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波:神秘主義文化的泛濫,是民族的不幸還是科學的悲哀?

陳波:神秘主義文化的泛濫,是民族的不幸還是科學的悲哀?

文|陳波 來源《分析哲學——回顧與反省(第二版)》

尊重科學

按照韋伯斯特辭典的定義,科學主義是指「一種主張自然科學的方法應該推廣應用到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內的所有領域的觀點,是一種堅信只有這些方法才能有效地用來獲得知識的信念」。這一定義基本上是可接受的。更精確地說,科學主義應包括下述兩方面的內容:(1)自然科學知識是人類知識的典範,它可以推廣用以解決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2)自然科學方法應該用於包括哲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在內的一切研究領域,並規範這些學科的內容。整個分析哲學無疑屬於西方文化中的科學主義傳統。從人員構成角度看,邏輯實證主義者大都是物理學家、數學家或邏輯學家;日常語言哲學家大都具有語言學背景,因此,分析哲學家們大都是某一具體學科領域的專家,他們帶著深厚的學養、執著的信念、獻身的熱忱、理智的態度投身於哲學研究。即使僅就這一點而言,他們也足以令我們肅然起敬。邏輯實證主義是科學主義思潮的典型代表,這裡以基本上仍屬於這一學派的美國哲學家蒯因為例。蒯因是一位具有強烈科學意識的哲學家。他尊重常識,尊重經驗,尊重自然科學的發展成就。他曾強調指出:「……自然科學成就非凡,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它的各種假定。」蒯因早期曾經是一位具有鮮明的唯名論傾向的哲學家,但他中後期卻承認數學的類或者集合作為抽象實體而存在。在解釋如此做的原因時,蒯因指出:理由在於,它們對於自然科學做出了非直接的貢獻。當我們談到動物學上的種和屬(這些就是類)時,它們已經以較小的方式做出了貢獻。它們還以更複雜的方式做出貢獻。我們都知道數對於自然科學的重要性,數學函項和其他的抽象實體也是同樣重要的,假若沒有它們,世界的科學系統就會崩潰。數學家在過去數百年中已經證明,類或者集合足以達到這些目的:能夠使它們起到數、函項和其他數學實體所起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承認集合的原因:滿足我們的自然界系統的數學需要。

蒯因甚至把自然科學特別是精確科學作為哲學的最高典範,把自然科學的一般方法例如發生學研究法、觀察實驗法、歸納法、類比法、假說演繹法、邏輯和數學方法、行為主義方法、理想實驗法等引入哲學領域,並作為哲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從而使哲學本身自然科學化。在他看來,本體論與自然科學處於同等地位;認識論則是心理學的一章,因而是自然科學的一章。整個哲學與科學共處於一個知識連續體之中,而這個知識整體則接受經驗的證實或證偽。蒯因的這種相當極端的科學主義,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認識論中的自然主義與經驗主義,意義理論上的行為主義,知識論上的整體主義,本體論上的唯名論傾向與物理主義,邏輯研究中的外延主義等。

日常語言學派的科學主義傾向則表現在他們對經驗、常識與日常語言的強調與尊重。這裡以摩爾為例,他是第一個在哲學中以日常語言和常識為標準來反駁唯心主義的人。他認為,凡是違反日常語言的哲學命題都是不能成立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布拉德雷說:「時間是非實在的,空間是非實在的。」針對第一個命題摩爾反駁說:如果你的意思是指沒有一個事件在另一件之後或之前,那麼你一定是錯了;因為在午飯以後我去散步,以後又去洗澡,後來又喝了茶。針對第二個命題摩爾反駁說:如果你的意思是指沒有一件東西在其他東西的左邊或右邊,後面或上方,那麼你一定是錯了;因為這個墨水池就在這支鋼筆的左邊,而我的頭又在這兩件東西的上方。摩爾提出的反駁理由是指出這兩個命題違反日常語言的用法。同樣,摩爾又以常識為真理的標準,用來攻擊唯心主義哲學家所說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物質的東西不存在」這類玄妙之談。例如他在《對外部世界的證明》一文(1939)中論證說:「我現在就能證明有兩隻手存在。怎樣證明?通過舉起我的雙手並用我右手做出某種手勢時說,『這裡是一隻手』,而在用左手做出某種手勢時又補充說,『這裡是另一隻手』。這樣,只憑這件事實本身我就證明了外在事物的存在。」

