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松美術館迎來首個雕塑展——「感同身受」 探尋藝術的感性本體價值!

松美術館迎來首個雕塑展——「感同身受」 探尋藝術的感性本體價值!

中國藝術現場 關注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

GIF

感同身受

學術主持:范迪安

策展人:劉禮賓

展覽統籌:王端

參展藝術家:田世信 隋建國 展望 姜傑 向京 王偉 梁碩 耿雪

主辦:松美術館 華誼兄弟藝術公司

協辦:松風雅集

展覽日期:2018年8月24日 - 2018年11月25日 當前營業時間為10:00 - 18:00 (周一閉館)

展覽地點:北京市順義區格拉斯路 松美術館

來源:絕對藝術(ID:absolute_art)

2018年8月23日,帶有探討和思索視角的中國當代雕塑大展《感同身受》在松美術館一周年之際亮相。

此次展覽松美術館聯動中央美術學院,邀請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擔任學術主持,策展人為中央美院副教授劉禮賓,共同呈現了老中青三代八位藝術家田世信、隋建國、展望、姜傑、向京、王偉、梁碩、耿雪的40餘件雕塑作品。

展覽開幕現場

本次展覽藝術主持、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認為:藝術的感性本體價值,是當代藝術從創作到傳播都需要重新認識和方面,《感同身受》這個展覽提出了一個既老又新的話題。

開幕式現場,藝術家田世信致辭

根據八位在展藝術家作品特點,策展人將展覽分成了兩個單元,即「體覺」與「色醒」。 在策展人看來,「感同身受」是一個表達感激之情的辭彙,慣常解釋是在你、我感知的相同性的角度展開。如果我們將「感同身受」拓展開來,在「你」、「我」之外引入藝術作品,將藝術家和作品的關係、觀眾與藝術作品的關係納入其中,便可以很大程度上豐富這個成語的內涵。

策展人劉禮賓進行專場導覽

藝術家展望進行專場導覽

做此「豐富」的目的,一方面意在揭開藝術家身體與作品材質之間關係的特殊性(體覺);另一方面意在凸顯藝術家在作品表面的細緻處理所帶來的特殊觀感乃至觸感(色醒)。同時,通過對這兩點的強調以期望喚醒作品的和觀眾的共鳴關係,這個「共鳴」,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視覺愉悅,而是作品對觀眾全身心感知的一次調動,使其「感同身受」。

★體覺

每個身體都有獲得新生的契機,或來自內在感悟和激越,或源自各種鍛煉手法的塑造和喚醒。雕塑家手下的作品同樣具有此類特徵。作品無論具象或者抽象,這些「身體」藉助他們,破掉了以往「風格」所賦予的外皮和類型,蛻變為新的真實。同時,賦予我們新的認知和感受。

田世信《老子——剛柔之道》

雕塑家田世信,對具象雕塑多年的浸潤和堅守,是他對雕塑材質的把握和處理方面達到了盡精微的程度。藝術家展望、姜傑、隋建國、梁碩、耿雪這五位藝術家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的雕塑系的教師,他(她)們在多年學習、教學、創作過程中,和雕塑泥建立了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觸摸關係。

隋建國《肉身成道》(視頻截圖)

隋建國對所受教育帶來的視覺習慣的進行排斥,以「盲人」的狀態激活身體在場,而這個身體聚集著他過往六十多年的「記憶」,這裡面既有規訓,又有專業教育的印記, 還有各種經歷的留存。遮蔽視覺狀態下的釋放,讓這些雕塑泥轉印了他身體運動下的每一次細微動作。

隋建國《雙子座》 漢白玉、黑花崗54×61×45cm 2009

此次展出的《雙子座》作品,是他在拳擊雕塑泥狀態下所獲的印記。拳擊手套的使用,使他根本無法像以往一樣用手進行傳統意義的塑造。塑造工具的陌生化,一方面是為了展現身體所不習慣展現的層面;另一方面,這種極端地對雕塑泥的處理方式, 也喚醒了雕塑泥以往不被人所知的另一種「物性」。

展望 《第86尊聖像》

展望作為春秋時期儒學先驅柳下惠第八十六代傳人,承擔了為山東老家和故里重塑 「聖像」的義務。於是從 2008 年 5 月 22 日開始,公開用二十多天的時間砸毀了 85 尊泥塑 聖像,每砸毀一尊,再供上新的一尊,直到第 86 尊聖像被供上。他希望把這個僅存的《第 86 尊聖像》連同 85 尊聖像的殘骸一起放置於新的「和聖祠」(博物館),使當地的族人在參 拜的時候不僅看到祖先的聖像,還可以看到和回想這「破與立」的不斷重複的歷史。

梁碩《什麼東西-#4》

梁碩之所以一畢業便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與對雕塑技法的推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什麼東西》系列作品可以視為他對「塑」的警醒和反思。拉動雕塑泥所形成的負空間被賦 予實體,「非形」的過程也是雕塑泥本身特徵彰顯的過程。

