長壽老人的秘訣:每天兩勺,烏髮補腎還能美容!
頸椎病的治療,關鍵在這裡

TAG:中醫思維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