分析哲學的科學主義傾向當然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哲學的科學主義綱領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是無法實現的。但是,分析哲學家們對於經驗、常識和科學的尊重,所具有的健全的科學意識和深厚的科學素養,卻是值得中國哲學家甚至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所仿效、學習的。中國傳統思維缺乏明顯的科學意識,對於科學技術缺少必要的尊重,而將其視為「奇技淫巧」「邪門歪道」,科學技術迄今尚不十分發達。在中國正致力於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本來特別需要科學意識的彰顯以及科學技術本身的繁榮。但是,令人十分遺憾的是,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神秘主義文化正以弘揚傳統文化之名,以謀取商業利潤之實沉渣泛起,捲土重來,充斥於各種大眾傳播媒介、圖書市場以及公共場所,堂而皇之地擠佔了大雅之堂,這其中包括各種巫術、占卜、風水這類書籍的出版,各種偽氣功、偽醫術的紛紛出籠,以及封建迷信活動興風作浪,等等。據報載,某市還成立了一個電腦算卦公司,主要為各種公司擇定吉日良辰和預測生意吉凶。更為可悲的是,這一現象不只是籠罩於底層社會,而是侵入了作為現代科學知識載體或作為「社會精英」的知識分子階層,其中許多人似乎喪失了起碼的科學判斷,從不敢公開站出來對此類現象說「不!」。實際上,某些「知識分子」或「文人」還披掛上陣,為神秘主義文化的勃興推波助瀾。這突出表現在《周易》研究中的非科學傾向:不只是肯定《周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意義和廣泛深刻的影響,而是正面肯定《周易》本身的科學價值,並試圖從中發展出某種新學問,如「周易預測學」等。這究竟是民族的不幸還是科學的悲哀?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我並不否認,神秘主義文化的泛濫有其社會學、心理學、認識論以及科學技術目前狀況方面的原因。首先,當代科學儘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確實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它去探索,有許多奇異現象它仍不能解釋。這就為各種前科學、准科學和偽科學的解釋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其次,社會大眾幾乎都有一種獵奇心理,希望在平凡的、世俗的、有眾多限制因而不太自由的生活中,有某種超越一般局限的事情或奇蹟發生,以獲得精神的滿足或心理的平衡,這又為各種前科學、准科學、偽科學解釋的出籠提供了社會的或心理的基礎。再次,科學家們由於學識和職業的習慣,對於各種奇異現象,除非有確鑿的證據,一般不加以否認;對於各種新的理論或解釋,除非有明確的反例,一般不加以反對和拒絕,而是讓它們留待以後的科學實踐去檢驗。有些科學家甚至會投身或鼓勵此類研究,例如,歷史上曾有許多科學家去研究鍊金術、長生不老丹等。由於科學家在社會中的權威形象,他們的默許、鼓勵甚至參與等於給神秘主義文化的泛濫發放了特許證,甚至做了廣告。最後,傳播或從事神秘主義文化還能獲得巨大的商業利潤,或能取得某種特殊的社會地位,這就為某些別有用心之徒提供了動力機制。凡此種種,促使了神秘主義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大泛濫。

