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BAT布局監管科技做「金融大腦」 科技助力監管成趨勢

BAT布局監管科技做「金融大腦」 科技助力監管成趨勢

本報記者 李冰

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正重塑金融商業模式,也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而在金融監管方面,《證券日報》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以及互聯網巨頭藉助自身在技術或數據方面的優勢,正在推動監管科技的升級。

BAT頻頻「落子」

監管科技

今年8月16日,京東金融研究院發布監管科技報告《Suptech:監管科技在監管端的運用》,報告指出,金融科技帶來了新的風險場景和風險特徵,也需要監管機構「以科技對科技」去積極應對。「監管科技在監管端的應用有兩大驅動因素: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金融監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監管機構渴望獲取更加全面、更加精準的數據;另一方面,監管部門面對金融機構報送的海量數據,需要藉助科技提高處理效率和監管效能。」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去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開始「去金融化」,自稱為金融科技公司,而助力金融科技監管升級便是其轉型的核心方向之一。其中BAT利用自身在AI、大數據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其布局速度位居行業前列。

在互聯網巨頭中,百度較早宣布了其在助力金融監管方面的成果。去年5月份,百度金融(現度小滿金融)宣布,與貴州省政府金融辦、大數據局聯合推出「貴州金融大腦」,成立國內首個打通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互聯網數據的中小微企業智能融資撮合平台,提供中小微企業綜合評估系統、融資撮合、智能監管等功能。

據悉,利用「百度大腦」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貴州金融大腦」可以提取多個數據維度的信息,並在機器學習的基礎上形成企業畫像和綜合評估報告,精準評估企業信貸風險,同時採集分析數個日常生活信息指標,進行貸後風險預測和監控。同時,大幅提高金融監管智能化水平,可用於開展區域金融監管監測的全新探索。

而在阿里巴巴方面,通過螞蟻金服,其布局速度亦走在行業前列。今年4月份至今,阿里巴巴已與北京、廣州、西安、天津等至少7家金融局(辦)達成合作,裝備「螞蟻風險大腦」,提升科技監管能力,防範涉眾金融風險。目前,更多地方監管部門也在密集考察、調研中。

據悉,「螞蟻風險大腦」可以根據金融風險特徵及各地方監管機構提供的專家經驗建立風險模型,從企業股權、工商合規、產品經營、輿情分析、負面涉訴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計算出相關從業金融機構的非法金融風險、業務風險及合規風險,實現風險定性後,為監管部門提供處置依據。

騰訊則在2017年底與深圳市金融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開發基於深圳地區的金融安全大數據監管平台,通過金融風險的識別和監測預警,助力地方金融監管,保障金融業務安全,防控金融風險。

資料顯示,騰訊安全自研的金融安全大數據監管平台——靈鯤,在落地深圳示範點之後的100天內,政企協作效應明顯,先後預警兩批共22家金融風險公司,其中一家已經立案,一家提交國家處非聯辦發出預警。除此之外,該平台目前已經實現深圳當地金融機構全覆蓋,預判準確率95%以上。

互聯網公司

為何熱衷參與科技監管?

為何互聯網公司會頻頻與監管部門合作推動監管科技發展?近日京東金融研究院發布的《Suptech:監管科技在監管端的運用》中指出,金融監管機構除了自身加強技術研發之外,也在尋求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等第三方機構合作的研發模式。

報告認為,這種合作的模式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節省研發成本,同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被監管機構進行監督管理,因為「在與被監管機構進行合作的過程中,也更容易發現其存在的問題,並有針對地、及時地進行相應指導,幫助其做好合規端的監管科技建設」。

同時,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互聯網公司與金融監管機構的合作,將有助於其在金融機構大規模的科技升級中獲取更多的業務機遇。目前,主流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都在大幅提升科技投入,這對轉型金融科技的互聯網公司具有很大吸引力。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各地監管部門與科技企業的合作推進,互聯網金融的地域性將被抹平,各地風險防範經驗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共享,這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成為大勢所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