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與王陽明心學

儒與王陽明心學

在曲阜開會,公司組織游三孔,在這孔子故里,東方的耶路撒冷,發現自己對儒家有很多東西還是一知半解。只能簡單寫寫。

孔子和儒學

按馮友蘭觀點,公元前七世紀,隨著封建制的解體,貴族的教師們,甚至一些貴族本身,流散在庶民,教授典籍,同時,在婚喪祭祀和其他典禮中,向禮為生(就是司儀、主持人),這種人就叫做儒。後世就把這種由孔子創立的學說,稱為儒學。

在孔子之前,已經有了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又叫六藝)的內容,六經是先古文化遺產。孔子是六經的修訂者,亦是集大成者,孟子贊曰,「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

(圖:今日攝於孔廟)

孔子的思想很難幾句話說完,除了儒學經過後世發展,範圍廣博之外,孔子本人沒有直接著作,都是靠弟子們記錄流傳下來,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叫做「述而不作」,因為先秦時代只有官方著作,沒有個人著作的。

按照梁啟超觀點,世界哲學大致可分三派。印度、猶太、埃及等東方國家,專註重人與神的關係;希臘及現代歐洲,專註重人與物的關係;中國專註重人與人的關係。

那麼孔子的思想,尤其如此。其實他是有一整套的社會道德標準,和個人行為規範。

我認為孔子的社會理想,是每個階層都按照一定規矩行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時每個族群也得到自己的回報,「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個維繫社會運行的規矩就是「禮」。

孔子認為個人的行為最高準則,就是「仁」,包括「克己復禮為仁」,包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據說《論語》里,「仁義禮智信」當中出現最多的就是「仁」字。

王陽明心學是儒學的一支。

儒學經孔子創立,漢武帝時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的建議下登頂,後世逐漸成為主流。宋明理學其實就是基於儒學發展而來,王陽明心學雖然很多觀點反對理學,然其本身也是儒學的一支。

有一種說法,能做到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其實心學所有的觀點,對個人現實意義的指向,最終只有一點,就是教你如何做聖人。王陽明十二歲的時候就立志要「讀書做聖人」,這種對於自我完善的極致追求,正是儒家思想最深刻的體現。

王陽明格竹子把自己格病了的著名案例,就是在「格物致知」的經典理念上下功夫,儒家是入世的學問,在耳熟能詳的「修齊治平」之前,其實還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些內容從孔子到陽明都是一脈相承的。

最後還是回到孔子,萬世師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私人教師。但跟今天的老師概念相當不同,因為他當時主要目的之一是宣傳個人理念,所以在魯國做官,周遊列國的時候都帶著徒弟的。

另外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孔子沒有封神。後世的稱呼主要是「大成至聖孔子先師」,或者「大成至聖文宣王」,但是沒有封神。儒釋道常被並列談起,佛教諸神就不提了,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早已被神話為太上老君,在天庭是有位置的,西遊記里還燒練孫悟空。儒也有教,但是孔子的神話地位好像沒有沒有那麼強烈,以後有機會再琢磨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讀書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王陽明心學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