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的空調癱瘓了,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
最近,根據報道,當地時間7月30日下午2點30分,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班納克地區(大概位置在北緯70°,東經24°附近)都測到了32℃的高溫,而該地區周末兩天也都分別達到31℃和30℃。
從而「北極圈罕見32℃高溫,在我們有生之年,或許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北極圈32℃,這個地球的空調正在癱瘓」……
此類標題在朋友圈盛傳,
那麼我們有沒有想過:
★
三伏天,如果空調癱瘓了,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如果地球的空調癱瘓了,我們的生活又會怎樣?
日用的空調壞了,可以修,那地球的空調壞了,該怎麼辦?
我們來聽聽近年來,每年都去北極的松喬來聊聊,聊聊關於北極的事兒、談談北極與北京、與我們每個人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
2017年松喬在北極
Q
A
&
Q1
我們日用的空調和地球的空調有著怎樣的關係?
松喬
這幾天天氣都很熱,在我們所處的任何一個公共空間或者是在家裡面,空調都是隨時都是開著的。空調起到了調節空氣溫度的作用,讓我們覺得更加能夠舒適地進行日常的學習和工作。
有一種說法把極地算做是地球的空調,其實我更喜歡稱其為地球氣侯的調節器,因為極地每年按季節有規律的將冷空氣和海洋寒流輸送到全球,完全的自我運轉。可我們現在用的空調,耗費了電資源、使用製冷的技術,創造了讓我們體感更舒適的一個人造環境,它其實與跟地球本身對氣候的調節是完全不同的途徑和原理。
最開始我們剛剛發明空調的時候,包括冰箱也使用的整個製冷技術,產生的CFC,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氟里昂,對地球產生過一些消極的影響。曾經臭氧層空洞的形成,就是由於CFC的排放,尤其在南極上空最為明顯。1989年通過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禁止了CFC的排放,到現在,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正在逐漸恢復。所以我們現在使用的空調已經比以前更加環保了,這也說明我們人類其實有能力做出改善環境的集體決策。
在小範圍內,我們可以用空調來調節我們居住或者是工作的環境,讓身體更加舒服一點。但當我們的行為影響到了地球的氣候變化時,其他的生物和植物是沒有辦法像人類裝空調一樣來調節他們周圍的小氣候的,所以極地系統以及生物可能會從我們地球的調節器,變成人類行為改變氣候的受害者。
Q2
當我們的地球「空調」癱瘓後,極地的動物們將會何去何從?我們又將何去何從?
松喬
如果我們的地球「空調」癱瘓,這帶來的影響將是全球性的,不單單只是經歷幾天極端熱浪天氣,而是將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其實,在過去幾年一直都有更多的極端天氣發生,只是沒有像今年的熱浪一樣直接影響我們,所以很容易就被迅速的忘記。
全球變暖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人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過多,據現在的升溫情景預測,2035年北極的冰蓋會完全消失。一旦北極的冰蓋消失,會產生整個北半球的氣壓變化,更多的高溫天氣,整個海平面的上升、低洼城市如上海,國家包括孟加拉國和荷蘭都會被部分淹沒,大型洪水、洪災會更加頻繁。
作為人類,我們能很快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而對於極地生物而言,受到的影響將是毀滅性的。無論是北極熊,還是海豹,抑或是海象,它們都依賴海冰以及以海冰為基礎的海洋生態系統來生活,海冰消融、海洋酸化、食物減少、棲息地消失將直接影響到它們的生存。
北極西格陵蘭海域的巨大冰山
Q3
我們地球空調的現狀是怎樣的?
松喬
最近幾年,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還在不斷地加劇。
南北兩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前線地區,就如戰爭的前線一樣。如果說我們平均的溫度升高一度,那在南極的升高可能是5度,或者是在北極的升高可能要達到3度。北極境內已經有了接近兩度的氣溫升高。目前,北極是全世界現在受到氣候變化影響和升溫最嚴重的地區。
氣候變化對南極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特別是西南極的冰蓋,美國航天局NASA的研究已經表明,西南極冰蓋的流失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狀態了。這些冰蓋的形成花了非常非常久的時間(從三千萬年前開始形成)。幾千幾萬年形成的冰蓋,在幾年之內融化,這個過程是不可逆轉的。在冰川消融的過程中,生活在極地的生物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我們在極地開展的各項活動也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Q4
2014年起每年都會去北極,為什麼每年都會去?為了研究?
松喬
2014年第一次去北極時,我還在劍橋念極地地理的碩士,去北極主要是在研究北極的幾個資源開發項目,還有全球氣候變化對這個區域的影響。北極地區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不管是海冰融化可能會有更短的新航線,還是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對於很多的企業甚至當地的政府來說,都是利可圖的。這裡是一個全球議題和本地議題交匯的熱點地區。
從整個全球方面來講,如果北極發生巨大的改變,全球的氣候都會受到影響。除了有非常多的野生珍稀動物,像北極熊、海象、海豹、北極狐之外,還有原住民。比如說因紐特人,他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來適應北極地區的氣候,也知道如何能夠在這麼寒冷的地方生存。但是因為例如海豹皮毛的交易、礦產資源開發,以及曾經的殖民主義,對當地的傳統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而且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平衡。北極的原住民沒有造成氣候變化或者工業污染,卻是這些全球問題的買單者,社區也在發展和保護傳統之間尋求著出路。
當然除了學術興趣,也有個人因素,我覺得北極是一個非常有魅力,很迷人的一個地方。在這裡,自然的威力是非常大的。如果你住在北京上海,隨時都被人造的環境包圍,會忘記大自然原本的樣子。但是在北極地區,到處都是自然的痕迹,比如說海水的威力、冰的威力、極晝和極夜的現象,讓人不得不敬畏,重新思考人自身的渺小。
北極發現的康師傅牛肉麵包裝袋
Q5
為什麼我們要去北極這麼冷的地方?我們探索極地的意義是什麼?
