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顏真卿:提筆吞山河,亂世安天下

顏真卿:提筆吞山河,亂世安天下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姜 鵬

在上兩期的專欄中我們談到:藺相如和賈耽的大局觀,體現在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的品德上;賈詡的大局觀,體現在把握形勢走向的判斷能力上。但對於社會精英階層來說,比這兩者更重要的是,大局觀最終還應該落實在擔當上。尤其是當國家遭遇危難的時候,不管能力是否足以應付,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去擔當。

亂世名臣的立世之道

中唐名臣顏真卿(709年~784年)為今日之世人所知,多半是由於他的書法成就:他是唐楷的集大成者,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僅次於王羲之。《資治通鑒》在講述中唐複雜的歷史場景時,也把顏真卿作為重點人物進行了描述,卻隻字未提他的書法成就。

事實上,顏真卿在那個時代享有崇高的聲譽,並不是因為他的書法成就,而是源於他對國家的滿腔忠誠和處事立世的一身正義。(清代陸恢《魯公寫經圖》,描繪唐代書法家顏真卿(世稱顏魯公)寫經的故事。)

顏真卿出生在一個文化世家。這個家族從六朝以來就盛產文化名人,南朝著名文學家顏延之(384年~456年)、《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531年~595年)、初唐大學者顏師古(581年~645年),都是出自這個家族。顏真卿的母親則出自另一個以書法為世代相承家學的名門——殷氏,這使得顏真卿天然具備優秀的文化基因。

顏真卿踏入仕途是在唐玄宗時代,不久就遇上楊國忠當權。性格耿介的顏真卿和其他正直的臣僚一樣,遭到楊國忠的排擠,被外貶到平原郡(舊城牆遺址於今山東德州陵縣,但在唐代,平原郡也屬於廣義的河北地區,離安祿山駐地不遠)做太守。顏真卿到平原郡上任,是在公元753年,兩年後就爆發了改變唐代歷史的安史之亂。

到平原郡上任後不久,顏真卿就覺得安祿山(703年~757年)種種跡象可疑,便以防洪為名,增高城牆、疏通護城河,並在暗地裡積極儲備糧食,招募壯士。為了不引起安祿山的懷疑,顏真卿外示閑暇,時常與賓客泛舟飲酒。安祿山果然不以書生為慮,也就沒有對顏真卿採取措施。

安祿山本姓康,名軋犖山,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人。父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為中亞古代民族,屬於歐羅巴人種中的伊朗人種),母為突厥巫師,信仰祆教。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於范陽(今北京一帶)起兵,發動叛亂。叛軍來勢兇猛,而朝廷素無防備,地方官員逃的逃,降的降,河北大部分地區瞬間為叛軍所有。只有顏真卿據守平原郡,給叛軍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在顏真卿奏報送達朝廷之前,唐玄宗以為河北二十四郡皆以降賊,非常失望,感慨道:「二十四郡,曾無一人義士邪!」(《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七)得到顏真卿的奏報後,唐玄宗頗感欣慰,這麼大一個國家總還算有忠臣義士,說道:「朕不識顏真卿作何狀,乃能如是!」(同上)意思是(作為皇帝)他根本不記得顏真卿長什麼樣,而這個顏真卿卻能替朝廷嚴防死守。此時的唐玄宗可能會深有感觸——真正的忠臣義士,並不見的是那些整天圍在你身邊哄你開心的人。

顏氏舍家為國的壯舉

安祿山的軍隊迅速攻佔了東都洛陽。顏真卿和時任常山(今河北省石家莊一帶)太守的堂兄顏杲卿(692年~756年)聯合起來,組成了河北義軍同盟,聯手攻破土門。在顏氏兄弟的感召下,很多之前被叛軍攻佔的城池紛紛開始擊斬安祿山的將領以反正,河北地區支持朝廷的郡很快擴展到十七個,戰士人數總計約二十萬。

大家共推顏真卿為盟主,於是顏真卿成了河北地區的義軍領袖。(《顏魯公家廟碑》,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這支義軍把已經到達洛陽地區的安祿山叛軍和其范陽老巢之間斷成兩截,阻斷了他們的交通道路,這樣叛軍的軍需供給和兵源補充都成了嚴重問題。而且顏杲卿還斬殺了安祿山的將領李欽湊(?~755年),為唐室緊守了太行山最重要的關隘井陘(俗稱土門,在今河北省西部,太行山脈東麓)。

