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空間上撐開的家庭」、「城-鄉兩棲人」:中國二元社會新動向

「在空間上撐開的家庭」、「城-鄉兩棲人」:中國二元社會新動向

原標題:「在空間上撐開的家庭」、「城-鄉兩棲人」:中國二元社會新動向


農民走向城市仍然是當下的一個趨勢,但是與傳統社會科學預設的進入城市之時即疏離鄉村之時不同,入城的農民仍然與鄉村綁在一起。


有一種隨處可見的現象正在加深我們對城市-鄉村二元論的質疑,這就是縣域的「城-鄉兩棲人」現象。幾年前,中國城市規劃院針對山東安丘縣所做的社會調查報告中提到,當地的城市化有一種鄉城兩棲現象。後來北大社會學系的人類學博士生白美妃在同一地點進行田野調查。白博士的調查在中國城市規劃院團隊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發展,其調查以民族志式的豐富細節深化了之前的發現,而且在其初步報告中將「城-鄉兩棲人」及其生活環境概括為:「在空間上撐開的家庭」。如果將這一簡略的概括展開來看,會發現其中包含了一些重要意涵。

這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人身-家庭」在鄉村-城市空間上的撐開。對於這種城-鄉兩棲人來說,其生活環境是一個包括鄉下老家和縣域城市的時間地理現實範圍,其行動的單位往往是家庭而不是現代主義所預設的「個人」。白博士的另一個發現是「跨代際家庭」(包括年長父母)仍然是城鄉兩居的基本單位,也是經濟合作的單位。其經濟合作行為最重要的是投資買房,其次是(長輩)照看孫輩和(包括子輩季節性)照看農業。


這裡的「跨代際家庭」,其範圍指空間上撐開在縣城和村莊這樣一個伸開的場所或生活環境。必須強調「撐開」這個字眼。這裡的空間上撐開與傳統的城鄉之間的空間轉換不一樣,由於通訊(互聯網、物聯網)和交通改善使家庭、社區的時間地理現實被壓縮,同步性與重疊性增強,例如微信造成異地生活通過虛擬空間同在;由於高鐵、高速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在最近十幾年的飛速發展,在東部和中部地區,最偏遠村莊到達縣城的駕車時間也不過數十分鐘到一兩小時。基礎設施的變化使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例如,去年我在安徽績溪和潛山調查時,有幾次需要村領導召集村幹部或村莊理事會成員開會。參會的人中有不少人在縣城或更遠的地方居住。當我表示這種會議最少需要提前幾天通知時,對方說只要打電話、發簡訊或者微信通知一下,那些人當天就能來參加會議;即使遠在北京或天津的人,第二天一定能趕到。我們在潛山需要召集村莊理事會的一個老人來座談,中午才告訴他,兩個多小時後那位老人就從縣城坐車來到村裡。一問則知,老人平時住在縣城兒子家裡,如村裡有事情便回來參加。在同一個村,我們見到一個老人在房前屋後種了好幾片蔬菜地。該村是所謂的「空心村」,附近也沒有成規模的農貿市場。問一聲:您種這麼多吃得完嗎?上哪裡賣?老人說:我兒子周末開車來拉回城裡去吃。


以上這些現象或變化會影響人們對世界的感知和對世界的抽象與概括嗎?也許對研究者的影響要遠大於現實生活中的實踐者。一個安徽潛山的村小組長几乎不用任何考慮就會為本組的二十多戶人家建起一個微信群,然後通過這個群將本村和本組的事務發布出去。同一個村的村委會主任在用手機、簡訊或微信通知已經搬到縣城裡居住的村莊理事會成員(宗族族長)下午來開會時,兩地隔著幾十公里山路,使他考慮的唯一事實是那個村莊理事會成員需要兩小時車程。這些農民好像輕而易舉就穿越了社會科學一百年前搭建的城/鄉、現代/傳統大壁壘。

再一個相關的問題是,如果按照城市-鄉村二元的視角,這些地方是所謂「人口流出、空心化」的村莊,缺人缺管理資源,因此只有撤併才能拯救。但是如果從鄉-城一體的角度,這些「空心村」是充滿人煙的,只是這些居民的一部分時間在村裡,另一部分時間在城市。他們是兼業農民和兼業市民。這樣的村莊應該稱作「空間上撐開的村莊」,即自然村落的居民生活和生計擴展到域外(村、鄉、縣或省市外),自然村的物理邊界不再是生活環境-社區的整體和固定範圍。


(作者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編輯:萬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論周刊 的精彩文章:

「西方主流話語」正在發生變化……
【重磅】權威黨史專家深度解碼中國歷史上「最清廉的機關」

TAG:理論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