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毛澤東選集》讀後淺想

《毛澤東選集》讀後淺想

《董鄉文學》雜誌選稿平台第 709期

《毛澤東選集》讀後淺想

作者:任子敏

近來,通讀了《毛選》一至四卷,現在談談讀後粗淺的感想。

這是一部反映毛澤東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富有鬥爭精神和鬥爭智慧的著作。

從《毛選》中的《井岡山的鬥爭》一文中,我們知道,1928年的井岡山根據地,處於「四圍白色政權包圍中間」,是「一小塊紅色政權區域」,而國民黨蔣介石已建立了全國統治,兩相對比,強弱大小如此懸殊,即使像林彪這樣的軍事奇才也不免發出「紅旗能打多久的」悲觀疑問。在常人看來,以如此小而弱的力量推翻大而強的蔣的統治,無疑是以卵擊石,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事實已證明,就是這「星星之火」最後「燎原」,小而弱戰勝大而強,建立了新中國。作為小而弱團隊「領袖」的毛澤東是如何指揮團隊取得勝利的呢?這其中的「秘訣」是什麼呢?

矛盾·鬥爭·實踐

哲學是人一切思想與行動的指南。最代表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文章是《矛盾論》和《實踐論》。毛澤東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充滿矛盾,矛盾時時處處存在,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其《論持久戰》以及建國後所寫《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論十大關係》都是正確運用「矛盾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範例。《論持久戰》對中日矛盾的深入剖析、準確預測舉世共認。既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鬥爭就是解決矛盾的唯一法則。毛澤東一生的信條就是鬥爭,他說「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既然鬥爭,那麼,第一,要敢於鬥爭,要有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第二,要善於鬥爭,要講究鬥爭策略。矛盾有其特殊性,要充分認識和把握矛盾的具體實際情況,確定路線、方針、策略、辦法。比如毛澤東在《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文中,就具體分析了井岡山根據地存在的特殊矛盾形成的具體原因。如果按馬列革命的一般原理,應該在城市搞暴動,先城市後農村;而毛澤東發現了中國革命的特殊性,確立了先建立農村根據地而逐步包圍城市奪取城市進而奪取全國政權的方針,事實證明是英明正確的。發現、認識、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及策略辦法是毛澤東的過人之處。鄧小平的過人之處,也是深刻把握住了矛盾的特殊性,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這就是鄧小平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建立和「一國兩制」和平收回香港的理論依據。那麼又該如何認識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呢?就是在調查「實事」的基礎上「求是」——研究事物的規律,不唯本本,只唯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實際情況做事辦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是毛澤東著名論斷,已成名言。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是毛澤東在親自調查基礎上寫成的。通過調查研究,毛澤東堅信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農民,革命勝利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毛澤東說:「情況明,決心大,辦法多。」這三點就是解決矛盾問題的要素和邏輯。而三要素中,情況明是第一要素。而要做到「情況明」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調查研究,而調研就要參與實踐。毛澤東是實踐論者,強調理論聯繫實際,主張學以致用,學中干,干中學,特別注重老實學習,當小學生。

結合· 區別· 聯合

毛澤東最善於把馬列一般原理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對社會作深入分析。他把社會人群分為階級,又把階級分為階層,階層又分出小階層;按經濟狀況來劃分,經濟狀況不同,政治態度也不一樣。這是總的基本的劃分。這種劃分的目的是為了明確誰是階級敵人,誰是朋友,誰是同志,誰是同盟。這樣就可以區別對待,爭取聯合多數而反對主要敵人。到晚年,仍根據經濟狀況,歷史狀況和政治立場把世界劃分為三個世界,這一全球戰略思想至今仍發生著影響。但這種劃分與鬥爭不是絕對的、教條的,而是因勢而為,根據情況變化而靈活採取相應策略。