惱羞成怒的安祿山派軍隊回攻井陘關,顏杲卿戰敗被俘,不屈罵賊而死,這一役中整個顏氏家族損失慘重。我們看到,在今天還傳世的很多顏真卿書法珍品中,土門之役反覆被提及,這足以說明顏真卿對此役印象之深刻,甚至一直把它作為家族史中最光輝的一頁來書寫。被元代著名書法家鮮於樞(1246 年 ~1302 年)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一行書」乃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顏真卿為紀念罹難於這次戰役的小侄子顏季明(顏杲卿幼子,遇難時年僅十餘歲)而作。

《祭侄文稿》原作斑斑淚跡,充滿真情。

然而慘烈的戰況並沒有讓顏真卿退卻,恰逢其時叛軍「後院起火」,原本追隨安祿山的平盧將領劉客奴忽然宣布異旗反正,意欲自效於朝廷,派人和顏真卿聯絡。顏真卿為堅定劉客奴效忠朝廷之心,派手下為他送去十萬軍費以及將士衣糧。這還不算,為表達自己的誠意,顏真卿讓自己當時的獨子,年僅十餘歲的顏頗去劉客奴軍前做人質。以此表明,只要劉客奴不負朝廷,顏真卿亦決不負劉客奴。顏真卿舍家為國的偉大情懷,千古以下讀之仍令人感慨不已。

雖然在顏真卿等人的努力下,河北義軍抗擊叛亂的行動形成了一定的聲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這些領袖人物畢竟都不是宿將,招募的軍隊也缺乏良好的訓練,各地區之間各自為政,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指揮。而若是長久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下,要全面抵擋安祿山的精銳部隊,難度很大。為了能在河北戰場取得更大的戰果,顏真卿顧全大局的擔當精神,不僅體現在舍家為國的壯舉上,也體現在他不狹隘地自保,願意慷慨支援鄰近州郡的決策上。下面我們就以堂邑(今山東聊城附近)之戰為例,說明這一點。

戰場博弈中的大局觀

清河郡(治所在今河北清河縣東南)在顏真卿坐鎮的平原郡西北方向,是唐朝重要的軍政財物中轉站之一。每年從南方江淮地區運輸過來的大量布帛、錢糧,都會囤積在清河,由其向駐守北地的將士發放。當時囤積在清河的錢糧布帛數額巨大,而幸好安祿山的叛軍尚未攻佔這塊地區。於是清河官民開始積極聯絡顏真卿,希望能在顏真卿的支援下做好積極抗戰準備。清河郡派出了一位名叫李萼的年輕人來見顏真卿,當時李萼才剛二十齣頭。

根據李萼的描述,囤積在清河的布帛將近四百萬匹,錢糧則各有三十餘萬緡、斛(緡原意指穿錢的繩子,用作貨幣計量單位,一般一緡是一千文;唐制一斛為十斗,相當於一百二十斤),甚至還有五十餘萬具鎧甲、兵仗。

而清河縣的人口,則在十萬以上。根據李萼的估計,清河郡的財物是平原郡的三倍,而人口則是平原郡的兩倍。也就是說,清河郡本身是有資本的,但現在的問題是,首先他們的軍事實力不強,其次他們需要「組織」。叛軍近在眼前,根據千里迢迢之外的朝廷指揮來行事,顯然不切實際。既然顏真卿具有崇高的威望,被推舉為河北前線的盟主,他們希望能得到顏真卿的支援。

但事實上平原郡當時自身情況並不樂觀。顏真卿告訴李萼,他手下的士兵基本都是剛招募的新兵,還沒來得及訓練。倚仗這些隊伍守城,自保都困難,哪裡還有餘力支援臨近州郡。但顏真卿畢竟是顏真卿,陳述了自身面臨的困難,卻沒把話說死。他對李萼說:即便我有這些困難,但我還是想聽聽,如果我答應了你的請求,派兵支援清河,那麼你們接下來的計劃又是什麼?

李萼顯然是個非常謹慎的人,他回答顏真卿說:清河郡並非全無實力,非要仰仗他人;您是首倡河北抗戰同盟的人,河北軍民們視您為真正的賢人;所以我這次來見您,更想看的是,您這樣一位賢人是怎樣用高義來處理事情的(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李萼此來,有替清河郡找「組織」 的意思);現在您還沒有徹底下定支援清河的決心,我怎麼敢輕易就把我們的計劃透露出來呢!

