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不聽話?可能是生病了
孩子總是不聽話?可能是生病了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劉靖在門診中遇到較多錯過了最佳治療期的"不聽話"孩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兒童精神科醫生比較少,家長求醫比較難;另一方面,也和家長相關知識的缺乏有很大關係。
提高兒童精神科醫生的數量很難立竿見影。對於廣大家長來說,最快的方式或許就是增加自己相關方面的知識儲備。
劉靖說:「對待孩子要特別細心地觀察。如果孩子在言語、智力、情緒、行為等方面存在問題,且不同於其他普通孩子,或者與過去相比,孩子在言語、情緒、行為等方面發生了比較持續的令人擔心的變化,那麼就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就診,確定是否存在心理問題或精神障礙。」
劉靖表示,對於兒童少年來說,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所易罹患的精神心理疾病有所不同;不同的疾病,臨床表現也各有特點。比如:孤獨症常常起病於嬰幼兒時期,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的刻板重複,具體表現為缺少交往興趣,對他人呼喚缺少反應,迴避他人目光,言語發展落後,交流困難,痴迷於某些活動或事物等。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抽動障礙常常在學齡前期出現癥狀,這兩個常見的疾病有哪些表現呢?劉靖解釋說,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動症,主要表現為注意障礙、活動過度和好衝動,具體癥狀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頻繁地做小動作、或跟周圍同學說話,寫作業心不在焉、磨磨蹭蹭、需要家裡人督促,做事情衝動、不考慮後果,還經常丟三落四,等等。抽動障礙則表現為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如:擠眼睛、聳鼻子、咧嘴、聳肩膀、梗脖子、清嗓子等,當孩子出現上述問題時,要考慮到這兩種疾病的可能。
自青春期左右,抑鬱症、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患病率則會明顯增高。當孩子出現持續的情緒低落,甚至有輕生的觀念或自傷自殺行為,一定要及時就診,確定是否存在罹患抑鬱症的可能。當孩子間斷出現情緒低落和情感高漲,要注意雙相障礙的可能。而當孩子出現幻覺、毫無事實依據地堅信被人議論或被害,或自己莫名其妙地笑,或有一些很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和想法,要考慮到精神分裂症的可能。這些疾病都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社會功能,及時診治非常重要。
兒童精神障礙的種類非常多。除了上述疾病外,孩子還會罹患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選擇性緘默、軀體化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對立違抗障礙、品行障礙、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睡眠障礙等疾病。了解這些疾病也非常重要。
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整體精神活動都應該予以關注,如果孩子發展落後,或出現一些「怪異言語」 「情緒問題」「異常行為」,持續2周或者更長時間,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或人際關係等,或給孩子造成明顯痛苦,就應該引起家長警惕,需要帶孩子去醫院診治。
父母生育年齡大易導致孩子罹患精神障礙
劉靖指出,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患病率高和很多因素有關係,包括生物學和非生物學因素。遺傳因素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學因素,如果父母罹患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多動症、抽動症等疾病,那麼孩子就有比較高的風險罹患這些疾病。
此外,隨著全面開放二孩政策的實施,高齡產婦增多,尤其是二孩政策剛出台時尤為突出,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需特別關注。除了關注同胞競爭等問題之外,高齡孕婦所生子女罹患21-三體綜合征即唐氏綜合征的風險會增高,孤獨症風險也會增高。劉靖引用了美國一項涵蓋了253347名父母資料的調查,結果顯示,女性生育年齡超過35歲,男性生育年齡超過40歲的父母,第一胎子女罹患孤獨症的風險,是年齡低於這兩個歲數的父母所生子女的3.1倍。
另外,媽媽在懷孕時有病毒感染,服用某些藥物,或罹患糖尿病、妊高症等疾病,或有明顯的情緒問題,或孩子出生時出現窒息、腦出血等狀況,也有可能影響胎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增加孩子出現神經發育障礙或精神心理疾病的風險。
與此同時,環境因素與兒童少年精神心理健康關係也很密切。家庭環境不良、父母不和、教育方式不當、學習壓力過大、老師的不良教育方法、以瘦為美的社會文化,以及自然災害、性侵害等創傷,也會增加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礙的風險,或成為孩子罹患精神障礙的誘因。
因此,對於兒童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應從預防角度積極開展工作,從而減少兒童少年出現心理問題或罹患精神障礙的風險。
來源:央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