我認為,儘管當代科學還有許多局限,不能對許多現象提供合理解釋。但是,當代科學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對於許多問題已有確定的答案,如永動機不可能造出來,人不能長生不死等。對於現代科學已提供確定解釋之處,不能再允許神秘主義文化猖獗。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像蒯因學習,尊重科學,學習現代科學知識,培養健全的科學意識。我們甚至有必要重提「宣傳科學、破除迷信」的口號,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抵禦神秘主義文化的泛濫。對於那些熱衷於說任何現代思想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都「早已有之」的研究者,我想提出這樣一個不等式:種子≠幼苗≠大樹,並提請他們注意黑格爾的一個著名說法:同一句格言,從一位初出茅廬的小夥子嘴裡說出來,與從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嘴裡說出來,具有完全不同的內涵。我還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對於神秘主義文化在當代中國的大泛濫,我們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應負什麼責任?特別是某些傳統文化研究者?

…………

《分析哲學———回顧與反省(第二版)》

書名: 分析哲學——回顧與反省(第二版)

作者: 陳波 江怡

ISBN: 978-7-300-26013-6

定價: 218.00

出版日期: 2018-08-31

關於本書

本書是對《分析哲學——回顧與反省》(第一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的修訂與擴充。本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為「西方哲學家論分析哲學」,收入18篇回顧與反思分析哲學的文章,作者大多是分析哲學領域的大家巨擘,包括馮·賴特、普特南、斯特勞森、達米特、約翰·塞爾、雅科·亨迪卡、理查德·羅蒂、P.M.S.哈克、雷謝爾、泰勒·伯吉、蘇珊·哈克、威廉姆森、斯科特·索姆斯等。

下卷為「中國哲學家論分析哲學」,收入了幾代中國哲學家的分析哲學論文,如金岳霖、馮友蘭、沈有鼎、洪謙、王浩、殷海光、江天驥、塗紀亮、陳啟偉、邱仁宗、成中英、林正弘、方萬全、馮耀明等,以及中國中生代哲學學者徐友漁、陳嘉映、王路、陳波、江怡等。全書反映了西方哲學家對分析哲學較為完整的權威闡述和中國哲學家在分析哲學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當代分析哲學歷史文獻。

關於作者

陳波

陳波,1957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領域為邏輯學和分析哲學。先後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美國邁阿密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日本日本大學做訪問學者或進行合作研究。主要著作有:《邏輯哲學研究》《奎因哲學研究》《悖論研究》《理性的執著》《與大師一起思考》《邏輯學導論》《邏輯學十五講》等,主編《分析哲學——回顧與反省》、《邏輯學讀本》、《邏輯與語言——分析哲學經典文選》(合編)、《意義、真理與行動——實用主義經典文選》(合編)、《蒯因著作集》(合編)等。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在國際A&HCI期刊發表英文論文近20篇。其學術成果先後多次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金岳霖學術獎」等獎勵。

江怡

1961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1991),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9),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並在多個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職務。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羅格斯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中國台灣東吳大學等做訪問學者或訪問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並在國內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研究領域為分析哲學、語言哲學、形而上學、維特根斯坦哲學等。主要著作有:《維特根斯坦:一種後哲學的文化》、《走向新世紀的西方哲學》(主編)、《思想的鏡像》、《現代英美分析哲學》(主編)、《分析哲學教程》、《當代西方哲學演變史》(主編)、系列文集《中國分析哲學》(主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中英文論文300餘篇。其學術成果先後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胡繩青年學術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

目錄

上卷 西方哲學家論分析哲學

分析哲學: 一個批判的歷史概述馮?賴特(陳波譯)

分析哲學: 內容、歷史與走向 P? M?S. 哈克(江怡譯)

當代美國分析哲學 約翰?塞爾(塗紀亮譯)

從內部看哲學的半個世紀 希拉里?普特南(王義軍譯)

分析哲學的興起與衰落 N. 雷謝爾(張力鋒譯)

分析哲學的兩種圖像 彼得?斯特勞森(肖陽譯)

語言的轉向 邁克爾?達米特(江怡譯)

理想語言哲學與日常語言哲學 理查德?羅蒂(孫偉平譯)

語言哲學與心靈哲學: 1950—2000 泰勒?伯吉(李紹猛譯)