因勢·轉化·政策·策略

毛澤東有幾篇講「形勢與任務」的文章,都是及時、精闢分析當前形勢進而提出新任務、新政策、新策略的著名篇章。抗日戰爭一爆發,又逢西安事變,毛澤東審時度勢,因勢而變,變反蔣為聯蔣,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只要抗日的都是愛國的可以團結的人士;打土豪分田地的農村政策變為減租減息,甚至軍隊也開展大生產運動,自給自足;派武工隊到敵後開展游擊戰爭,壯大人民武裝,配合正面戰場;黨內整風,提高黨的領導力、戰鬥力。正是這一時期,共產黨利用暫時的有力時機,因勢而為,保存了實力且擴大了武裝。當抗戰結束,蔣要打內戰時,毛又因勢提出了新的政策和策略,變聯蔣為反蔣,以打對打,以談對談,直至「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爭也變為運動戰而發展到決戰。農村開展土地革命,把土地分給農民。開始學習管理城市。而蔣除了忙戰爭,不去做其它有為的改革,導致軍心民心渙散,一敗塗地。

命門·優點·弱點·外援

毛澤東把馬列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善於抓住敵我的命門。他認為中國革命的最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實質就是土地問題,共產黨只要把土地分給農民,農民就會擁護共產黨,就會武裝起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農民佔中國農村人數的絕大多數,而且大多沒有土地,土地就是農民的命門。一旦把農民武裝起來,就掐住了蔣介石的命門。蔣介石忙於戰爭和政治內鬥,不顧民生,特別是置農民死活於不顧,這正成了蔣的致命弱點,而這正成了毛的最大優勢,所以蔣外強中乾,而毛外弱內強。長期戰亂,民不聊生,民怨沸騰恨老蔣,共產黨分田地,愛護百姓,爭取了民心,最終取勝是必然的。

即使民心傾向共產黨,單是內戰,蔣軍事勢力還是十分強大,共產黨爭得天下還需要很長很艱苦的爭鬥。抗日戰爭的爆發傷及國民黨政權的元氣,而共產黨武裝抓住機遇越做越大。國民黨軍隊與日本軍隊七次會戰,節節敗退,軍力大損,共產黨武裝到敵後農村發展抗日武裝,日益壯大,到抗戰結束,武裝力量已夠與國民黨一決雌雄了。敵後農村是共產黨的優勢,正是國民黨的弱點。

到日本投降時,毛提前把幹部抽調到東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林彪率軍進駐東北,又一次掐住了蔣的命門。毛澤東雖一貫強調「獨立自主」,但也很重視外援,特別是蘇聯的支持與援助。如果沒有蘇聯的支持與援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與建設是十分艱難的。所以毛澤東稱讚斯大林是中國人民的朋友,蘇聯利益與中國人民利益一致。進軍東北建根據地,就有北依蘇聯援助的戰略考慮。接著三大戰役,擊潰國軍主力,蔣一敗塗地,收拾殘局,敗退台灣。

愛民·平等·清廉·唯才

共產黨初心真心愛民,把土地分給農民是給農民真正的利益;軍隊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真心愛民的具體表現。「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而老蔣除了忙戰爭搞內鬥,幾曾給老百姓辦過實事好事?因此失去民心。而軍隊派系多多,互相傾軋,軍官腐敗,士兵受壓,因此軍無鬥志。共軍則官兵平等,總司令與馬伕平等,官兵一致,鬥志昂揚。清廉如水,更不待說。國民黨的腐敗有目共睹,罄竹難書。毛澤東搞五湖四海,唯才是舉,連國民黨都驚呼「人才怎麼都跑共產黨哪兒去了?」

毛澤東說當領導就是「出主意,用幹部」,「政治路線確定以後,關鍵是用幹部」 。蔣的哪些政治賭徒,腐敗軍官怎能是毛周朱劉這些人的對手呢?

毛澤東著作博大精深,越讀越思越精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鄉韻鄉情 的精彩文章:

我的小米情結

TAG:鄉韻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