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政府大方「施恩」,英方喜獲片面最惠國待遇

清政府大方「施恩」,英方喜獲片面最惠國待遇

英國外相巴麥尊在給全權公使的訓令中提出,「給予任何一個外國的優惠,應即實施於英國」;但他又指出,如果中國同意割讓島嶼,可不提這一要求。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使英國獲得了遠勝於他國的權益,因而,《南京條約》對此並無規定。

英國外相巴麥尊

道光皇帝讀書像

耆英等人進行交涉的照會,表示只准英國一國在新開闢的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四個口岸進行通商貿易,並要求英國出面「講解」清政府不讓他國至新設口岸貿易的原由。璞鼎查根據英國政府的訓令,予以拒絕,表示「大皇帝恩准他國,均赴粵東外之四港口一例貿易,系英國所願,毫無靳惜。」中國政府與英國以外國家打交道,本與英國毫無牽連,更無必要與英國就此問題進行談判,這是稍有國際知識的人都知道的。但是,耆英等人不僅就此問題進行談判,而且將璞鼎查「毫無靳惜」一語,列入《中英虎門條約》。該條約第8款稱:「向來各外國商人止准在廣州一港口貿易,上年在江南曾經議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國商人一體赴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四港口貿易,英國毫無靳惜。」這實際是通過條約形式宣布,英國不反對其他國家獲得與英國在其他口岸通商的同樣的權益。若僅是如此,雖不合國際慣例,尚與中國無實害,問題更嚴重的是在此後的但書上:「但各國既與英人無異,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這就給予英國民人片面的最惠國待遇。

筆者限於史料,不能明確查出「一體均沾」的文句是如何列入條約的。但是,根據其他資料,似乎可以判明兩點:其一,這一文句似由英國方面提出的。早在1840年底,義律與琦善交涉條約時就在照會中明確提出:「惟請從前曾經貿易數港,即粵省之省口、閩省之廈門、浙省之定海三處,開准英國商船任意開往買賣……此所云准予英船在數港任意往來買賣等情,並非求准英國商船止可如此,即各國商船,俱可一然,准為貿易。惟從此之後,倘再允外國之人,在此外別港開市貿易,亦當準許英民商船同然赴往。」以此與上引條約文字相比較,大體是相同的。其二,清政府官員對此根本未引起應有的重視。根據傳統的儒家原則,大皇帝應當「懷柔遠人」「一視同仁」。清朝傳統的「天朝」對外體制雖有一整套「嚴夷夏之別」的防夷措施,同時又處處浸含著以「恩惠」來「王德化之」使其「向化」的精神。由此,清政府官員經常用「一視同仁」的原則,來處理對西方各國的關係,自以為「平允」,自以為「正大公誠」。然而,清政府官員所奉行的這一原則,根本不符合近代國際通行的準則;他們也根本沒有預見到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後來所強取的種種權益。片面最惠國待遇的條款,後來給中國人民帶來極大的禍害。

琦善像

廣東人民出版社委託宣傳

( 茅海建:《當代學人精品:茅海建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外起內應模式」與長江模式的爭論,革命起義策略歸於何處?
日軍使用兵力最多、作戰時間最長的是哪一場戰役?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