近40 年來分析哲學的轉變 蒂莫西?威廉姆森(徐召清譯)

20 世紀的語言哲學 傑森?斯坦利(趙震譯)

分析哲學的起源、發展和主題 邁克?比尼(張桔譯)

分析哲學在美國 斯科特?索姆斯(彭杉杉譯)

分析哲學: 在科學主義和先驗論之間 蘇珊?哈克(李國山譯)

分析哲學中的分析 彼得?希爾頓(李國山譯)

分析哲學: 風格問題 J. J. 羅斯(李國山譯)

分析哲學: 理性主義對浪漫主義 阿勒特?邁塔(李國山譯)

誰將扼殺分析哲學? 雅科?亨迪卡(張力鋒譯)

下卷 中國哲學家論分析哲學

歸納原則與先驗性 金岳霖(鄧生慶譯)

論形上學的性質和方法 馮友蘭

真理底分野 沈有鼎

關於邏輯經驗主義

———我的個人見解 洪 謙

分析經驗主義的兩個戒條 王浩(康宏逵譯)

科學經驗論底征性及其批評 殷海光

20 世紀英美哲學中「語言的轉向」 徐友漁

弗雷格關於意義和意謂的理論 王 路

重議羅素對布拉德雷否定關係的批評 陳啟偉

《邏輯哲學論》對維也納學派的影響和經驗主義解釋問題 洪漢鼎

知識、語言和行動———維特根斯坦與近代西方哲學的困境 江天驥

後期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 塗紀亮

心靈活動的主體

———亞里士多德和維特根斯坦的理解 韓林合

維特根斯坦對先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兼談維特根斯坦的「現象學」 與胡塞爾的現象學的關係 張慶熊

「為辯解進一言」

———日常語言分析的一篇經典 陳嘉映

卡爾?波普爾和卡爾?馬克思 邱仁宗

論波普爾的基本陳述句 林正弘

哥德爾對卡爾納普的批判 劉曉力

對塔斯基「真」 理論的批評與重建 陳曉平

論本質主義 張家龍

以維特根斯坦之矛攻蒯因之盾

———論威廉斯對蒯因的「不確定說」 的批評 方萬全

蒯因的「兩個教條」 批判及其影響 陳 波

化約主義、典範理論、無政府主義

———現代西方自然科學方法論爭議 庄文瑞

休謨問題的不可解性與歸納的局部辯護 鞠實兒(李章呂, 任曉明譯)

回溯推理與科學發現的邏輯 朱志方

談談論理詞陳嘉映

克里普克語言理論再思考

———語義值的刻畫與指稱的確定 葉 闖

專名、摹狀詞與蓋梯爾問題 陳嘉明

意向行動與信念 唐熱風

一種物理主義的數學哲學 葉 峰

論知行之辨的三條路徑 陳亞軍

抽象與具體事物的區分 王文方

什麼是德性知識論? 知識的本質與價值問題 米建國

論「扮演上帝角色」 的論證 邱仁宗

規範性問題與自然主義

———當代分析哲學的一個範式性挑戰 鄭宇健

論分析哲學運動發展中的三大轉變 江 怡

分析哲學的分析

———關於分析哲學的對話 張志林 何朝安

分析哲學在中國 江 怡

分析哲學的一支中土異軍 周柏喬

中國古代的語言哲學

———邏輯和本體論 成中英(郭橋譯)

真理概念與先秦哲學

———論陳漢生的觀點 方萬全

中西哲學中的思想實驗 馮耀明

濠梁之辯的共鳴解釋 劉靖賢

從中國哲學的角度看分析哲學的價值 陳 波

致關心學術作品的你

人大出版社學術守望者

微信號 : xueshushouwangzhe

新浪微博:@人大出版社學術守望者

讀點好書 很有必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術守望者 的精彩文章:

政治無意識:從社會闡述慾望,從美學闡述政治

TAG:學術守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