聽完這番話後,顏真卿忽然對眼前這位年輕人很欣賞。再者,他覺得自己身為盟主,的確有責任支援周邊地區,所以打算答應李萼的請求,分兵前往清河郡。(《晩笑堂竹荘畫傳》顏真卿像。)

但這一計劃被顏真卿的手下們攔下了。大家普遍認為,李萼年紀輕輕,也沒什麼身份,怎麼能光憑他一張嘴就把軍隊分派出去!眾人的意思,換成今天的話說,就是嫌李萼「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他們認為把軍隊分派出去恐怕不僅削弱平原郡自身的防務,也解決不了清河郡的問題,徒增損失而已。無奈之下,顏真卿只得婉拒了李萼的請求。

李萼回到下榻的館驛後,拿起筆給顏真卿寫了封信。信上說:清河郡意在效順朝廷,願意貢獻出這麼豐厚的財物、器械尋求同盟,您卻疑慮不決,不能給與支援。我這次出使無功而返,清河郡也不可能靠著現有的軍事力量抵抗強敵。如果這片地區和其中的人口、財富被叛軍佔據,轉而成為您西面的強敵,到時您再後悔還來得及嗎?顏真卿讀信大驚,這次再也不顧屬下的阻攔,親自跑到李萼下榻處,答應他出兵六千援助清河,並親自把李萼送到平原郡邊境,與李萼執手相別。此時顏真卿問李萼道,支援清河的軍隊已經開拔了,現在你可以說說你的計划了吧!

李萼的回答令顏真卿感到振奮。李萼說,已經得到探報,朝廷派遣程千里將軍率領十萬精兵東出討賊。但叛軍據險阻守,程將軍的隊伍被擋在崞口(今河南林州西南,是屬於太行山脈的一個重要關口)之外,無法東進。如果我們合力攻下被安祿山佔據的魏州(約今河北大名一帶,在崞口之東),進而從背後攻擊拒守崞口的叛軍,和程千里的軍隊形成東西夾擊之勢,這樣就有希望拿下崞口,使得朝廷的軍隊得以東進討賊。

筆者以為,顏真卿聽到這裡的時候,應該已經非常滿意了,覺得自己果然沒有錯看李萼,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年輕人。但李萼的計劃還不止這些。他接著說,如果上面這些步驟都走得順利的話,那麼接下來河北地方盟軍就可以和朝廷的軍隊聯手,往北向安祿山的老巢河北北部地區進發,往南扼制住黃河要道,阻斷已經進入中原腹地的叛軍的歸路,這樣不出幾個月就能讓叛軍困而自潰。

而史實中記載,形勢並不像李萼預料得那麼簡單,安祿山的叛軍也並未在幾個月內就困斃;但李萼計劃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聯合數郡義軍攻打魏州,顯然是切實可行的計劃。

正是按照這一策略,顏真卿領導平原、清河等郡軍民贏得了堂邑大捷。

顏真卿命他的下屬李擇交和范冬馥率領平原郡派出的六千援軍,會合清河郡原有的四千兵力,又徵調了鄰近博平郡(在今山東聊城一帶)一千兵力,駐紮在堂邑西南,準備攻打魏州。替安祿山防守魏州的兩萬叛軍出巢會戰,結果被顏真卿麾下義軍打得大敗,死傷過半,還被義軍奪走千餘匹戰馬,其它戰略物資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安祿山任命的魏州太守袁知泰,只得放棄魏州,逃奔汲郡(今河南浚縣一帶)。義軍順利收復魏州。

堂邑大捷是顏真卿在李萼的建議下,放棄狹隘的地盤觀念,把整個河北戰場看成一盤棋,團結眾心所取得的成果。然而當時替唐朝領兵平叛的官員將領中,並不都具有顏真卿這樣寬廣的胸懷。在下期專欄中要介紹的賀蘭進明(公元728年進士,生卒年不詳),就是個反面典型。

(作者是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唐宋政治思想史、《資治通鑒》研究 。)

—END—

(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8年8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義大利木桶製造商Garbellotto:243年的傳統讓木桶更加芳香
「分享意願」才是指導員工的關鍵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