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日游之都江堰史

一日游之都江堰史

江堰市舊稱灌縣,是成都市代管之縣級市 ,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都江堰」因秦譽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稱為「天府之源」。

都江堰是國際旅遊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發祥地。

帶著這樣濃濃的文化棲息,相信這一定不單單是一場旅遊,更是一場文化的熏陶。不信,來看看吧!

美景在於它的外表,

但它的歷史總是能夠讓我們可以重新去審視它,

今天我們從這裡出發,

跟著小編來完成一天之旅吧!

一、灌縣古鎮

都江堰景區在都江堰市中心,景區與灌縣古鎮連為一體,站在古城上,一側是現代都市,燈紅酒綠。一側是千年古堰,景色奇秀,山水入懷。灌縣古鎮的古城牆城樓是仿古建築,但依舊讓人感受到歷史氣息濃厚。

灌縣古城——宣化門

二、南橋

都江堰南橋建於清光緒四年,也就是1878年。曾多次遭遇戰火焚毀,後又被洪水沖毀。1982年。國務院將南橋劃入都江堰文物保護區範圍。2008年汶川地震後又被判定為危橋,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並加裝了燈光亮化,現在的南橋基本上是在原址上後建的仿古廊橋建築,南橋真的是韻味十足,尤其是廊橋夜景更是都江堰的一絕。

都江堰南橋位於都江堰寶瓶口下側的岷江內江上,是南街與復興街之間的一座雄偉壯麗的廊式古橋。原著為「普濟橋」,修繕後的南橋被譽為"水上畫樓"。"雄居江源第一橋","覽勝橋"。

南橋——晝夜對比

三、都江堰景區

(1)都江堰景區門票

成人票 90 元,學生憑證可購優惠票 45 元,如果你是都江堰的市民或者有四川農業大學的學生證則可以享受超級優惠的市 民價 15 元/人。景區裡面的觀光車往返 15 元/人,單程 10元/人。(觀光車從碑亭到魚嘴)

(2)開放時間

8:00~17:30(12月1日~3月1日)

8:00~17:30(3月2日~11月30日)

都江堰景區——正門

走過南橋,前方的南橋廣場右方便是都江堰景區入口。

正前面,便有一組圓形噴泉,噴泉下有四根橫躺的鐵柱,這四根鐵柱名叫卧鐵,卧鐵是埋在內江"鳳棲窩"處的掏攤標準,也是內江每年維修清掏河床深潛的標準。

別看這幾跟卧鐵,相傳李冰建堰時在內江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深度的標準,後來演變為卧鐵。"深淘灘、低作堰"的6字水則,以及"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的8字格言,是都江堰歲修淘灘的尺度。歲修清淤時必須淘夠深度,以淘至見到卧鐵為準,如果淘灘深度不夠,內江河床太高,將減少成都平原來年春灌引水量,而如果淘灘過深,則會使過量的洪水湧入內江,導致內江灌區洪澇災害。

現有四根卧鐵分別是明朝萬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遊客在離堆公園內噴泉處能看到的這四根卧鐵的複製品,其真品還埋在內江河床下。

卧鐵→道功堰

看完卧鐵,我們繼續前行,在景區內從正門到伏龍殿的沿途。

可以看見噴水池和許許多多的歷史名人雕像,而在這條漫漫長路上還有一棵銀杏樹,這課銀杏樹被稱作張松銀杏,相傳是西蜀別駕張松親手栽種的,距今有 1700 多年的歷史,更因其樹根盤結如鶴足。民間有化鶴飛翔的傳說,所以被譽為「白鶴仙」。

走完這段充滿歷史文人氣息的石路,路的盡頭就是伏龍觀啦。

傳說李冰父子治水時曾在這裡將孽龍降服在離堆之下,取名「伏龍觀」。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間立有東漢時期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伏龍觀

伏龍觀所處的山頭就是離堆,前面逐漸變窄的水道就是寶瓶口了。離堆與對岸的山原本是一體的,古人為了節制水流用火燒石裂的方法將離堆與山體分離,開出了一條水道。岷江從寶瓶口流出的水進入了川西平原的灌溉水網,旱則引起侵潤,雨則堵塞水門,保證了約300萬畝良田的灌溉,是成都平原成為旱撈保收的天府之國。

寶瓶口

到了伏龍觀觀頂,向遠處望去,便是飛沙堰了。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勞卻是任何工程都無法取代的,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的高度剛好超過內江河床2.15米,它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緊急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地巧妙地利用離心力的作用和虎頭岩的頂拖作用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數百公斤的巨石,從這裡拋入外江,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功之妙。

飛沙堰

魚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頂端。它將奔騰而來的岷江一分為二,外江為原始河床,內江用於引流灌溉,它巧妙之處體現於兩點,其一是它利用內江河床低而枯水季節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寬,則洪水季節六成泄洪。所謂「分四六,平潦旱」正是這個道理;其二是魚嘴處於岷江中游第一彎的末端,它巧妙的利用了彎道流體力學的自然法則,即表層水流入凹岸,低層水流入凸岸。於是沙石含量較少的表層水自然湧入內江,而底層水則順著江彎的凸岸擠向外江,絕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滾動、留沉。所謂「四六分洪,二八排沙」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魚嘴

在魚嘴上吹吹秋風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不過我們的行程還要繼續前行,在魚嘴附近就是安瀾索橋啦。

安瀾索橋是嘉慶年間,有夫妻重修了此橋,兩岸行人可以安渡狂瀾,所以叫做安瀾橋,又叫夫妻橋,安瀾索橋現在是一座鐵索橋,橋面鋪有木板,鐵索由麻繩包裹。走在橋上,橋身搖搖晃晃,感覺還是很不錯的呢,小編在上面可是走了幾個來回才停下來的呢!

安瀾索橋

走過安瀾索橋。在對岸撲面而來的是一牆的許願牌。在許願牆上,掛滿了各種各樣的願望,而關於愛情的居多

走過這個橋。都江堰景區的旅程才算是經過一半了。可這裡才是美景和震撼的開場。沿著廊橋往上走試堰功堂。但是這裡已經不允許遊客登臨,但是這裡的植被茂密,負氧離子豐富,山路清幽靜謐,可以在這裡駐足停留閉幕懷情,感受寧靜,平靜心靈。

許願牆

沿著一條條美麗的山間小路向上走,半山處有座太極殿又名老君殿,殿面不大但是香火旺盛,殿前的平台可以俯瞰山下風景。

太極殿

繼續往前走,走到山頂便是玉壘關了,要說這個玉壘關可謂大有來頭。玉壘關有著 1100 多年的歷史,建於唐代貞觀初年,所處位置為臨江的虎頭崖,扼住松茂古道的咽喉,有「川西鑰匙」之稱。杜甫詩中所云「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說的就是這個玉壘關。

玉壘山頭,最迷人的莫過於在上面能一覽都江堰全景了。若是遇到陰雨天氣,在那上頭才曉得什麼叫如詩如畫。

玉壘關

繼續前行,也該下山了,沿著山上的小路往下一直走,走到半山俯視山腳,你會發現,不知不覺,已繞著都江堰景區走了一個圈了,前面正是南橋。

玉壘關山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川農都江堰校區學生會 的精彩文章:

TAG:川農都江堰校區學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