松喬
提到北極,就會覺得那是個特別冷、特別不適合人類居住,而且是個非常偏僻和荒涼的地方,從而很多人會覺得可能不要去。
一二百年前的探險家去北極,主要是為了征服北極這個「蠻荒之地」,從而體現個人英雄主義。過去的人去北極是一種嚮往,一種浪漫主義。
但是在過去50年里,人們已經意識到北極並非一個我們生活之外的地方,那裡的氣候環境即使與北京,也有著緊密的聯繫。
也正由於這種緊密聯繫,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包容心和責任感,讓我們能夠跳出舒適圈之外去了解我們從未見到過的生存方式。如此一來,就讓我們有更大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生活還有面臨的一些問題。尤其是對於青少年來說,這樣一種全球性的生態視角,會讓生活中的很多小問題迎刃而解。
我覺得探索極地非常大的意義,是對探索者本身的改變,除了在未知之地所經歷的成長,也是一種對全球生態的責任感,意識到人類既渺小又重要。渺小之處,在於跟地球廣袤的歷史相比,我們的確僅僅是滄海一粟。重要之處,在於我們的行為的確對地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出改變。
野聲的南極小衛士在學校組織南極展覽和明信片義賣,影響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南極保護
Q6
北極與北京,為什麼有著很深的聯繫?
松喬
北京對於北極的變化有著很大的貢獻。因為北京是一個非常大的城市,這裡利用了非常多的資源(不管是水資源還是化石燃料)。我們要讓一座兩千多萬人口的城市運轉,需要耗費大量的地球資源,需要用很多其他地方的資源來補償。所以,北京就像是一個散發著大量溫室氣體的一個大機器,對北極其實是產生了影響。其實,我們在乘坐的每一次交通工具,用的每一個石油製品都與北極是有聯繫的。
我們有時候聽天氣預報,都會聽到西伯利亞冷空氣對我們的影響,其實這就是北極刮來的風。北京雖然是一個內陸城市,但離我們不遠的天津濱海地區有候鳥過境,這些候鳥有的是從西伯利亞飛來這裡的。無論身處何處,其實都是在全球生物遷徙的一個線路,只是我們在北京可能覺得自己跟自然的已經脫離的非常遠,所以沒有意識到自己也處在全球萬物相連的生態系統當中。
我們在北京這個巨大的機器當中產生的廢物,其實是全球一起來消化的。在北京扔的垃圾也可以一樣在北冰洋的海岸線上撿到。曾經有一位加拿大的科學藝術家在北極做了一個撿垃圾的一個項目。這些垃圾里就有康師傅牛肉麵的包裝,所以我們都是在這個生態系統的一個環節上,誰也跑不掉,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斯瓦爾巴群島的海灘上除了有浮冰,還有全球漂來的垃圾
Q7
野聲為什麼會組織大家去南北極?與其他的組織有何不同?
松喬
野聲選擇來影響青少年和青年人,是因為在接下來的30年以後,青少年的決定和行動會影響地球的未來。在2050年之前,可能會有幾個全球環境的重要拐點,不管是氣候變化,全球糧食危機,還是水資源,或者海洋污染。包括南極洲不允許開採礦產的禁令也會在2048年到期。
到那時候之前,我們很可能會面對兩種不同的未來:一種可能是各項環境問題爆發,需要我們來解決,可能不得不利用南極洲最後的資源,但也另一種可能,我們已經全面推進循環經濟,全球生態系統正在不斷改善。青少年是直接決定我們會面對哪種未來的中堅力量。
野聲的全球生態智慧學堂本質上是把地球作為最好的課堂和老師,每一次探索的體驗都是最大的學習,我們帶著好奇心、勇氣和責任感來建立與全球的鏈接,而不是旅行行業的打卡消費。正如人類來到地球之上,並不是觀光的遊客,而應該是有責任心的關鍵行動者。
對我而言,在每次極地探索之中,我都希望把我知道的所有的經驗,包括我敬佩的良師益友、熟悉的科研方法、啟發過我的藝術作品分享給青少年,讓這樣的一次體驗能成為生命當中非常特殊的幾次經歷之一。這樣難得的生命中的巔峰體驗,可能會指明一個方向或者一個目標,幫助青少年度過一些生命中的至暗時刻和種種難關。當有深度生態觀的青少年達到一定基數時,就一定能改善地球的未來。
野聲青少年們在南極
你有感興趣的問題
想問野聲的探險家科學家小哥哥小姐姐嗎?
有關環境保護,科學研究,
個人成長,創新教育等疑惑
請留言在後台,我們會選取問題定期訪談!
訪談、編輯:向勁靜, 姚松喬 排版:江江江


TAG:野聲WildBound |