耿雪《米開朗基羅的情詩》(視頻截圖)

耿雪《米開朗基羅的情詩》把雕塑家在工作室的泥塑作品過程進行了記錄。耿雪在創作這件作品時,一方面體會米開朗基羅所寫的情詩,一方面和所塑的男人體進行對話。

王偉 《行》

王偉手下的人物肖像則和日常感知緊密相連。他對作品體量的控制和細膩處理在當下的雕塑界並不多見。作品《行》的原型來源於藝術家王偉的一次寫生創作,而後回到工作室進一步加工和再創造而 成。王偉特意改變了寫生原型中成年男裸體的形象,以少年未完全成熟的身體,運用古典的 藝術雕塑手法創造出這件平衡而剋制的大體量雕塑,整件作品給人一種含蓄內斂的沉靜之美。

★色醒

圖像時代以後,雕塑的著色成為一種現象,或成為提示並凸現現實的手法;或成為漫畫現實,與歷史、虛擬或夢幻未來鏈接的手段;同時也成為反諷和調侃流俗的利器。色醒之醒——色自身覺醒;驚醒現實。色醒,也是非色,指出色相世界的相待性,也就是其虛幻本質。

藝術家向京

向京《行嗔》

向京慣用身體作為參照,雕塑作品從體現神性,到表達人性,到反思「非人性」。《行嗔》是向京「S」系列中三件以「蛇」的形態展現主題的作品之一。《行嗔》的主角是一 條暴怒的紅色蟒蛇,它生而具有人的口腔和牙齒,充滿暴虐的力量和行走的憤怒,昂頭怒目 凝視著觀者,不靜不止,能量畢現。整件作品凝聚了生命力量之中狂暴的狀態,在形狀之外, 「S」如一條路徑,向觀眾展示出向京試圖表現的主題——慾望和關係。

姜傑《向前進 向前進》

姜傑以芭蕾舞為母題,闡釋了在作品《向前進 向前進》的表面下暗藏的青春回憶情緒。影像作品中的人物反映的是對青春的追憶,一種年少時未完成的心愿的如願。這件作品主要由從中央芭蕾舞團收集的1000多雙舊舞鞋組成。在巨大的椎體裝置中,破損的舞鞋承載著每個舞者的獨特故事,而這些破舊的舞鞋恰是對於芭蕾舞唯美經典的背面呈現。

姜傑《在》

之所以把展覽名字定為「感同身受」,並獲得展覽參與者的一致共鳴。一方面得益於現實、媒體的刺激,讓受眾的身心都處於一種不停被「激活」的狀態,不管這種「激活」是不停打破你的底線,讓你死去活來,充滿焦灼和失落,這是充滿不可預知性的當下中國人的一種現實處境;還是將自我與更多的熟悉,或者素不相識的的人的鏈接,使其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命運的共同點,明白宿命的不可違逆。

松美術館美景

另一方面,也得益於藝術家超前的直覺感受力和優秀的藝術表達力。見微知著,「體覺」或者「色醒」的藝術家,或者通過感知自己飽經風霜的身體,或者通過蘊含著完整世界所有信息的表面,告知你一個現在的世界,或者他們所預見到的世界。或許他們無意做一個預言者,但是他們感覺到了他們展現出的「當下」。這個「當下」集聚了過去,明確於當下,指向了未來。「現實性」本來就是「未來感」。

華誼藝術副總裁王端

如擔任此次展覽統籌的華誼藝術副總裁王端所說:我們認真的對待每一個在「松」舉辦的展覽,希望通過展覽和各式各樣的活動與觀眾建立密切聯繫,讓觀眾在享受作品與體驗藝術的同時,也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思考。從開館之初王中軍先生就曾說過,希望在「松」做一個雕塑展覽,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雕塑、了解當代藝術。因此無論是學術內涵還是表現形式都下足功夫,期望可以帶給觀眾一場「感同身受」的藝術探索。

松美術館美景

此次展覽對「松」來講只是一個開篇,未來針對雕塑、裝置等藝術表現形式「松」還將繼續探索。明年三月與龍美術館聯合舉辦的大型巡展——「路易絲·布爾喬亞:永恆的絲線」又將是一場松林間雕塑與現代藝術的盛宴。

中國當代雕塑藝術與松美術館室內外凈白而富有禪意的空間相結合,打造出一場獨有的自然與雕塑的對話,讓觀眾置身整個氛圍之中,觀看並體會中國當代雕塑所呈現出的魅力。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11月25日。

感同身受

展覽日期:2018年8月24日 - 2018年11月25日 當前營業時間為10:00 - 18:00 (周一閉館)

展覽地點:北京市順義區格拉斯路 松美術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現場 的精彩文章:

藝術品有沒有前世今生?這個展覽給出了19個答案

TAG:中國藝術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